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故事、話題、人物、時事、問題等主線,用教學情境將各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引領學生思考、互動,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要挖掘材料內涵,設計具有內在關聯(lián)的情境串,讓課堂結構清晰明了、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合理選擇主線,融合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原則
教師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選擇的主線情境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主線情境材料要緊跟時代脈搏,要展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新事物,解決暴露的新問題。如果教師選擇的材料陳舊、缺乏新意,就會遠離學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會讓學生產生倦怠之感。教師要對舊材料加以改編、創(chuàng)新,使其富有新意,從而集中學生注意力。主線情境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要服務于課堂教學,促進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情境素材的選擇要具有趣味性,使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設計問題,聯(lián)系情境
問題的設計要聯(lián)系情境,源于情境,切忌問題與情境“兩張皮”,要讓學生深探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材料進行解讀,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教師要依“點”設計,要細細推敲,在材料與問題的聯(lián)系點、學生認知的模糊點、學生理解的障礙點提問,這樣才會更有效。問題之間要有層次性,能引領學生從簡單走向復雜,為學生的思維搭建“支架”,能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三、情境呈現(xiàn),依情選擇
在設計問題后,教師要合理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探究的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依據案例內容、學生認知等情況選擇呈現(xiàn)方式。如,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下第二課《保障憲法實施》的第一框“堅持依憲治國”時,教師以導學單呈現(xiàn)導學要求。1.閱讀憲法目錄,明確憲法的構成。2.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對憲法草案進行全民討論?為何要舉辦“憲法法律宣傳月”主題教育活動?3.探究中國共產黨與憲法的關系。多媒體集圖片、聲音、視頻等元素于一體,能多方位刺激學生感官,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能引發(fā)學習動機,易于學生所理解,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在八下第一課《維護憲法權威》的第二框“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的教學中,教師播放《行走的國徽》視頻,使學生從視頻中直觀地感受到憲法的作用。教師再展示圖片,讓學生依據圖片思考:圖片中國家機關所在的建筑上都有什么標志?這些國家機關或場所為何要掛國徽?為何很多機關的名稱都包括“人民”二字?教師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知識要點,體會到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依據教學內容,引領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他們形成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呈現(xiàn)實物,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讓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轉化,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四、情境分析,靈活多樣
知識的講授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領學生分析問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組,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讓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實現(xiàn)觀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教師要因材施教,依據不同問題,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教師也要合理控制課堂,避免討論“跑偏”,脫離主線。教師也可以借助講授的方法分析情境,將所授內容融于分析之中,使講授更系統(tǒng),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針對講授內容合理設計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體驗、感悟,從而增進對問題的理解。例如,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下第六課《我國國家機構》第一框“國家權力機關”的教學中,教師播放視頻引領學生理解各級人大的職能。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情境整合教學資源,構建知識點的聯(lián)系,開展豐富的活動,引領學生參與道德認知、踐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