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府芯
摘要:非智力因素在一切學習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英語學習中尤其重要,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fā)與培養(yǎng)。
關鍵詞:英語;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8-028
智力在學習活動中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智力因素還要加上非智力因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激發(fā)非智力因素時,不能只限樹英語學習榜樣,還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啟發(fā)引導。這樣當他在生活中凡接觸到非智力因素的人和事,都能吸取力量,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也自然在其中了。有位英語老師在英語課上講抗美援朝的故事,同學們既好奇又納悶,老師要改行教語文嗎?聽了故事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把敵人比作英語學習中的難關,要攻克難關,就要有志愿軍的英雄氣概。故事是這樣的:敵人為了破壞志愿軍的運輸線,不斷對道路狂轟亂炸。而志愿軍工程兵創(chuàng)造性地修復工路,有一段路被敵機炸了一個大坑一時無法全部修復,而且左邊是山,右邊是懸崖。那懸崖要用多少石塊和泥土才能填上了?眼看運輸車隊就到了這里,急等著過去,前方部隊正等著后援物質呢,這是火燒眉毛之事,工程兵深感責任之重大。怎么辦,他們急中生智,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精神,把火車道旁廢棄的鐵軌抬過來安裝在懸崖缺口上。半邊是土半邊軌,這可考驗司機的技術了。雖然平時練就了準確行駛的過硬駕駛本領,但汽車輪子,一邊在土路上,一邊在鐵軌上,鐵軌那么窄,能過去嗎?但不過也得過,前邊戰(zhàn)士還等著彈藥呢?他腦海里出現的是敵人一次次沖鋒被打退了,但幾乎彈盡糧絕了,刻不容緩,過去吧,即使自己翻車了,就算填了一大塊石頭,于是鎮(zhèn)定從容,滿載軍需物質的車開過去了。后面的車子也跟著開了過去,沒有一輛掉下懸崖的。軍需物質及時送到了前線,戰(zhàn)士們吃飽了,彈藥充足了,敵人潰敗了。講完這個故事,接著話鋒一轉說:英語是外來語,語言環(huán)境差,學起來攔路虎是不少,那些單詞,那些語法,那些不同的異國文化,聽、說、讀、寫中的重要關口,就如同朝鮮戰(zhàn)場上運輸道上的一個個險關。戰(zhàn)士是用生命取勝,而我們只用精力去克服。運輸車翻車了,人車都毀于懸崖之下,而我們一時學不懂,僅僅多費些腦筋,多花費些時間,少打一場球,少玩一陣手機,只要有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還有什么學習困難不能克服的呢?聽了老師的話,同學們心靈振動了,原來決心不大的,決心大了;原來勁頭不足的勁頭足了;原來死記硬背不講究方法的,也象那些工兵戰(zhàn)士一樣,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了。有一個本來是后進生,他下了最大的決心,重拾信心,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期末考試后,獲得優(yōu)異成績。這就是“笨鳥先飛”。笨鳥之所以能先飛起,就是靠了非智力因素的力量。還有一些學生,英語學習靈活性差,聽了那個故事,想到,志愿軍工程兵們能想出絕妙的辦法,我難道就想不出好方法嗎?于是他根據自身情況,也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了學習方法。如有個學生對口頭說英語十分為難,但這又是一個重要能力。因為英語訓練已從以前以詞匯和語法為主轉到了以口頭表達訓練為主了。這是由語言的性質決定的,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而交流的常用形式是口頭表達。自己口吃不說,還膽小,膽小的原因是漢語表達都不善言詞,何況英語。說得不好怕被同學們笑話或老師批評。聽了這個故事,我也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于是想到一個辦法向老師作了匯報,說自己英語特別差,全面學習跟不上,與其學得糊里糊涂,還不如只學習極其有用的部分,面窄了好集中精力進行突破。老師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自己先制定一個方案,他很快就制定出了符合自己能力實際的學習方案。即專學那些日常英語,包括旅游途中的實用英語。一學期的目標確定后,便分課時完成任務,這樣他跳一跳可以摘到桃了。興趣濃了,熱情高了。當學習能力提高之后,又主動提出擴大學習范圍。這樣,這個差生進步很大,同學們對他也刮目相看了。還有一個學生,他對開車過鐵軌的司機們十分佩服,不但佩服他們?yōu)槿嗣癫慌聽奚木?,還佩服高超的駕駛技術。如果他們沒有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的訓練策略,練就了高超的駕駛技術,面對半邊大路半邊鐵軌的情況,那是必死無疑了。自己犧牲不算什么,還延誤前線將士的戰(zhàn)機損失巨大??!他本來不是十分愛好英語的,認為自己沒有實現大學夢的能力,英語在于他作用不大,現在聽了這個故事,他開竅了。萬一未來自己在某個時候需要非用英語表達不可時,又怎么辦呢?他曾聽到過另外一個故事,那是說在某城市的公園里,一位西方游客與一位中國游客發(fā)生了矛盾,對方都不懂對方的話,出現了敵對的情緒。正在這時,一位學生模樣的人走了過來,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那位老外對話,又把老外的意思翻譯給他聽。原來是一場誤會,都是語言障礙引起的。雙方互相致歉,歸于友好。他想,假如我是那發(fā)生矛盾后的中國人呢?沒遇到懂英語的來解圍又會怎樣呢?假如我是一個旁觀者,但沒有象那位學生一樣懂英語又怎樣去幫助解圍呢?想到這些,他下定了決心要努力學好英語。將來無論做什么,英語都有用武之地。有了奮斗目標,還要有學習的毅力。激發(fā)培養(yǎng)毅力也需要樹立榜樣,沒有英語榜樣,別的榜樣也行。老師又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有一位大學生,正當四處應聘工作之際,不幸出了車禍雙手殘廢。雖能吃飯,但從此失去了拿筆寫字的能力。他就苦練用嘴銜筆寫字的能力。從開頭到學會,經歷了多少痛苦和失敗。旁人對他有鼓勵也有嘲笑,戀人離他而去,但他想,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練成了流利的口語對話和寫字的能力,找到了一份工作,不再吃閑飯了。這個故事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英語的熱情,特別是那些學習吃力的同學,每天晚上加一小時英語學習,為了找到英語輔助工具,不惜翻山越嶺到城里去找。復述課文,別人練遍,他練十遍。這樣,憑著頑強的毅力,學好了英語。這又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杭州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