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強
巨鯨擱淺的場面——人們聽到消息,紛紛趕來割取鯨肉。巨鯨橫在淺水中,成為一道堤壩。人們從低處開始下手,高處夠不到,就搭了梯子上去割。有人不滿足于鯨肉,他們扛來房上的梁木,撐開了鯨嘴,由口腔的廣廈進入鯨體內(nèi)。鯨喉嚨里的息肉,來回顫抖,形同風(fēng)中的門簾,內(nèi)里的情形忽隱忽現(xiàn)。腳下有積水,眾人一路上燃著火把照明,無法通行之處,便用利刃開路。行至臟腑深處,赫然出現(xiàn)的心肝懸掛在頭頂之上,珠光瑩然。遭受屠戮的鯨一息尚存,心臟仍在搏動,隱隱的雷鳴回蕩在耳畔。眾人徑直走進鯨腹之中。此刻,他們割取鯨肝,打算用來熬制價格昂貴的肝油。
林日瑞(明末福建東山縣人,曾作《漁書》,雜記魚蝦、海獸、漁具等)說,“我家住在海邊,常乘船去海上,海里的大魚也都是舊相識,見了面便認(rèn)得,它們在波浪中出現(xiàn),向我點頭致意”。他還說,“我有過一些年少輕狂的日子,終日里四處游蕩”。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座不知名的海島,舍舟登岸,見有一古剎,正殿中陳列一條鋸齒狀的巨刺,約五六尺,不知為何物。一問島民才知,那是獨角鯨的長角,是紅毛國的洋人帶來的,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海麒麟。后來他再去找這座島,卻難覓蹤跡,以至于對自己的記憶產(chǎn)生了懷疑,認(rèn)為自己是在夢中去過這樣的島嶼。
獨角鯨的角長可達三米,實際上,那不是角,而是它的牙齒。獨角鯨的上顎只有兩顆牙齒,雄性獨角鯨的左牙會突出唇外,呈螺旋狀向前生長,最終形成一根直角。獨角鯨最愛惜自己的齒,牙齒被網(wǎng)掛住后便乖乖不動,生怕有所毀傷,因此束手就擒,它的長齒也被視為寶物。獨角鯨的遭遇和大象相似,它們的遭際有著海洋和陸地的奇異對稱——它們都因為不幸長了寶貝牙齒而亡命殞身。
在神秘的博物學(xué)大行其道的時代,來自遙遠國度的鯨齒,也沾染了奇異的光輝,人們相信,它會有超越塵俗的魔力,于是鑿了小塊,磨成粉末,熬成藥湯服下。后來,停放在古剎中的鯨齒消失了,消失在錛鑿、杵臼、爐鑊、口腹之中。
海島外圍有一條長鯨,繞著海島旋轉(zhuǎn)。長鯨是何時來到海島的,不得而知,島上居民從小就看到這頭鯨在環(huán)繞海島。它的身子能繞海島三圈半,每當(dāng)有船經(jīng)過,它就會沉到海面之下,仍保持高速旋轉(zhuǎn),海面上激流翻滾,船只必須格外小心。船過之后,長鯨黑漆漆的脊背再度露出水面。只有島上的船才能自由通行,島外來的船,都被拒之門外,望著小山似的脊背,只能掉轉(zhuǎn)船頭。人們尊長鯨為島神,并在海灘上建了一座島神廟,正堂中掛著卷軸,繪制一個三圈半的左旋符號,代表鯨的身子,正中一個圓點,代表海島。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頭鯨的身子在暗中生長,已經(jīng)能夠繞島四圈。人們便到島神廟中修改了那個符號。鯨的身子還在生長,在無休止的環(huán)形運動中,它游了何止億萬里。在海島的編年史中,它不斷出發(fā),又不斷回到起點。當(dāng)它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它的青春戛然而止,一下墮入了庸碌的中年。
