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娟
為切實貫徹《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聚焦初中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我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擬以統編版初中語文里的古詩文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是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整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
一、吟詠誦讀,提高語感力
吟詠誦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中選編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名篇,語文教師要充滿激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吟詠誦讀中享受到經典詩文的美,體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樂趣,這樣才是成功的教學。
如教學曹操《觀滄?!?,引導學生全情投入地誦讀幾遍,感受詩歌的慷慨悲涼、沉郁雄健、豪邁縱橫。要使學生通過吟詠誦讀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二、切身體驗,提高感悟力
經典詩文的作者多以自身的成長背景和對社會、對身邊事物的感觸去表達一定時期的某種情感,或通過想象、聯想去表達對人生、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技巧去調動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去認識和體會作者當時的真實感受以及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美。
如教學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引導學生回想自己是否有過不如意的事,是如何對待的。這樣,學生通過回想經歷、暢談感受,理解作者豁達、積極樂觀的情懷,明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道理,從而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升華。
三、讀思批判,提升思維力
詩文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寄寓了作者一定的志趣和情操。在閱讀詩文之時,既需要感悟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也需要對其加以理性審視。需要用批判精神去審視作者思想,既不能被動地全盤吸收,也不能盲目地一味否認。我們一方面要知人論世,設身處地理解作者生發(fā)情志的主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對其思想觀念作出理性評判。
比如在教學李商隱《錦瑟》一詩時,我向學生提出這首詩的主旨究竟是傷唐室之殘破還是悼亡之作,抑或是自傷身世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就此進行了獨立思考,并要求提供確鑿的證據,做出自己的合理推論。一場對《錦瑟》主旨的解讀爭論之中會加深對李商隱詩歌風格的理解。
四、以文化人,增強傳承力。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除了落實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之外,還要將對古詩詞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充分地理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養(yǎng),積淀更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
比如在教學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黃發(fā)垂髫”時,提問:“垂髫是什么意思啊?”學生齊答:“兒童?!蔽疫M一步明確:“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指9歲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老年人的頭發(fā)由白轉黃,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因此后來常用黃發(fā)代指老人……”然后我又趁熱打鐵,向學生補充了“總角”“冠”“及笄”“束發(fā)”“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古稀”“耄耋”和“期頤”等古代年齡文化常識。
綜上所述,將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整合起來,使初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素養(yǎng),扎扎實實地在課堂教學的沃土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