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東 劉輝 劉麗秋
摘要:水稻作為我國傳統(tǒng)作物,已經成為我國占比最高的糧食作物。由于需求量巨大,如何合理高效種植,成為廣大種植戶的迫切需求。育苗是種植水稻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對水稻的產量起到良好的保障。
關鍵詞:育苗;播種;插秧
水稻作為我國傳統(tǒng)作物,早在漢唐就成為我國的糧食作物,后又經過品種的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我國占比最高的糧食作物。由于需求量巨大,如何合理高效種植,成為廣大種植戶的迫切需求。本文重點介紹育苗與插秧情況,從而保證可觀的產量。
1 育苗
1.1 苗床
(1)位置選擇最好是地勢平坦略高于周圍地面15cm左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并且向陽的旱地。
(2)時間最好在前一年秋收后執(zhí)行,這樣第一可以將基肥與根茬都留在地里,增加肥力和通透性,第二可以減少春季種植時間和工作強度,從而降低突發(fā)事件對當年種植影響,保證產量。
(3)水分,在播種前要把苗床澆透。在完成播種后,要覆上底膜,從而起到保水保溫的作用。在苗出齊后,澆水的依據是早晨看葉尖上有無露珠,如果沒有露珠就表明土壤中水分含量較低,此時就需要澆水了,要一次性澆透,水量略高,不可以漫灌。如果苗床干旱,有可能影響秧苗的正常生長,并且容易出現老化苗的現象。
(4)溫度,在秧苗出齊之前,育秧棚應完全封閉以保證溫濕度。苗出齊后到一葉一心期間,棚內溫度應控制在30℃之內,如溫度超過30℃,則需要給棚開口通風,從而降低溫度。在兩葉半或三葉前,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0~25℃,此時應逐步加大通風和練苗時間。防止高溫燒苗和秧苗徒長。在兩葉半或三葉后,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下,逐步做到晝揭夜蓋,在插秧前幾天,應撤掉棚膜,使秧苗適更好應外界溫度。簡單來說,隨著秧苗的不斷生長,棚內溫度可以逐漸降低至當前室外溫度,需要及時關注溫度情況,尤其是撤掉棚膜的時候,需要時刻關注天氣情況,防止突然降溫損傷秧苗。
(5)農藥使用,播種覆土后,在土壤表面撒上除草劑,并覆蓋底膜。底膜的作用除了可保溫保濕外,還可提高除草劑的滅草效果。如果滅草效果不理想,可在秧苗一葉半左右,用25%的敵稗乳油噴霧滅草,用量為100m2200g。在秧苗一葉半到兩葉半葉期可追施壯秧營養(yǎng)劑,。用量為正常用量的一半。如果機械插苗,可在秧苗一葉半到兩葉半葉期可噴施生根粉之類的藥劑,促進秧苗根系生長。在插秧前2~3d,再噴施一遍生根粉,促進水稻根系發(fā)育,加快秧苗返青速度。插秧前噴施樂果對防治潛葉蠅的效果較好。
1.2? 基肥
為了更好的提供秧苗成長所需營養(yǎng),基肥的使用尤為重要,一般用有機肥加泥灰草炭土,可以有效增加土地肥力并能保證土地通透性改善土壤可能出現的弱堿性情況。有機肥最好用優(yōu)質過篩的,10kg/m2左右,深度10cm左右。
1.3 選種
一般用比重法篩選,方法為將種子倒入20%的鹽水,鹽水量要大,從而保證在充分攪拌后,可以去除比重較小的種子,比重大的種子有硬實率、發(fā)芽率與活力高,蟲蝕率低的特點
1.4 浸種
稻種在育苗前需要充分浸種,浸種時間與水溫高低有關,水溫20℃需浸種4~5d;水溫15℃需浸種5~6d;水溫10℃需浸種7~8d。并保證在播種的前一天,撈出涼曬。
1.5 催芽
最好選擇催芽器進行催芽,這樣可以更好的控制溫度。催出的芽生長到1~2mm即可,不宜太長,最好整齊一致方便移栽。如沒有催芽器催芽時,一定要控制好溫度,最好保持在30~32℃,1~2d即可。不要超過40℃,防止高溫燒芽。
2 播種
2.1 時間
一般為四月中旬,平均溫度穩(wěn)定在5~6℃時即可。如果天氣預報合適,也可以適期早播一周。由于種子在10℃以上溫度條件下才能發(fā)芽,如播種過早則會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與出苗率。
2.2 播種量
不同的插秧方式,播種量也不一樣。一般人工插秧中苗播種量為250~350g/m2;人工插秧大苗播種量為200~250g/m2。如用機械化作業(yè),考慮補苗丟苗等因素,插苗適宜播量為600~750g/m2。
3 整地
一般分為秋整地和春整地。
從方法上分,分為水整地和旱整地。
