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即便看過閶門段城墻、盤門段城墻,再看胥門段城墻,竟然還是那么好看、有意思:綿延數百米,每一個段落的“樣貌”上均有些許不同;每一段都對應著至少數百上千年歷史,但猜不透哪一段比哪一段更“年長”;一些段落附著另一個年代的歷史痕跡;一些墻磚上還有神秘的字跡或紋樣……
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蘇州古城,保存了大量類似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姑蘇區(qū)選擇重點,啟動了名人故居保護利用系列項目、古城墻修繕利用項目。
堅固一面城墻,保存一段歷史
從吉慶街由東往西,穿過胥門的城門洞,可以到達古胥門廣場和百花洲公園。胥門,位于蘇州城西面,萬年橋南,《蘇州府志》說“胥門,西門也,在閶門南,一曰姑胥門。” 胥門和盤門一樣,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城門。
2021年3月,胥門段百花洲城墻迎來又一次保護修繕。自2500多年前伍子胥建造古城至今,伴隨著城市的興衰起伏,古城墻屢毀屢建,近年來更面臨著城墻水土流失、綠化滋生等問題。在完成了胥門段、閶門段城墻搶險修繕工作的基礎上,姑蘇區(qū)組織實施了此次胥門段城墻的空間信息采集和胥門段百花洲城墻保護修繕工程。
姑蘇區(qū)古保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對胥門段百花洲城墻的保護修繕,主要是對西側城墻存在的裂縫、空鼓、城磚缺失等病害進行修復;對東側城墻局部坍塌部位進行加固修復,對城墻頂部外露夯土鋪設方磚,從而消除城墻安全隱患。”
百花洲城墻從西側看,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每一段在形制上略有些不同,滄浪街道城建處相關人士帶我們邊走邊看。有些區(qū)域墻面整體狀況相當不錯,墻磚也很齊整,清除磚縫里的雜草即可;有些區(qū)域的墻面上有一兩個孔洞,多半是墻磚松動以后掉落導致的,后續(xù)會對孔洞進行填補修復;也有些區(qū)域鼓凸破損嚴重,將重點修繕,拆除后進行重新砌筑。局部城墻段在修繕時增加了扶壁柱,保持城墻原風貌的同時起加固作用,進一步解除安全隱患。此次修繕的一個重點,是為古城墻增加排水系統(tǒng),減少城墻水土流失,也有利于提升城墻堅固。
讓古城墻在運河沿岸熠熠生輝
我們很難明確某一段城墻就是清代或是元代的,因為城墻的某一個段落可能在清代坍塌,但在修繕時又使用到元代的墻磚。姑蘇區(qū)古保委正組織相關單位給其中一些墻磚做斷代測量,同時進行城墻的空間信息采集,利用移動測量技術采集城墻本體建筑的三維點云數據,并運用多尺度三維重建技術、三維全景技術對采集數據進行數字建模,精確還原城墻全貌和細部構造。
信息采集完成之后,可以突破照片、圖紙難以全面記錄反映建筑本體及構配件全部信息的局限,實現古城墻建筑信息由傳統(tǒng)數據文本向三維云計算模型的躍升,為古城墻的修繕保護與展示利用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并以此作為胥門段百花洲城墻修繕工程的主要理論依據。
胥門段城墻上還留有胥門水廠時代留下的水管,此次修繕會將這些水管填沒,但也保留下其中一段,作為一個時代的痕跡,供后人了解。
修繕后的城墻上,將實施亮化提升,今后即便在黑夜中,也能清晰看到胥門城墻的輪廓,展現運河景觀帶的城墻風貌,讓城墻文化更好地展示、融入到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之中,讓更多人了解蘇州城墻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內涵。
繼承和延續(xù)是最好的紀念與保護
如果說,古城墻見證著蘇州城市的整部歷史,是一個大大的玉盤,那么散落在小巷深處的名人故居,則是點綴其中,一顆顆珠圓玉潤的珍珠,體現著蘇州文化優(yōu)雅、古典的內涵,更是蘇州一段段微縮歷史的見證。
為了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推動名人故居再利用,姑蘇區(qū)陸續(xù)實施了名人故居保護修繕示范項目、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項目、歷史名人記憶延續(xù)項目。
其中,名人故居保護修繕示范項目針對部分名人故居保護情況較差、年久失修、文化價值挖掘不足等問題,首批選取10處名人故居作為試點,啟動并完成相應保護修繕工程、招商植入和運營文化項目,切實讓名人故居在保護中得到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得到保護。
在名人故居保護修繕示范項目中,作為首批選取10處名人故居試點,曹滄洲祠首當其沖確定了后續(xù)文化發(fā)展項目,由老字號雷允上來接手,延續(xù)一代名醫(yī)曹滄洲懸壺濟世、救人治病的仁醫(yī)精神,挖掘吳門醫(yī)派在新時代的價值,發(fā)揚吳門醫(yī)派在新時代的作用,無疑是再好不過的保護發(fā)展。
雷允上入駐后,計劃將曹滄洲祠建為吳門醫(yī)派的中醫(yī)藥研究所、中藥非遺加工技藝的研究所,屆時布局文物陳列展覽、吳門名醫(yī)坐堂問診、中藥古法技藝場景復原等,形象而直觀地反映吳中醫(yī)學的深厚文化底蘊,傳播弘揚中醫(yī)藥文化,為老字號保護提供了一個優(yōu)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