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
腎病水腫方(國醫(yī)大師 鄒燕勤方)
藥物組成 太子參15~30克,生黃芪30~50克,淮山藥20克,炒白術10克,生薏苡仁30克,茯苓皮30~50克,豬苓15~30克,澤瀉15~20克,續(xù)斷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20克,懷牛膝15克,車前子(包煎)20~30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 健脾益腎,補氣養(yǎng)陰,淡滲利水。主治脾腎氣虛、水濕潴留的腎病水腫。
方劑分析 腎病水腫的治療當以利水消腫為第一要務。利水之法有淡滲利水、攻下逐水之不同,鄒老師喜用淡滲利水之法。淡滲利水的藥物取自《傷寒論》五苓散,習用茯苓皮、生薏苡仁、豬苓、澤瀉、車前子(包煎)等。此類藥物性平、味淡,滲濕利水的作用平緩,但作用持久,能起緩消其水的作用。對于腫勢明顯者,鄒老師采用“輕藥重投”法,即作用輕緩之淡滲藥物投以重劑,??色@腫退水消之效。如茯苓皮,為茯苓的皮部,滲濕利水作用強于茯苓,常用至50克;生薏苡仁30克,豬苓30~40克,澤瀉20克,車前子30克。茯苓、薏苡仁等又有健脾的作用,并伍以太子參、生黃芪、炒白術等補氣健脾之品,利水而不傷正。太子參的補氣之力雖不及黨參,但可兼顧陰分,防利水而傷陰。孟河名醫(yī)費伯雄曾說:“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歸于平,是即和法也,緩治也。”鄒老師在此處也運用了費氏的和緩法,認為腎病水腫者臟腑虛損,正氣衰弱,病程長久,腫勢纏綿。若用大戟、芫花、牽牛子等攻下逐水之藥,或可取一時之效,但戧伐正氣,水腫必復卷土重來,故只可緩圖,不得驟取,方可獲持久之效。
利水益腎方(國醫(yī)大師顏正華方)
藥物組成 炒白術15克,生黃芪15克,生山藥15克,生薏苡仁30克,山茱萸10克,茯苓30克,澤瀉10克,益母草15克,車前子(包煎)15克,懷牛膝12克,桑寄生30克。
使用方法 上述藥物煎湯代水服,兩日一劑。
功效主治 健脾益腎,利水消腫。主治顏面、下肢水腫,伴腰酸乏力,納呆,便溏不爽,日二三行,尿頻量少,或有女性月經錯后、血色紫黑有塊、經行腹痛,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方劑分析 方中用白術、黃芪、山茱萸、山藥、薏苡仁、茯苓、懷牛膝、桑寄生以健脾益腎;澤瀉、車前子(包煎)等以利水滲濕,益母草活血化瘀又兼利水消腫。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