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恩普
198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紀念日。我有幸作為《中國青年報》特派記者隨中央新聞代表團參加紀念活動的報道。之后,我經(jīng)報社同意又在西藏自由采訪了近半年,除阿里地區(qū)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走到了。從拉薩到日喀則、山南、定日,翻過6500米的喜馬拉雅山余脈,來到僅有3000人口的聶拉木縣,到達中尼邊界的樟木口岸等地,行程了上萬公里。要想把這次采訪的感受都寫出來那是不容易的,不過也可以用最簡單的話概括這次采訪的體會,那就是:“神奇風貌,終生難忘!”現(xiàn)在我想根據(jù)至今還留在腦海里的記憶寫一點西藏見聞。
拉薩印象
乘坐伊爾18蘇式飛機由成都雙流機場起飛,大約兩個多小時就到達拉薩南面的貢嘎機場。下了飛機,我感覺有點頭暈,住進西藏自治區(qū)政府接待處后,這種從來沒有過的頭部昏沉沉的感覺加重。當?shù)赝局v:“這是高原反應!”拉薩海拔3600米,缺氧30%,涼水燒到80攝氏度就開了。記得同機進藏的中央團校一位五十多歲的同志,來到拉薩高原反應更重,只得住醫(yī)院靠吸氧氣維持一夜,第二天就急忙返回了北京。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適應,我基本恢復了正常,慶幸沒有影響到新聞采訪工作。
拉薩天空碧藍,空氣清新。你看,在夏日耀眼的陽光下,山頭的白雪依然放射著銀色的寒光,像古城堡一樣的藏式房子,莊嚴質(zhì)樸,金色的塔頂點綴著白云藍天。綠樹夾道的柏油街道上,不光飛馳著各種汽車,還行走著牦牛和羊群。與內(nèi)地城市完全不一樣風格的拉薩,給我留下強烈印象的還是這里雄偉巨大的寺廟。
寺廟之首,當然要屬市西那座布達拉宮。宏大的宮殿依山建造,與山峰渾然一體,巍峨聳峙、氣勢磅礴,一級級陡直的石階如云梯直上,通向?qū)m門。布達拉宮最初建于唐朝初期,那時的藏王是松贊干布。據(jù)西藏史冊上記載,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后,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紅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間房間的3座9層樓宇,取名叫布達拉宮。據(jù)史料記載,紅山內(nèi)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當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毀滅之時,布達拉宮的大部分毀于戰(zhàn)火。
如今,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78米,宮里廊柱林立,壁畫滿布,極為壯觀華麗。最吸引人注目的是那間狹小低矮的“曲家竹普”(觀音祠堂),這是7世紀留下的唯一一間屋子,據(jù)說就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結婚的房子。房內(nèi)保存有文成公主的塑像,雖然只有一尺多高,但形象很美,因為它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一座文成公主塑像,所以更顯得珍貴。
我們不斷地登木樓梯,一處一處地參觀。在最高的幾層樓上,金光閃爍、珠玉滿目,這是歷代活佛的靈塔所在。我們看到最為壯觀的洛桑嘉措的靈塔。約有5層樓高的塔身,全用金箔包裹,形若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據(jù)說,建造這座靈塔時,共用了約12萬兩黃金。靈塔內(nèi)檀香木、綢緞、寶石和經(jīng)書也不計其數(shù)。金塔四周,綴滿了五光十色的珍珠、翡翠和珊瑚,數(shù)以千計。
我們爬上布達拉宮頂端的平臺,朝西面和北面山巒眺望,可以看到山坳里的一大片房屋和閃光的金頂,那就是著名的哲蚌寺和色拉寺。
寺廟中香火最盛、游人最多的是位于市中心繁華的八角街上的大昭寺。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成百上千名穿戴鮮麗服飾的當?shù)啬信?,三五結伴,老少相攜,都按照順時針方向,圍著大昭寺散步、轉(zhuǎn)經(jīng),真可謂車如激流奔至,人似彩龍游來。古時候,這里原是個湖泊,文成公主進藏后設計建造了這座寺廟。現(xiàn)在大昭寺經(jīng)過修飾已煥然一新,屋頂?shù)纳裱蚪鸸忾W爍,寺內(nèi)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正殿中央,還供奉著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像。
講解員介紹,大昭寺內(nèi)還珍藏著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有文成公主帶來的各種樂器,有清朝乾隆皇帝贈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缽巴瓶”。金缽巴瓶外包五色錦緞制成的瓶衣,瓶外刻著精致的圖案花紋,瓶心一圓形簽筒,里面放著五支雕有如來頭的牙簽。
