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瀟男
摘要:履帶車輛的離合器工作時經(jīng)常發(fā)生摩擦,摩擦又會造成機件的磨損,進而影響履帶車輛的性能。為減小磨損,延長離合器的使用壽命,必須根據(jù)其工作原理,隨時掌握其技術狀況的變化,所以正確的使用與檢查顯得尤為重要。
Abstract: Friction often occurs when the clutch of tracked vehicle works, which will cause the wear of parts, and the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racked vehicle. In order to reduce wear and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clutch,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change of its technical condition at any time according to its working principle, so correct use and inspection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關鍵詞:履帶車輛;離合器;使用與檢查
Key words: tracked vehicles;clutch;use and inspection
中圖分類號:TP273.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7-0129-02
0? 引言
離合器分為電磁離合器、磁粉離合器、摩擦式離合器和液力離合器,目前履帶車輛用的絕大多數(shù)為摩擦式離合器,這種離合器有主動部分、從動部分、壓緊結構和操縱機構四部分。正確的使用離合器可以保證履帶車輛起步平穩(wěn),實現(xiàn)平順的換擋,防止車輛傳動系統(tǒng)過載。但是隨著履帶車輛的不斷行駛,離合器在使用過程中,主被動摩擦片會逐漸變薄,整體摩擦片的厚度會減小,當厚度小于下限尺寸時,不僅使用彈子間隙減小,更重要的是會使離合器自身所傳遞摩擦力矩的能力下降,在履帶車輛行駛時就會產(chǎn)出離合器打滑的現(xiàn)象。所以在駕駛履帶車輛時,既要注意正確的使用離合器,以減少磨損,同時也要會對離合器進行檢查和相應的調(diào)整。
1? 履帶車輛離合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1.1 根據(jù)地形選用適當?shù)呐艡n起車
所選排檔過高,因其傳動比小,在運動阻力不變時,離合器必須傳遞出較大的扭矩,才能使坦克起車;為使離合器能傳遞出較大的扭矩,就必須提高發(fā)動機轉速。這樣勢必造成離合器主、被動部分轉速差增大,延長摩擦片的滑摩時間,加速摩擦片的磨損;同時,使起車緩慢,坦克平均運動速度降低。
所選排檔過低,雖然容易起車,但在起車過程中和起車后坦克運動速度低,且不易很快提高。因而,使坦克平均運動速度降低。所以,在一般平坦地面上起車時用二檔較好。當?shù)孛孀枇^大或上坡起車時,掛一檔用操縱桿起車較好。在下坡起車時,應根據(jù)坡度和道路情況,選用較高的排檔。
1.2 正確地使用操縱裝置
在使用離合器時,踏離合器踏板要快,而且要踏到底。抬起時,前三分之二要迅速,不要增加供油量,以減少摩擦片的磨損和縮短起車時間;后三分之一要平穩(wěn),防止過猛,并逐漸增加供油量,以達到既平穩(wěn)起車又盡量減少摩擦片磨損的目的。如果過猛,就會使主、被動摩擦片發(fā)生撞擊;同時,彈簧的張力及被動部分的慣性力增大,使最大摩擦力矩成倍增加,引起摩擦片過熱、翹曲以及傳動裝置各機件承受過大的沖擊負荷,造成損壞。
1.3 起車時,發(fā)動機轉速要適當
通常在結合離合器前,發(fā)動機轉速應保持在800~1300轉/分范圍內(nèi),并在起車過程中根據(jù)發(fā)動機轉速(聲音)的變化情況,適時增加供油量。如果轉速過高,離合器主、被動部分轉速差就大,使滑摩時間增長;如果轉速過低,會延長起車時間,甚至造成發(fā)動機熄火,影響坦克平均運動速度。
1.4 發(fā)動機工作時,不要使離合器分離的時間過長
離合器分離時,摩擦片之間的間隙很小,而且分布也不均勻,分離時間過久,摩擦片會因產(chǎn)生摩擦而磨損,使溫度升高,甚至引起摩擦片翹曲或燒壞。
1.5 離合器結合時,離合器踏板應在最后位置
因為只有踏板處于最后位置,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自由行程和彈子間隙。否則,離合器會因彈子間隙過小而結合不良,使摩擦片加速磨損、過熱,甚至燒壞。
2? 履帶車輛離合器正常工作的檢查方法
履帶車輛離合器在使用過程中為保證離合器完全結合和徹底分離,應有適當?shù)睦瓧U自由行程(相應的彈子間隙)和壓板行程。如果沒有自由行程或自由行程過小,分離彈子就會頂住離合器的活動盤和壓縮輪盤,使壓板不能壓緊摩擦片,離合器工作時就會打滑。如果壓板行程過小,則壓板不能完全松開摩擦片,使分離不徹底。因此,正確地檢查與調(diào)整自由行程、壓板行程和助力彈簧,是保證履帶車輛離合器正常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