早在十二世紀(jì)末,東海有兩座島嶼,二者之間相去不遠,中間有一窄條水道,兩岸陡峭,島上的人們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要到對岸去須乘船才能抵達。這一天,不知從哪里游來一頭鯨,它一路追逐魚群,為了食物四處奔走,魚群遁入兩島之間,尋著礁石躲避,那頭鯨信心十足,認(rèn)為自己身子苗條,足以從兩島之間穿過,便長驅(qū)直入,不料卻卡在兩島之間,動彈不得。海峽被鯨魚填滿,人們試著從鯨背上走過,腳底偶爾會有抖顫,后來習(xí)以為常。這頭鯨又存活了很多年,它死以后,背上已經(jīng)積了厚厚的泥沙,兩座島合并為一座島。
十七世紀(jì)末的家庭教師蒲松齡足不出戶,終日與孩童為伴。授課之余,依靠道聽途說的故事打發(fā)時間。海邊的傳聞也飛到了他耳中,有人告訴他,萊州海岸有鯨魚擱淺。他在燈下記下了擱淺事件的始末。
在那一天,路上滿是挑著擔(dān)子前來割肉的百姓,甚至造成了擁堵。來到鯨面前,人們對鯨的巨大身軀似乎并無多少驚訝,他們不說話,只顧揮刀割肉,長久的饑餓,讓他們失去了好奇心,眼中所見,只有食物。不多時,陸續(xù)有人挑著擔(dān)子離開。鯨肉越來越少,人們開始向上攀緣。有人爬上了鯨頭,鯨的眼眶空空如也,眼珠不知去向。有人認(rèn)為,鯨是龍宮水府的臣僚,犯了罪遭到貶謫,則剜去其眼珠,兩個眼珠都是夜明珠,這是令窮人欣羨的至寶——放置在夜晚的暗室中,可以徹夜長明,省下無數(shù)燈油。瘋狂的割肉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慘劇,鯨的眼眶里注滿了海水,有人不小心失足落入眼眶中,登時溺斃。
鯨離開海水,會因自身的體重而壓塌胸腔,只有海水的浮力能化解這種危險,這是龐然大物身上存在的悖論。海濱居民紛紛執(zhí)刀提桶,去鯨魚身上割取鯨肉,鯨自身的重量使它動彈不得,從它擱淺開始,痛苦的變形已經(jīng)在它身上進行。不久,擱淺的鯨魚只剩下骨架,鯨肉早被島民分割。那時節(jié),家家鍋里都燉著肥膩的鯨肉。海灘上,鯨骨散射銀光,仿佛天外來客。藏在骨架內(nèi)啄食腐肉的惡鳥飛起,它們扶搖直上,翅膀拍打出旋轉(zhuǎn)的氣流,一直飛進了滿月里。
他指著眼前的海灘對我說:“十二年前,有一頭鯨夜里在這兒擱淺。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東邊的天空出現(xiàn)了一大片鯨形的烏云,方頭,長身,分叉的尾,橫貫了半邊天,頭朝北,尾朝南。早起的船家都看到了這片烏云,他們望著天穹中的異象,竊竊私語,也有的抬手指指戳戳。太陽已經(jīng)升起,躲在這片烏云后面,給烏云鑲上了金邊,直到太陽跳出來,烏云才散開?!?/p>
鯨的別名包括:鯤,,鯢,海,海鰍,鰍龍,魚孽,閏魚,巨魚,吞舟,潮魚,京魚,井魚,炮魚,房魚,波臣,謫龍,烏耕將軍,海翁,海龍翁,海公,海主,老海牛,海精,海豎,海大魚,島鯨,摩伽羅魚王,把勒亞魚,趕魚郎,龍兵,老趙,老人家。
儒學(xué)昌盛的年代,海中大鯨被視為年長的耆宿,當(dāng)?shù)厝俗鸱Q為“老人家”,在海上見了大魚必然振衣施禮,就像看到自家的長輩。在膠東,這一古風(fēng)得以流傳,有一種觀念認(rèn)為,身形巨大者必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才得以無限生長,而且認(rèn)為,年高者必有德,二者應(yīng)當(dāng)齊頭并進。在蝦峙島,遇到一位年過八旬的老漁夫,他提到老人家時面現(xiàn)尊敬,他的同伴們也停止了說笑,場面一時莊重。另有一個老漁夫說——老人家從不傷害我們,還幫我們趕魚。那么,為何老人家擱淺時卻要割它的肉?答曰:擱淺是因為它犯了罪,從龍宮貶出來了,它的品德是壞的。