大殿一側(cè),宗喀巴塑像下面有一小門,很不引人注意,舊時用封條封好,每年只打開一次。就這個其貌不揚的小門,卻是大昭寺古老歷史的見證。
大昭寺門前,一道圍墻圍護著一株著名的唐槐,雖然它已經(jīng)枯死,但蒼勁有力的樹干和枝條,仍高高地伸向長空。唐槐旁邊豎立著的就是那塊標志漢藏友好的“甥舅聯(lián)盟碑”。
第二敦煌
進藏之前,就聽幾位朋友講,西藏的薩迦地區(qū)保存著豐富的西藏古代文化遺產(chǎn),素有我國第二敦煌的美稱。這次到此一游,耳濡目染,果然名不虛傳。
薩迦是11世紀興起的著名的薩迦教派的發(fā)祥地,為薩迦王朝在西藏建都的地方。它位于日喀則的西南方向,坐車有半天時間就到了。
我們來到縣城西面的大經(jīng)堂前,但見這座雄偉建筑的屋頂、屋檐和墻壁等外貌,處處都滲透著祖國內(nèi)地的建筑風格,和北京紫禁城里的建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大經(jīng)堂長約80余米,寬約40米,可以同時容納七千多人,堪稱得上西藏經(jīng)堂之冠。殿內(nèi)164根又大又粗的朱紅木柱,格外引人注目,其中4根,高20米,粗得兩人合臂抱不攏。薩迦周圍過去也沒有原始森林,據(jù)說是從內(nèi)地運來的。
我們看了樓下西藏最大的藏經(jīng)庫,它長100米,寬高各20米,內(nèi)分428倉,每倉以藏經(jīng)300卷計。據(jù)說,這部大經(jīng)是薩迦法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八思巴,集中了全西藏的藝術人才花費了數(shù)年光陰才完成的。
我們還看了一本全世界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典,那就是從印度傳入的《貝葉經(jīng)》。這是用漆寫在樹葉上的梵文經(jīng)典,因為樹葉保存不易,常見殘缺不全。我們看到了一部《貝葉經(jīng)》,篇頁十分完整、 字跡清楚,經(jīng)文中的彩色插圖仍十分鮮艷。
在薩迦地區(qū)的一些寺廟里,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大量的古代塑像、壁畫,以及古代宗教上、生活上的用品。據(jù)考證,這些歷史文物的年代,最晚也在16世紀左右。在薩迦寺還保留著許多元、明、清朝皇帝給西藏地方政府的封詔、函件和賞物。
有一份用蒙藏兩種文字書寫的封詔,是元世祖忽必烈送給八思巴的,這封詔書加封八思巴為西藏王,命令他掌握當時西藏的政教事務。與此同時,元世祖還送來一枚黃金印,上刻蒙文“大寶法王”四字。這枚金印是當時元朝統(tǒng)治西藏地方政府的最高權力代表。
這里還保存著一枚直徑10厘米,長度30厘米的鴕鳥蛋化石,據(jù)說是元世祖賞給八思巴的禮品。那琳瑯滿目的上萬件瓷器,堪稱得上一個豐富多彩的瓷器博物館。其中大部分是當時專為元、明朝宮廷服務的“敘府”和“官瓷”的產(chǎn)品,不僅質(zhì)地精美,而且許多瓷器上還記載著當時的詩詞和傳說。藏族人民將這些文物視為珍寶。
令人欣喜的是,薩迦已正式開始接待外賓和游客。當年,在薩迦大經(jīng)堂內(nèi),我們看到搭著高大的腳手架,一些石匠、畫師進行古跡的修繕工作。聽說,早年坐落重曲河右岸、現(xiàn)已倒塌的薩迦北寺等名勝,已列入西藏自治區(qū)宗教局的重點修復計劃之中,并制定了旅游規(guī)劃。這些規(guī)劃如能實現(xiàn),此地不更能令人覺得情趣橫生、流連忘返了嗎?
瓊結藏王墓群
藏王墓位于瓊結縣,為著名的藏族英雄松贊干布及其他贊普(國王)的墓葬群。
藏王墓外形,有似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比不上金字塔那么大,且是平頂而非三棱型?!暗股拥住毙偷牧昴?,陜西咸陽茂陵漢代名將霍去病的墓亦然。
在瓊結的藏王墓群,現(xiàn)在較明顯可見的尚有9座。據(jù)文獻記載,吐蕃王朝松贊干布以前以及后來的贊普總共是十四五個(不包括部落時期),并且有的王子、王妃也埋在這里。今天只發(fā)現(xiàn)了9座,可能其他較小的墓堆已被風沙淹沒或因雨水沖刷而消失。這個謎只好等待考古學家去考察研究了。
我們來到兩座墓前,只見墓前被文物、考古工作者挖了深3米的坑,仍未見到碑座,也就無法知道這是哪一位藏王的墓堆了。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緊靠雅隆河左岸,氣勢十分雄偉。這是9座可見的墓堆中最大的一座。大家沿著陵墓從東往西走,大約一百八十多步,估計長約140米。墓前蹲著一對石獅,雕刻得莊嚴威武,石獅高約5尺,寬兩尺余,雖然斷腿斷頭,但其尊容與內(nèi)地祠堂廟宇十分相似。這對石獅顯然是仿照唐王室及大臣死后,以獅獸守墓的規(guī)矩而立的。石獅的存在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吐蕃時期,高原上的王朝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是多么深遠??!