2.1 彈子間隙、自由行程和壓板行程定義與關系
2.1.1 彈子間隙
彈子間隙分為安裝間隙、使用間隙和備用間隙。離合器安裝好后,彈子處于最深槽時的間隙,稱為彈子安裝間隙。安裝間隙為1.3~1.6毫米。
離合器與操縱裝置連接好后,調(diào)整正確時的彈子間隙,稱為彈子使用間隙。此時,彈子不處于最深槽,而是向淺槽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使用間隙為0.8~1.0毫米。
彈子安裝間隙與彈子使用間隙之差稱為彈子備用間隙。以備使用過程中摩擦片磨損后,彈子間隙變小時,用改變拉桿長度的方法進行調(diào)整。
2.1.2 自由行程
消失彈子使用間隙所需的拉桿行程,稱為拉桿的自由行程。它是彈子使用間隙在拉桿行程上的反映。因此,測量縱拉桿的自由行程,就可判定彈子間隙的大小。縱拉桿的自由行程為7~9毫米,最大不超過11毫米,最小不小于3毫米。
2.1.3 壓板行程
彈子推動壓板使壓板移動的距離,稱為壓板行程。壓板行程取決于活動盤轉動的角度和彈子間隙。因為活動盤的轉動角度受操縱裝置拉桿總行程的限制,總行程又受踏板上、下限制螺栓的限制。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壓板行程的變化直接受彈子間隙的影響。壓板行程為6.5~7.5毫米,最小不小于5毫米。
2.1.4 彈子間隙、自由行程和壓板行程三者的關系
在總行程不變時,彈子間隙大,自由行程也大,壓板行程則小;彈子間隙小,自由行程也小,壓板行程則大。因此,為了恢復彈子使用間隙,保證主離合器正常工作,就需檢查、調(diào)整自由行程和壓板行程。
2.2 自由行程的檢查與調(diào)整
離合器自由行程檢查關乎離合器性能的好壞,影響履帶車輛機動性能的發(fā)揮,因此是每一名駕駛員必須掌握的技能。離合器自由行程的本質就是消失彈子間隙所對應的縱拉桿自由行程。因此檢查離合器自由行程的關鍵點就在于掌握彈子使用間隙消失的時機。見圖1。
其檢查方法如下:
①使踏板處于最后位置,在主離合器操縱裝置縱拉桿處,平行地放一鋼板尺并作一記號。
②用手按踏板至有明顯抗力為止。對于明顯抗力的判定,在離合器踏板處于原始位置時,分離彈子處于深槽,并存在一定的彈子使用間隙,明顯抗力的截止點就是彈子使用間隙消失,分離彈子開始推動活動盤做軸向運動,離合器開始分離,推離合器踏板會明顯變重。因此向前推離合器踏板不能推過了,更不能直接將離合器踏板踏到底。
③量取拉桿移動的距離,即為自由行程。其標準為7~9毫米,如不合標準,應進行調(diào)整。
調(diào)整方法:
擰轉調(diào)整接頭,用放長或縮短縱拉桿進行調(diào)整。自由行程小則放長(拉桿不得退出檢查孔),大則縮短。如果縱拉桿不能調(diào)整時,應在短拉桿處進行調(diào)整。
如果改變拉桿長度不能調(diào)整到標準時,則應考慮更換新摩擦片進行調(diào)整。
在檢查已使用較長時間的操縱裝置拉桿自由行程時,應先檢查出由于連接銷與銷孔磨損而增大的假自由行程,然后再檢查、調(diào)整自由行程。其方法:
①打開主離合器下檢查窗,用小撬杠將活動盤撬住,然后用手按主離合器踏板到有抗力為止,量出拉桿行程(此行程即為假自由行程)。
②松開活動盤,用正常檢查拉桿自由行程的方法,測出拉桿的實際自由行程。
③測出的拉桿實際自由行程與假自由行程之差,即為彈子間隙反映的真自由行程。
④在總行程正確的情況下,如果假自由行程很大,真自由行程很小,說明連接銷與銷孔嚴重磨損,彈子間隙已小于標準值。此時,應更換連接銷,調(diào)整好自由行程。
2.3 壓板行程的檢查與調(diào)整
檢查與調(diào)整壓板行程,應在自由行程調(diào)整正確的基礎上進行。見圖2。
其檢查方法如下:
①使踏板處于最后位置,用內(nèi)卡鉗測出活動盤與固定盤兩端面之間的距離。
②將踏板踏到底,再次測出兩端面之間的距離。兩次距離之差,即為壓板行程。其標準為6.5~7.5毫米。如果不符合標準,應擰轉踏板下限制螺栓,進行調(diào)整。行程大時擰進下限制螺栓,行程小時擰出下限制螺栓。
2.4 助力彈簧檢查與調(diào)整
使用中,如果踏踏板費力,松踏板時踏板不能回到最后位置或回位過猛,應進行調(diào)整。其方法:①將踏板踏到底(下限制螺栓頂住車體)。②擰緊調(diào)整螺栓上的螺母,使彈簧拉緊,直到松開踏板,踏板仍停在最前位置為止。③擰松調(diào)整螺母,放松彈簧,直至踏板能夠平穩(wěn)地回到原位為止。如果將調(diào)整螺母擰到最緊時,踏板仍不能在最前位置停住,則可憑感覺調(diào)整到踏踏板時比較省力,松踏板時能平穩(wěn)地回原位即可。
參考文獻:
[1]郭曉琳,王濤,劉杰,等.裝甲車輛行駛理論[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7.
[2]王紅巖,芮強,高連華,等譯.履帶車輛傳動裝置[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
[3]閆清東,張連第,等.履帶車輛構造與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4]李軍魁.履帶車輛穩(wěn)態(tài)轉向性能分析與試驗[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