鯨擱淺之后,顱腔內(nèi)發(fā)出汽笛般的哀鳴,后來變作哞哞的長音。那一夜,人們在夜里醒來,聽到陣陣怪聲,窗欞顫抖不止。人們披衣出門,來到海灘查看究竟。二十多米長的怪物尾部拍水,攪得泥水四濺,而它頭上噴出的水柱,又使海岸降下了一場急雨,雨點皆有雞子大小,砸在身上生疼。人們不敢靠前,只能目睹這個龐然大物行云布雨。
有牛形的鯨,頭上長角,遍體生毛。有人得之,剝其皮,潮來時皮上毛立起,潮退時毛倒伏。持此皮遠走內(nèi)地,距海數(shù)萬里之遙,毛皮仍然按潮汐時間起伏。毛皮的主人將它鋪在坐榻之上,每天看到毛皮直立和倒伏,眼前便出現(xiàn)奔涌的海潮。此刻,他身在西北邊塞,戎馬倥傯之際,還在留意東南沿海的潮起潮落,他說:“看到毛皮上的微末之變,即可感知帝國的深邃與廣袤?!?/p>
古代中國的博物學(xué)著作提到,海鰍是一種鯨,它的身長可達幾萬里,海底有它的巢穴,每當(dāng)它回到巢穴,海水滿溢,便開始漲潮;而當(dāng)它離開巢穴時,海水倒灌進巢穴,便開始落潮。在道德家的觀念中,海鰍恪守著精準(zhǔn)的時間表,按時出入,風(fēng)雨無阻。在海鰍的努力之下,潮水有規(guī)律可循。
十七世紀(jì)末,畫家聶璜畫過井魚。他堅信,井魚的頭頂有一口井,它嘴里吸進海水,經(jīng)過頭顱過濾,從井口噴出來的都是淡水。在海上行船的水手們見到井魚噴水,紛紛拿水桶去接,可見淡水在海船上的珍貴。井魚的說法,應(yīng)是來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聶璜將這一形象視覺化,特意夸大了它頭頂?shù)膰娝?,使其高聳,儼然是一個火山口。水柱騰空而起,水花向四下里飛濺。早在十三世紀(jì),博物學(xué)家周密在其筆記中記載了一件異物。該異物出現(xiàn)在華亭縣某雜貨店中,外形似桶,但沒有底,不知是何種材料制成,非竹非木,非金非石,被一海商購得。海商堅稱,此物名曰海井,是世上難得的珍寶,只要把海井放置在海水中,從那圓圈中間汲水,取到的都是淡水。也有人認(rèn)為,這正是井魚頭竅附近的環(huán)狀骨,骨質(zhì)的圓環(huán)中細孔密布,是一個天然的過濾器,可以濾掉海水中的鹽分。
梅爾維爾硬要在其長篇小說《白鯨》中加入大量關(guān)于鯨的知識,故事到了緊要關(guān)頭,卻拋開情節(jié),大談一段鯨的習(xí)性。而在小說的開頭,還有數(shù)量可觀的關(guān)于鯨的文獻,這使他的小說文本顯得蕪雜,也因此飽受詬病,他對這些聲音不管不顧。后來,他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是的,我正像鯨一樣,笨拙而又莽撞。”
張岱在他無憂無慮的青年時代曾有過一次奇遇。是時暑熱,張岱乘船出游,以竹簍盛放四個西瓜,墜在船后的水中,深水可將西瓜冰鎮(zhèn),作為夏日夜航的消暑之物。西瓜沉入水中,大魚出現(xiàn),潮頭涌起十余丈,小船險些沉沒。大魚抬頭吞掉了四個西瓜,船中人趕出來觀看時,大魚已經(jīng)掉頭向下,扎向水底。張岱趕到時,只看到了大魚分叉的玄色巨尾,在他面前一閃而過。
相傳海上有人駕舟,不知不覺間闖入大魚的腹中。船上有人覺察到了,便說:“天色為何忽然暗了下來?”于是點燃火炬查看,經(jīng)火炙烤,大魚沉到深海,一船人葬身海底。故事流傳了許多年,才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既然一船人無一幸免,那么,初入魚腹時的情景及對話,又是誰人記錄下來的?”
