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300171)王娟
臨床上,后循環(huán)缺血眩暈(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此病患者的最常見癥狀即為眩暈,通常是因為患者的椎-基底動脈相關系統(tǒng)發(fā)生血液的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區(qū)域性供血不足而致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含頭暈和目眩,以及惡心嘔吐等,對日常的工作及生活均有較大危害[1]。目前,臨床通常選擇西醫(yī)用藥措施對PCIV進行治療,亦可獲得一定效果。但從護理干預的角度出發(fā),為患者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更有助于預后的總體恢復。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耳穴埋籽法以及天麻素對PCIV患者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的擬定提供方案及思路,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3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PCIV患者132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PCIV的有關診斷標準[2];②年齡≥50歲;③患者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顱腦器質性病變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其他類別的眩暈者;④精神疾病者;⑤病歷資料缺失者。通過隨機數表法劃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6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35例;年齡50~87歲,平均(67.20±1.33)歲。病程1~16d,平均(7.34±2.31)d?;A疾病:冠心病21例,高血壓30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癥31例。對照組男30例,女36例;年齡52~89歲,平均(67.18±1.29)歲。病程2~18d,平均(7.29±2.07)d?;A疾?。汗谛牟?9例,高血壓28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30例。將兩組的上述資料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規(guī)給予對癥的降壓和降糖,以及降脂和抗血小板的聚集等西醫(yī)藥物治療。兩組同時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生活指導:要求患者保持清淡飲食,可少量多餐,確保心情舒暢,保證良好睡眠;②安全教育:對患者強化相應的安全指導,要求其在日常變化體位時應做到動作緩慢,視情況要求護理人員及家屬陪護,使家屬重視對患者的日常照護,避免其在日常活動中跌倒或墜床;③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個體性差異為其制定科學的功能鍛煉計劃,如行走練習,睜/閉眼練習,以及左/右手互相傳球等練習。對照組另給予耳穴埋籽法干預,取患者的內耳穴、神門穴,以及交感穴等穴位,將王不留行籽進行常規(guī)埋籽,1粒/穴,3~5次/d按壓,1~2min/次,隔1d即可換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增加天麻素治療,劑量為600mg添加至250mL的生理鹽水內靜滴,1次/d,7d為1個療程。兩組均干預4周,而后對比效果。
1.3 觀察指標 對比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兩組的眩暈癥狀,焦慮/抑郁的自評量表(SAS及SDS評分),以及干預依從度。其中眩暈癥狀主要分為3個等級,輕度為自感頭暈,且不穩(wěn);中度為有眩暈感,但能行走,而步態(tài)不穩(wěn);重度為有嚴重眩暈,患者需閉目臥床,且存在自主神經癥狀。SAS及SDS評分二者均以50分作為臨界值,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或是抑郁的癥狀也越嚴重。干預依從度主要分為3個等級,完全依從為患者無需他人協(xié)助,均自主積極配合護理措施;一般依從為患者配合護理措施,但常需他人提醒或強調;不依從為患者對護理干預措施態(tài)度消極,不愿配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數據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其比較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眩暈癥狀的對比 干預前兩組的眩暈癥狀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眩暈癥狀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更佳(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眩暈癥狀的對比
2.2 兩組SAS及SDS評分的對比 干預前兩組的SAS及SDS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的SAS及SDS評分均相對治療前更低,且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也更低(P<0.05),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SAS及SDS評分的對比(±s,分)
附表2 兩組SAS及SDS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66 53.27±6.30 36.42±5.14 16.836 0.000 51.24±3.28 34.32±4.16 25.948 0.000對照組 66 53.33±5.98 40.39±4.85 13.653 0.000 51.27±3.31 39.83±6.10 13.391 0.000 t-0.056 4.564 0.052 6.063 P-0.955 0.000 0.958 0.000
2.3 兩組干預依從度的對比 觀察組干預依從度是98.49%,相比于對照組的89.39%明顯更高(P<0.05),見附表3。
附表3 兩組干預依從度的對比[n(%)]
臨床上,PCIV屬于對中老年人群體健康存在較大危害的一類常見病以及多發(fā)病,此病患者通常起病突然,且會迅速產生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的神經功能性缺損癥狀,且較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亦具有不利影響[3]。祖國醫(yī)學認為,PCIV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在于患者素體虛弱,且情志不遂,常飲食厚味致使其氣機逆亂,加之風陽上擾和痰瘀內阻,致使患者腦竅失養(yǎng)及腦髓不充,最終表現為眩暈癥狀[4][5]。以往臨床使用的單純西醫(yī)治療措施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綜合效果欠佳,探尋新型干預方案對患者的預后而言意義重大。
本研究發(fā)現,干預后觀察組的眩暈癥狀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更佳(P<0.05),這提示了觀察組應用的耳穴埋籽法聯(lián)合天麻素對PCIV患者的癥狀改善效果較好。分析原因,主要與耳穴埋籽法以及天麻素的藥理作用機制有關。詳細而言,耳穴埋籽法主要通過王不留行籽實施干預,所取患者的主穴分別是內耳穴和神門穴,以及交感穴,通過刺激上述穴位,產生了對應的經絡調節(jié)作用,并發(fā)揮了較好的調臟腑和活氣血等功效,對于PCIV患者的癥狀改善具有較好的作用。而天麻素可發(fā)揮良好的中樞抑制效果,能夠擴張患者小動脈的微血管,使血流量增大,同時能夠減少其外周阻力,強化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主要藥理機制在于天麻素能夠抑制PCIV患者機體內的Ca2+內流,降低神經母細胞對于谷氨酸的釋放,從而提升腦動脈的有關順應性,最終發(fā)揮治療效果[6]。同時,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的SAS及SDS評分均相對治療前更低,且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也更低(P<0.05),這表明了觀察組用藥方案還可改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等情緒狀態(tài)。原因主要在于觀察組增用的天麻素能夠較好地恢復PCIV患者大腦皮質的興奮以及抑制這兩個過程的動態(tài)性平衡失調的狀態(tài),同時還可提升腦細胞的抗缺氧的相關能力,并能降低血管的阻力,使腦供血獲得明顯地改善。進而幫助其解除了因供血不足產生的平衡障礙和眩暈等不良癥狀,最終使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得以緩解。最后,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干預依從度是98.49%,相比于對照組的89.39%明顯更高(P<0.05),這也證實了觀察組所使用的干預方案還可提升患者的干預依從度。原因考慮是因為該組干預方案產生的作用效果相對較為明顯,患者的自我感受相對更佳,因此也更愿意配合相應的干預措施。這與Machner等的報道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耳穴埋籽法聯(lián)合天麻素對PCIV患者的癥狀改善效果較好,還可有效降低其SAS及SDS評分,干預依從度也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