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圖婭 高 銳 李子娟 馬玉玲
錫林郭勒盟蒙醫(yī)醫(yī)院功能科,內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
Beh?et綜合征(又稱白塞?。┦且环N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累及侵犯多系統(tǒng)及器官,是以口腔潰瘍、外陰潰爛、眼炎及皮膚損害為臨床表現(xiàn)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呈反復發(fā)作和緩解的交替過程,人群發(fā)病率0.14%[1]。雖然動脈受累較靜脈較少見,但常在病變后期累及動脈,白塞病引起的炎性反應還可累及血管全層,導致血栓形成、管腔狹窄或閉塞,致殘和致死率較高[2]。
患者,女性,28歲,2017年因主動脈瓣畸形行主動脈瓣換瓣手術治療,術前檢查并未發(fā)現(xiàn)患有白塞病,術前及術中全面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存在白塞病。2020年10月患者自覺頭暈,就診于錫林郭勒盟蒙醫(yī)醫(yī)院進行檢查。臨床查體顯示:雙上臂血壓為80/45 mmHg(1 mmHg=0.133 kPa),較少可測到血壓值,皮膚無反復潰瘍及紅斑結節(jié)。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沉為59 mm/h,C反應蛋白為71.60 mg/L,免疫球蛋白G為25.15 g/L,免疫球蛋白A為7.07 g/L,補體C3為1.608 g/L,各項實驗室指標均增高。血常規(guī)指標顯示:白細胞增高了23.81×109/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為300 g/L。
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檢查結果顯示:主動脈根部擴張,弓上動脈多發(fā)關閉且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狹窄、閉塞,局部側支循環(huán)開放。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雙側頸總動脈內徑粗細不均,內中膜全程不均勻增厚,最厚(4.15±0.35)mm,管腔明顯變細,左右兩側殘余管徑均為1.3 mm(圖1A~B),右側側支循環(huán)形成,主動脈弓降部內-中膜增厚;頸動脈各段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暗淡,頻譜呈低速低搏動型,頻譜形態(tài)異常呈毛刺狀;右側鎖骨下動脈內-中膜增厚,管腔變細,殘余管徑2.3 mm。左側椎動脈內徑2.8 mm,右側椎動脈內徑4.0 mm,頻譜呈低速低阻型。根據超聲結果提示,雙側頸總動脈、雙側鎖骨下動脈管壁異常增厚,管腔中、重度狹窄,考慮大動脈炎。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主動脈換瓣術后未見明顯瓣周漏?;颊卟捎瞄T診免疫抑制劑治療,潑尼松每天2片,每片5 mg,靜脈注射托珠單抗注射液1個月,共480 mg。
圖1 左、右兩側頸總動脈中間段狹窄
本病例通過既往史、超聲檢查、CT檢查和臨床癥狀確診為白塞病累及大動脈炎性病變,雙側頸動脈及鎖骨下動脈內-中膜增厚并重度狹窄,右側側支循環(huán)形成。白塞病分型:血管型,有大中型動靜脈受累;神經型,有中樞或周圍神經受累;胃腸型,有胃腸潰瘍、出血、穿孔等[3]。白塞病大血管受累的發(fā)生率為14.3%~30.0%,動脈和靜脈均可受累,靜脈受累較動脈常見,該患者主要受累動脈[4]。
本病例換瓣后3年發(fā)現(xiàn)弓上動脈受累發(fā)生炎性改變,以及多處明顯狹窄閉塞,由于弓上段動脈多處狹窄閉塞,且側支形成,導致嚴重腦供血不足和上肢動脈供血不足,因此出現(xiàn)頭暈癥狀。白塞病累及血管較少見且容易被忽視,臨床上對于年輕人出現(xiàn)不明原因頭暈、血壓異常,血管或心室內血栓形成、心臟瓣膜病變,而且實驗室檢查提示體內存在炎性反應,需考慮白塞病可能。
血管病變是白塞病較嚴重并發(fā)癥,致大血管動脈內-中膜顯著增厚,內皮功能損傷,以及廣泛附壁血栓形成,易導致血管閉塞,白塞病患者發(fā)生動脈炎的風險較健康人群增加,而在年輕白塞病患者中動脈炎發(fā)生率更高[6]。本例患者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提示體內有炎性反應存在,進而考慮白塞病侵犯大血管。
白塞病心血管受累表現(xiàn):累及瓣膜的發(fā)生率4.9%,主要是主動脈和二尖瓣關閉不全且易合并瓣膜脫垂,三尖瓣較少見;累及冠狀動脈的發(fā)生率3.4%,主要為心絞痛,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瘤樣擴張或開口部位狹窄,心肌梗死少見;累及心包的發(fā)生率2.9%,急性或慢性心包炎,少至中量心包積液,較少發(fā)展為縮窄性心包炎;累及心腔血栓的發(fā)生率1.4%,右心為主,左心少見[10];累及傳導系統(tǒng)的發(fā)生率1.4%,傳導阻滯為主,也可出現(xiàn)心房顫動;累及主動脈竇瘤的發(fā)生率0.6%,以右冠竇瘤最多,破入右房及右室為主,部分破入左心及肺動脈為主等;累及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生率2.9%,表現(xiàn)為肺動脈血管炎及反復的肺栓塞等[7]。
白塞病需與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鑒別診斷,白塞病累及大血管時與多發(fā)性大動脈炎表現(xiàn)相似,為血管壁顯著增厚,大動脈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多發(fā)性、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的動脈炎性疾病,好發(fā)于青年女性,男女比例為1∶3,病因需要結合病史及多學科檢查[8-9]。動脈粥樣硬化通常使血管的內-中膜不均勻性增厚及斑塊形成,增厚至1.3 mm,管腔局部多狹窄,斑塊纖維帽結構清晰,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脂代謝異常、原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等。白塞病的血管受累時血管壁結構紊亂,管壁顯著增厚,回聲減低,表面不平整,纖維帽低-無回聲,血管狹窄程度及長度均比動脈粥樣硬化嚴重[10]。
血管超聲有助于識別白塞病血管病變,本病例超聲表現(xiàn)較典型,與CT造影檢查結果一致,表明超聲可較全面顯示白塞病累及大動脈炎的受累血管部位、血運結構,而且安全、無創(chuàng),可作為診斷白塞病及其他大血管病變的首選檢查及隨訪手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