中古時期的鯨,偶爾露出一鱗半爪,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遠遠看到一頭鯨出現(xiàn)了,那是一頭過路的鯨,七天之后,人們才看到鯨尾。巨鯨用了七天時間才從人們面前游過。它生產(chǎn)時,海水變成紅色,這時人們恍惚意識到,它是胎生的。
因紐特人埃克蘇阿克有兩個妻子,他對她們非打即罵,兩個妻子難以忍受,最終決定離家出走。她們在海邊遇到一頭擱淺的鯨,便進入鯨魚腹中居住——她們獲得了溫暖的居所,躲避寒風(fēng),同時又有了大量食物——鯨肉。那頭鯨已經(jīng)腐爛,但她們習(xí)慣了惡臭,起初近乎窒息,后來習(xí)慣了,這才知道,她們的婚姻比這里更難以忍受。有人看到她倆大口大口吞食腐敗的鯨肉,鯨腹成為她們逃離婚姻的避難所。
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在他的《坤輿圖說》中,提到一種把勒亞魚,并繪制了圖像。把勒亞魚的碩大頭顱從波濤中露出,儼然一座突然出現(xiàn)的島嶼。這是西洋的大魚,身長可達數(shù)十丈,頭部有兩個噴水孔,水從孔中涌出,躍升到天空,猶如懸浮的河。每當(dāng)遇到路過的船舶,把勒亞魚就要朝船中噴水,頃刻水滿,船只沉沒。后來人們想出了應(yīng)對方法,在大水從天灌下時,水手們打著雨傘,向水中扔出酒壇,大魚連連吞下酒壇,動齒咀嚼之時,酒壇已然化為齏粉,酒水在唇齒間流溢,那些酒壇在大魚嘴里,就像酒心巧克力。它也難以抵擋酒精帶來的迷醉,睡意襲來,海浪的撫摸更帶來了陣陣?yán)Ь?,它沉入海底的黑暗深淵。船上的水手喜動顏色,卻不敢出聲,生怕驚醒這頭墜落的怪獸。許久之后,在看不見的海底深處,傳來雷鳴般的鼾聲。
受大量海水沖刷而形成的“不明生物體”的遺骸,近年來時有出現(xiàn),是海濱常見的景觀。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有人將這種不明生物稱為Globster。這類不明生物通常沒有眼睛,依稀可辨其頭部或者骨骼結(jié)構(gòu),多為形體巨大的混沌物,人們堅持認(rèn)為這是海怪,或者是未知的海中巨型生物,甚至是史前遺留的怪物。多數(shù)Globster后來被證實是腐爛了的鯨,有一些是從鯨魚尸體上脫離的鯨魚脂肪。海水雕塑了它的形體,使它看上去陌生而又怪異。這是一場盛大的衰敗,鯨的生命還沒有完全覆滅,它在變形中獲得了重生。它仍以笨拙的方式示人,卻仍因自身難以掩藏的巨大形體而驚世駭俗。它生前難以歸類,死后照舊如此。
有一份秘傳的資料,是歷史上的巨鯨擱淺事件年表。鯨沒有名姓,只得用擱淺之地所屬的行政區(qū)劃和公元紀(jì)年的日期來命名。翻看這份年表,即可知道,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坐標(biāo)之內(nèi),有一頭巨鯨在塌陷。生命的流逝本是常事,鯨的巨大體積,卻使這一過程變得漫長。