秋整地時間一般是在水稻脫谷后到上凍前進行翻地耙地,此時整地有利于土壤熟化,并可以節(jié)省泡田用水20%左右。所以,在缺水地區(qū),最好采取秋整地的方式,從而減少第二年春天的用水量,減少作業(yè)壓力和耕作成本。如在水源豐富、鹽堿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區(qū),則可以采取秋旱翻春旱耙的整地方式,這樣有利于曬垡熟化土壤和滅蟲滅草。翻地深度一般在15~18cm,不宜過深,最好不要打破犁底層。翻地頻率為每2~3年翻一次。秋翻時可適當深一些,以利于土壤熟化,春翻時可適當淺一些,有利于稻苗發(fā)育。鹽堿地與瘦田淺翻多耙,防止犁底層生土上翻,應結合施用有機肥料,不斷改善土壤肥力,并逐年加深耕層。
本田的整地要做到旱整平,水耢平,耢耙結合,整平耙細,田面高低不過寸。五一期間開始放水泡田,水耙地水耢平一定要提前結束,從而有足夠的沉降與封閉時間。
4 插秧
時間:一般平均溫度穩(wěn)定在12~13℃時即可插秧,時間為5月中下旬左右,并可以根據天氣預報的情況適當提前,插秧時,也要及時關注天氣情況,一直到返青期之前,秧苗都是比較脆弱的,如遇低溫天氣,很容易造成緩苗時間長,秧苗素質下降,從而影響正常的水稻生長發(fā)育。同時還容易受到延遲型冷害的威脅。
密度:根據具體秧苗素質和插秧模式確定插秧密度。如果是人工插秧,并且秧苗素質好或品種分蘗力強,可適當稀植,株距15cm,每穴2~3苗;如果秧苗素質一般或品種分蘗能力一般,可稍密一些,株距10cm,每穴3~4苗。如果是機械化作業(yè),則需要增加插秧密度,株距15cm,每穴6~8苗,并根據秧苗存活情況,適當進行補種以保證產量。
5 科學管水
在水分管理上,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點來調節(jié)水層,合理灌水和曬田(在鹽堿稻區(qū)不能曬田,可以通過深灌控制無效分蘗,以達到節(jié)水提溫的目的。在插秧至緩苗期保持4~5cm深水層護苗,分蘗前期保持3cm左右的淺水層,分蘗中后期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當全田總莖數達到預定指標(達到520個莖/m2,)時,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fā)生,在拔節(jié)孕穗前期保持濕潤,保證通氣良好,后期適當建立淺水層,特別是抽穗前5~15d內保持淺水層,其余時期以間歇濕潤灌溉為主,采取舊水不干,新水不進的管水辦法,保證地上、地下部協調生長。在抽穗開花期采取間歇灌水的方法。孕穗期深水灌溉水深10cm以上,直到9月10日停水。防止因缺水而渴死水稻早衰。
6 綜合防治病、蟲、雜草
除草以不影響分蘗、安全、綠色為目標。使用對水稻無抑制作用的高效、安全殺稗劑,如丙草胺和苯、噻卞進行封閉除草。水田整個生育期要在人工除草的基礎上進行化學除草。后期雜草較多的地塊更要以人工除草為主,配合化學除草。插秧7d后用53%苯噻草胺、芐嘧璜隆1200~1600g/hm2防治水稻雜草。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較多地塊,用滅草松加二甲四氯防除,水蔥子、蘆葦多的地方要用阿羅津加吡密黃隆防除。由于缺水造成嚴重草荒的,滅稗草用50%二氯喹啉酸防除,驢耳菜等闊葉雜草用滅草松防除。池埂子要割草兩次,改善水稻田間通風透光條件。
6月末~7月初,莖桿粗壯、心葉甜度高的品種易受二化螟的危害,在危害初期采用“三唑啉加毒死蜱加阿維”各使用300ml組合使用,現用現兌使用1公頃,兌水200kg噴霧。對葉色濃綠、生育拖后、排水不良、易感稻瘟病地塊,在發(fā)病初期可以用30%春雷、稻瘟酰胺、咪鮮胺合劑防治一次。商品名(瘟曲雙殺)第二次(與第一次用藥相同)噴藥時間應選擇上午8點前下午四點后,避免高溫噴藥中毒。
7 收割
據試驗,收割的時間對于稻谷的產量、米質都有很大的影響。收獲早有利于提高食味、減少堊白度,但不利于提高出米率和產量。收割晚則相反。在我省氣候條件下,出穗后50d左右收獲時,可以保證產量和米質。
總結,育苗是種植水稻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對水稻的產量起到良好的保障。同時應注意,機械化作業(yè)目前插秧成活率比較客觀,但一定做好補苗工作,從而保證產量。
參考文獻
[1] 盧培昌,吳浩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探討[J].南方農業(yè),2020(32):44-45.
[2] 肖建.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山西農經,2020,268(4):119,121.
[3] 鄧昱杰,陳國雄.水稻栽培管理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yè),2019,173(24):11.
[4] 章萍,吳祖建,林邦輝.優(yōu)質水稻生產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