據(jù)當?shù)厝罕娭v,1968年之前,陵墓上建有一座祠廟,塑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墻上有墓志一方,現(xiàn)已蕩然無存。據(jù)傳,陵墓內(nèi)有一個很大的地下宮殿,除了有主人的梓棺之外,還有他們的乘馬、甲胄、珍玩和大量的財寶等。這與藏文《國王遺教》中的記載十分相似。
在松贊干布陵墓的右前方,又有一個大墓。據(jù)考古人員考證,這是金城公主的兒子赤松德贊的墓。這個墓碑上有墓文,碑高一丈九,墓前還沒有挖到底座。到底這塊多高,還不得而知。這塊碑上窄下寬,狀若云梯。仔細觀察碑面,刀法明快,線條清晰,碑側(cè)有蛟龍攀住。在雅隆河畔,藏王墓群之中,唯此墓立有高碑,這是值得人們注意的。
翻閱藏族史料,赤松德贊在位期間是公元755年至797年,這一時期是西藏吐蕃王朝極盛時期,而這位藏王又是金城公主的兒子,所以他死后臣民們仿照他的“帝舅”的做法,為他樹碑立傳。正面刻有古藏文,內(nèi)容主要是歌頌赤松德贊的功德。
珠峰南麓夏爾巴人
和西藏高原上的人相比,夏爾巴人可以說是住在另外一個世界里。翻過海拔5200米的喜馬拉雅山余脈嘉措拉大雪山,公路便沿著從聶拉木奔騰而來的波曲河直轉(zhuǎn)而下,氣候越暖和,綠色愈濃,風光越美。待之下降到海拔2100米的樟木口岸,雜花生樹,流水潺潺,滿山的松柏、翠竹,此地便是典型的南亞熱帶風光。不遠處,就是著名的中尼友誼大橋。樟木口岸的大街上幾乎一半都是尼泊爾人。這里是和平邊境,兩國居民來往十分自由,百姓中相互雜居,通婚的也不為少數(shù)。
就在樟木口岸不遠處,有一片高樹參天的原始大森林。我們沿著羊腸小路,棄車上山,整整在森林里穿越了大半天,才看到一個梯田層層,莊稼茂密的山坡上有幾幢嶄新的兩層木閣樓。這里便是夏爾巴人居住的居民點——立新村。
夏爾巴人在我國境內(nèi)不足一千人,其余的大部分居住在尼泊爾境內(nèi)。據(jù)夏爾巴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東方,大概是漢朝時候,夏爾巴人的祖先便來到這里定居。一次戰(zhàn)爭中,有一支隊伍戰(zhàn)敗退到四川方塘,后來,他們中間有一部分人逃到西藏境內(nèi)日喀則地區(qū)和當?shù)赝林用窠Y合,繁衍下來后代就是今日的夏爾巴人一支。
夏爾巴人的服飾和打扮也和藏族不一樣。男人穿的是羊毛織成的白色短袖外套,叫做“普都”,沿邊鑲黑色羊毛,腰間插一把砍刀,顯得十分威武。女人穿的是黑色氆氌呢袍子和色彩鮮艷的長袖衫,兩耳戴的是金玉耳環(huán),梳著一根長二尺多長的辮子,辮子扎著一撮紅纓穗,下身圍著圍子,喜歡赤著腳。
在一間木板樓房里,接待我們的是夏爾巴人第一個女大學生茨典白姆和團支部書記茨仁曲扎。他們首先介紹了夏爾巴人辛酸的過去和翻身后的今天……
我們路過一所小學,教室里傳出孩子們的讀書聲。茨典白姆笑著對我們說,過去的夏爾巴人幾乎沒文化,消息閉塞,寨外的事一無所知。實行民主改革后,才建起夏爾巴人的第一所小學?,F(xiàn)在全鄉(xiāng)除了立新小學之外,還有12名男女青少年在樟木中學、西藏民院、拉薩師范等校讀書。1972年以來,從中央民院和西藏民院畢業(yè)的夏爾巴人大學生已有7人。
我們又參觀了幾家,給我們的整體印象是,夏爾巴人勤勞勇敢,體態(tài)健美,生活很有幸福感。他們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但也吸收了漢族和藏族的優(yōu)點。夏爾巴人性格粗獷豁達,為人淳樸大方,能歌善舞,十分好客。特別是他們對共產(chǎn)黨、解放軍更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羊毛數(shù)得清,共產(chǎn)黨的恩情說不完!”夏爾巴人的希望在未來。我們殷切地盼望著這些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兄弟姐妹們,在祖國大家庭生活得更甜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