雄性為鯨,雌性為鯢,通常并稱為鯨鯢。鯢本是娃娃魚的學(xué)名,在古籍秘本中,指的卻是雌性的鯨。鯨鯢是海中大物的終極想象,古人談到海洋動物時,鯨鯢的意象頻頻出現(xiàn)。在漢賦中,博物之士通過冷僻名詞的堆砌炫示學(xué)問,鯨鯢在他們筆下成為海洋的符號,雖然他們誰也沒見過鯨鯢,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嫻熟使用鯨鯢二字。那是一個屬于名詞的時代,對海中大物的認(rèn)知,止步于名詞。那些游走在陸地深處的辭賦家稱:“只要掌握了辭藻,就掌握了一切?!?/p>
唐玄宗時,雷州有人看到鯨與雷公爭斗。鯨魚的半身露出海面,幾十個雷公在空中盤旋,有的在空中放火,有的高聲咒罵。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七天七夜才停,人們到海上去看,只見海水都變成了紅色,海面空空,也不知是哪一方最終得勝。
《聊齋志異》中的白秋練,原身是白鰭豚。她來到世間,和人有了感情糾葛。她遇到商人之子慕蟾宮。慕蟾宮某日在船頭吟詩,被白鰭豚看中,思慕不已,后來白鰭豚化身為美貌女子白秋練,來與慕蟾宮相見。適逢洞庭龍君選妃嬪,看中了白秋練。慕蟾宮按照白秋練的指點,去求一位真君,真君是一跛腳道人,最喜文士,見而憐之,手書“免”字符咒,洞庭龍君便不敢來犯。幾經(jīng)波折,兩人終成眷屬。白秋練還保留著魚的生活習(xí)性,需要經(jīng)常用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宮舉家遷到了湖畔居住,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白鰭豚是淡水鯨的一種,曾經(jīng)是長江中常見的洄游動物,其活動范圍極廣,除了在長江中暢游,還能在進入江水的支流以及湖泊,在江口的海水中也有它們的蹤跡,如今已瀕臨絕跡。
魚骨廟是膠東地區(qū)常見的建筑樣式,多是供奉東海龍王,其梁柱由鯨骨充當(dāng)。海濱之民常見鯨擱淺,留在海灘上的鯨骨,就被人們拿來建造廟宇。孩提時代曾見一魚骨廟,房梁上是一長條白里泛黃的鯨骨,這條鯨骨來自一百年前的擱淺事件。屋頂漏雨,鯨骨上起了一些霉斑。院子里還閑置著一節(jié)半人多高的魚骨,粗似腰,骨節(jié)崢嶸,后來有好事者刷了金漆,并安裝了木雕的龍頭和龍尾,使之成為一條短胖的龍。可惜雕工拙劣,是一條滑稽可笑的呆龍,眼睛直愣愣瞪著,尾巴則是一團爆炸式的紅纓。在口耳傳遞的民間故事里,擱淺的鯨是遭到貶謫的龍,據(jù)說將魚骨打扮成龍的形狀,求雨最有效驗。后來魚骨廟倒塌,成為一堆瓦礫,有人從中拾得殘骨,藏起來秘不示人。
船老大的兒子拿出一塊鯨骨給眾人看。鯨骨放在鐵盒中,盒里又襯了一層黑絨布。掀開黑布,耀眼的白。這是鯨身上的小骨,是當(dāng)年的魚骨廟的孑遺。不知該骨位于鯨身何處,粗細長短與手指相當(dāng),稍有彎曲的圓柱體,節(jié)節(jié)相連,想要掰開一節(jié),人力所難達到,需用錘子敲打,斷碴兒是光潔的平面,毫無咬合粘連的痕跡。
