徐鵬飛
利用游戲助推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全民健身風氣的提出,進而從體育教育入手,達成強身健體的體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诖?,小學體育教師應積極響應號召,在貫徹新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注重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此通過學生體力、學生體育技術、學生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游戲助推的教學活動,進而達成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目標。
1 體力強化訓練,游戲助推
學生體力強化訓練是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基本教學目標。基于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利用游戲助推,達成強化學生體力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目標為基礎,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游戲活動,消耗學生的體力,并在循環(huán)的體力消耗中,使學生的體力得到有效的訓練,進而不斷得到強化。同時,強化訓練所選擇的游戲,應與學生的年級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相匹配,并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可以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開展訓練,進而使游戲融進的教學訓練有效性得以呈現(xiàn),在幫助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助推課堂教學效率的達成。
如,在進行小學生短跑練習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青蛙跳”游戲進行體育項目的強化訓練,通過學生模仿青蛙跳躍的動作,促進學生身體體力的強建。同時,學生在進行這個游戲時,可通過教師的引導,以“井底之蛙要出來”為游戲的名稱,進行模擬青蛙的跳躍,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獎品,率先到達教師設定的重點目標,并規(guī)范完成的學生,可以得到獎品的鼓勵。學生通過這樣的游戲模式,興趣陡增,積極參與其中,并獲得很好的游戲成績。同時,教師在指導游戲的過程時,幽默詼諧的游戲語言引導也至關重要“孩子們,你們現(xiàn)在就是困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們想一直做那個坐井觀天的青蛙嗎?”“哇,這么多同學不想呀,那就快速行動起來吧,跳出井底,跳到紅線處你就是有見識的小青蛙了”“看看誰最先成為有見識的小青蛙”“獎品豐厚喲”學生通過教師這樣激勵,興致勃勃的進行游戲,有效達成短跑教學中健身健體的體力基礎練習目標。
2 體育技能掌握,游戲助推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技能的掌握,是教學效率提高的關鍵。基于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中體育技能的教學,并通過游戲助力,達成技能技術目標。并在教學中針對小學生對反復的體育技能訓練容易產(chǎn)生懈怠的特點,通過融入游戲,推動學生進行有效練習,進而使學生在玩樂的潛移默化中夯實體育技能。
如,在《籃球》章節(jié)課堂教學中,針對“交叉運球繞障礙技術”訓練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傳神游戲情境,3人為一個小組,其中一人訓練時,另外兩個人扮演“障礙樁”,訓練的學生在進行交叉運球的過程中,運球至“障礙樁”面前的時候,“障礙樁”應對運球的學生進行干擾,進而是整個游戲充滿趣味性,運球的學生順利躲過“障礙樁”完成訓練任務,3個學生輪流進行扮演“障礙樁”提升學生訓練積極性。因此,通過這樣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在游戲中反復練習,扎實掌握體育籃球教學中“交叉運球繞障礙技術”技能,展示小學體育教學中利用游戲助推的有效性。
3 團隊精神培養(yǎng),游戲助推
利用游戲助推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游戲活動中,通過團隊協(xié)作,有效滲透體育教學中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目標?;诖?,小學體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游戲促使團隊合作精神展示,并通過教學中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團隊合作達成目標的方式方法,以此使學生循序漸進中培養(yǎng)團隊精神。
如,在《足球》章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依據(jù)足球教學項目內容,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兩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足球競賽活動,并在足球競賽活動中,以游戲競賽的模式展開,使學生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展開競賽。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模擬正規(guī)的足球站位法,布置游戲競賽中的學生“球員”的職責,學生的競賽參與角色分別是“后衛(wèi)”“邊鋒”“中鋒”“守門員”等等,使學生通過模擬的足球聯(lián)賽競賽,以小組成員間的“球員”們的齊心合力,贏得競賽。學生通過這樣游戲競賽模擬,領悟團結合作的意義以及重要性,進而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有效培養(yǎng)學生體育團隊精神,并在學生間有趣的精誠合作中,掌握足球體育運動的技能以及動作要領,進而順利達成足球教學目標。基于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注重通過游戲助推,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進而達成學生小學階段體育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4 總結
基于此,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游戲助推,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游戲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實踐思考,以體力強化訓練、體育技能掌握、團隊精神培養(yǎng),利用游戲助推,達成以上體育教學目標,以此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小學體育教學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的思考,以此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科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游戲,達成課堂教學效率思考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東陽市江北下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