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奇, 齊 斌, 張權宇, 劉旭東, 任 平, 劉 達, 李安娜, 王效增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遼寧 沈陽 110016
人體成分中的骨骼肌量隨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由于運動量減少、蛋白質(zhì)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胰島素抵抗等,約有5%~50%的老年人群患有骨骼肌量減少[1-2]。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臟泵血功能不能滿足機體正常需要,普遍存在運動量不足的情況,導致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量減少的發(fā)生率較正常人群高出約20%[3-5]。與骨骼肌量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相比,伴隨骨骼肌量減少的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xiàn)更多的不良事件[6-7]。本研究旨在分析骨骼肌量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評價作用?,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3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8]中心力衰竭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肢體活動障礙或活動受限的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未能完成隨訪調(diào)查者。根據(jù)實際骨骼肌量與理想骨骼肌量比值將其分為骨骼肌量正常組(n=196)與骨骼肌量減少組(n=242)。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采用720型人體成分分析儀(韓國InBody公司),根據(jù)患者理想體質(zhì)量生成理想骨骼肌量,由分析儀測量所得實際骨骼肌量低于理想骨骼肌量90%即判定為骨骼肌量減少。入院時,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記錄實際骨骼肌量。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終點事件:隨訪期間患者因心力衰竭發(fā)作再次入院;隨訪期間發(fā)生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等心源性因素出現(xiàn)的死亡事件。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與心源性死亡發(fā)生率。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男性比例、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B型鈉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骨骼肌量減少組患者的年齡、LVEDd、BNP均高于骨骼肌量正常組,體質(zhì)量指數(shù)、LVEF均低于骨骼肌量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無終點事件存活率比較 12個月隨訪期間,失訪19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骨骼肌量減少組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54例(22.31%),心源性死亡8例(3.31%);骨骼肌量正常組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18例(9.20%),心源性死亡2例(1.02%)。骨骼肌量減少組患者無終點事件存活率低于骨骼肌量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無終點事件存活率Kaplan-Meier曲線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無終點事件存活率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
2.3 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骨骼肌量減少、BNP、LVEF均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不良事件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不良事件的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骨骼肌減少是指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量(數(shù)量與體積)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和代謝能力下降,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增多的變化過程,從而導致老年人群機體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下降,不良事件甚至死亡風險增加[9-10]。本研究共納入老年心力衰竭患者438例,其中,骨骼肌量減少患者242例,占比55.25%,與Tsuchida等[11]研究結果相似。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體內(nèi)神經(jīng)體液系統(tǒng)激活,該系統(tǒng)的激活不僅與心力衰竭患者嚴重程度相關,同時影響機體骨骼肌、脂肪代謝,均與骨骼肌量減少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高發(fā)有關。
有研究表明,骨骼肌量與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呈線性相關,年齡越大,體質(zhì)量指數(shù)越低,骨骼肌量減少越顯著[12]。本研究結果顯示,骨骼肌量減少組患者的年齡、LVEDd、BNP均高于骨骼肌量正常組,體質(zhì)量指數(shù)、LVEF均低于骨骼肌量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骨骼肌量可以較好地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骨骼肌量減少者心力衰竭程度更嚴重。Niedziela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骨骼肌量減少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胡正光等[14]對老年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隨訪分析得出,骨骼肌量減少可顯著增加老年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且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骨骼肌量可以為心力衰竭患者危險分層及評判預后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骨骼肌量減少組患者無終點事件存活率低于骨骼肌量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ox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骨骼肌量減少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這表明,骨骼肌量減少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具有特異性影響。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骨骼肌量減少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適當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心臟康復訓練,可以顯著防止骨骼肌量減少,從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預后[15]。
綜上所述,骨骼肌量可以作為評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有效預測指標,但目前尚缺乏統(tǒng)一的骨骼肌量測量方法及標準,有待后續(xù)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