占星家認(rèn)為,每逢農(nóng)歷的閏月,即有鯨在海邊擱淺,謂之閏魚。據(jù)說閏魚的外貌接近于這一年的生肖,鼠年閏月所出即似鼠,牛年閏月所出即似牛,虎年閏月所出即似虎,兔年閏月所出即似兔,如此類推。閏月不吉,吃閏魚即可禳鎮(zhèn),災(zāi)禍不起。閏魚出海時,百姓前來割肉,烹之鮮美可口。
公元八世紀(jì),嶺南節(jié)度使何履光曾在海濱,見海上起雷雨,雨中有泥,天連續(xù)黑了七天才得晴明。有人從海上來,告訴何履光,海中有兩座大山,相隔六七百里,有大魚經(jīng)過,卡在兩山之間,動彈不得,前者所見雷雨,雷是大魚吼叫,雨和泥是大魚吹沫,天為之黑,是大魚口中噴吐出黑氣,一連七天,兩座山終于崩壞,大魚才得解脫。
大魚之間的爭斗極為慘烈。在南海,有數(shù)千尺高的兩座山,二山之間相隔約有十里,一日忽有大魚在兩山之間爭斗,魚鰭折斷了一角,掛在山頂,下擺垂到了山腰。另一山則被大魚的尾巴拍斷,海水濺到天空,多日方停。這段逸聞的講述者,是公元九世紀(jì)的青城山道士杜光庭。
龍涎香,最為名貴的香料。人們認(rèn)為這是海中巨龍在睡眠中流出的涎沫,經(jīng)沉淀凝結(jié)而成,故名龍涎。有人聲稱在海外遇見了枕著島礁酣睡的龍,龍的半截身子漂蕩在海里,隨著波浪起伏,它的口水流經(jīng)島礁,如瀑布般流入海中,浮在海面上凝聚不散,隨后變成烏黑的硬塊,取來點燃,能散發(fā)出幽靜之香,經(jīng)此香薰過的衣物,芬芳經(jīng)久不散。這些黑塊,成為貴族競相追逐的奢侈品。
近世以來,人們才知道,龍涎香是抹香鯨的排泄物。抹香鯨吞食章魚之類的軟體動物,喙骨難以消化,抹香鯨的腸內(nèi)便有分泌物將其包裹,隨后排出鯨體外,糞便被海水沖散,未能消化的硬塊從中分離出來。此時的龍涎香松軟且有惡臭,在海上漂浮浸泡多年,雜質(zhì)淘盡,才會轉(zhuǎn)而變硬,臭味消散,并散發(fā)出幽香。在海上漂蕩百年以上的龍涎香最為名貴,其外表呈白色,最末品為褐色,只有十余年的漂泊史。
印魚,通體黑色,背上有綠色斑點,頭頂有一紅色方塊,方塊內(nèi)虬曲盤旋,儼然古篆文字。相傳印魚是龍王的印信,是一枚游動的權(quán)柄。海中的大魚都登記在冊,印魚掌管著大魚的生死。生活在十九世紀(jì)初的學(xué)者郝懿行對此表示贊同,他在《記海錯》中寫道,海中鯨魚將死之時,印魚以頭部的紅印加蓋大魚之身,大魚隨即僵斃。據(jù)說每一頭擱淺的鯨,腹下都有印魚加蓋的紅印。紅印灼燙難當(dāng),擱淺的鯨都在扭動身軀,以此緩解腹部的不適。
秦始皇的一生與鯨頗有淵源,東巡至芝罘時,他曾用機弩射殺了一頭巨鯨,后來又引渭水為蘭池,東西長二百里,南北長二十里,堆土山為蓬萊,刻石鯨立于水中,人們常聽到石鯨的鱗甲翕張,風(fēng)雨之夜,石鯨雙眼如電光激射。秦始皇死后,其墓室中以鯨的膏油作為長明燈,據(jù)說那些燈盞至今仍在黑暗中燃燒。
遇到擱淺已久的鯨,不可靠近觀看。鯨的體內(nèi)有氣壓,用來對抗深海的壓力,離水后,海水壓迫消失,身體則膨脹起來,若在炎熱的夏季,這種膨脹作用便更加明顯。鯨體內(nèi)的食物腐敗后釋放出甲烷等氣體,更加劇了鯨的形變,有的鯨甚至突變?yōu)槠で驙?,在海灘上立起孤零零的穹頂,爆炸一觸即發(fā)。空寂無人的午后海濱,巨響過后,球形的鯨終于爆炸,膏脂涂抹到天空,尾鰭貼在了礁石,牙齒激射到灘涂中,波浪為之凝滯。它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作為終結(jié)。
