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昭暉 程洪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由于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智力、發(fā)育水平有所不同,不同成長背景下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不同學習階段,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需要有特定的方法。我國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起步較晚,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又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所以,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現狀和高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應當對批判性思維進行初步的啟蒙。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論點,中國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一直處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尤其在課堂上是絕對權威的存在?!案邏菏健钡慕逃h(huán)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隨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強烈的探究意識,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和啟發(fā),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要了解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開展的教學活動要符合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鼓勵學生思考課本中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并且通過理性地分析問題查找問題的原因。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不僅要熟記歷史知識點,也要通過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性。教師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討論,要用批判的觀點對待歷史課本和自身教學,加強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批判性思維的魅力。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現代教育觀要求學生和教師保持平等和諧的關系,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圍。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師生形成良性互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思想決定行動,教師要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提升課堂的開放程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對學生單方面地傳授知識,應該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問題出發(fā),用知識作為導向,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研究理論。在課堂中師生之間寬容以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中鼓勵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敢于在課堂提出質疑,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思想。
當然,教師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并不是盲目地反對和非理性的否定。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維上的批判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用自身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的事實去重新審視問題,去驗證觀點是否符合邏輯,觀點是否言之有理。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精神,是努力健全學生的思維模式,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然,教師絕不能讓學生為了批判而批判。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已經相對成熟,但是不可否認還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所以,這就需要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進行適度引導。從一定層面上來說,批判的本質就是審視問題、綜合分析和結論評估。
三、改變歷史教學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從教法入手。在歷史教學中將大量史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史料進行甄別、選擇、論證,進一步得出結論,這就蘊含著批判性思維的啟蒙。有時教師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無法滿足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這就導致中學歷史課堂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講很多知識點,學生看似沒有任何問題或質疑,并且鮮有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問,甚至不想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極低,造成了“現成的結論多,自己的結論卻很少”的現狀。學生沒有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思考和分析,也就無法獲得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歷史教學是對歷史事件的澄清和還原。 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分析、辨別,進一步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才能對批判性思維進行有效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fā)現法、研究法,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他們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fā)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歷史知識點要有較強的把握能力,能針對教學重點或者關鍵節(jié)點提出問題,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分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盡可能鼓勵學生去探索,發(fā)現歷史材料中的證據并且加以論證,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老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體現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課堂教學是通過史料實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啟蒙。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教材中的材料將現有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顯然是最為便捷的教學方法。但是,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不符合新時期對學生的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多種史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史料實證教學,結合學生小組討論,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以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運用此種模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
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偉大的思維模式,更是一種求真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批判性思維的啟蒙不僅為學生進入高校打好基礎,也是公民需要培養(yǎng)的最基本的一項能力。
注:本文系江漢大學研究生科研項目“批判性思維與高中歷史教學”,項目編號:Jhdxyjs17j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