海怪利維坦(Leviathan)是一頭大海蛇,通常認(rèn)為是鯨的變形,其身體之長,可以將大地盤繞。利維坦意為“裂縫”,指的是它露出水面時,海水呈撕裂之狀。利維坦能吞沒大船,阻塞航道。它擁有堅硬的鱗甲,鋒利的牙齒,能把船只攔腰絞斷,口鼻中噴火,可使船帆和桅桿瞬間燃起熊熊大火。利維坦的腹下還有鋒利的尖刺,用尖刺鉤掛,也足以摧毀一切。在中世紀(jì),利維坦暢游于大海,波濤為之逆流,口中噴著火焰,鼻子里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包裹著盔甲。它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整日在海中尋找獵物。在中世紀(jì)的航海地圖上,凡是未知的海域,總要描繪一只張牙舞爪的利維坦,它用長身裹住航船,船中的水手東奔西逃。利維坦的出現(xiàn),象征著“此路不通”,船長們見到海圖上的利維坦,就會遠遠躲避。
暮春時節(jié),鯨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它們沉潛于水面之下,露出黑褐的脊背。它們組成長隊,在海灣里穿行。身處隊列之首的,負責(zé)開道,它們不時躍出海面,仿佛馬戲團的鉆火圈表演,連續(xù)的起落,營造出歡騰的儀式,它們巨大的身軀有片刻暴露,在空中稍縱即逝。鯨群的身子切開海面,頭頂還噴起水柱,水霧懸在半空,隱隱折射出虹霓的七彩之光,這是海上最為熱鬧的陣仗。漁夫們認(rèn)為,這些大魚是龍宮的兵將,在海面上急行軍,匆匆趕赴未知之地。這些鯨從不騷擾漁船,漁民有時還站在船頭向鯨招手,鯨群一路追趕魚蝦,跟在鯨群身后撒網(wǎng),往往會滿載而歸。
在廟島群島,我聽過一個漁夫的講述,他再三強調(diào),這是他親眼所見。幾十年前,他的船停到廟島避風(fēng),海上驟起的風(fēng),險些把他的船掀翻。船靠在廟島的一個峽灣內(nèi),全船人都在船上坐等天明。他們抬頭望著峽口之上的天空,烏云的黑煙滾過,不知過了多久,翻騰了一夜的烏云散盡。他來到船頭,望著黎明之前的海面,卻意外望見島外的海面上,離泊船的峽灣一箭之地,有許多大鯨的方形頭顱拱出水面。它們剛出水不久,大股海水順著雙頰流淌,它們的尾巴在暗中鼓蕩,使笨重的身軀豎直懸停在水中。這些巨鯨排出齊整的行列,近乎完美的矩陣。巨鯨的頭頂閃著水光,齊刷刷的白嘴唇。波浪拍打它們腹部,與拍打在礁石上的聲響并無二致。這片海域已被鯨群的身軀鎖住,矩陣之外的滔天波浪,在矩陣外止步。
當(dāng)他從峽口探出頭來才發(fā)現(xiàn),這些巨鯨頭部所指的正前方,有一條頭似山峰的巨鯨立在矩陣之前,似乎是在發(fā)號施令,只見它探身向前,嘴里發(fā)出汽笛般的長鳴,鯨群齊聲以長鳴回復(fù),水柱自他們頭頂噴出,白光大作。他還想細看時,鯨群沉潛入海,每一頭鯨都在水面留下一個漩渦,證明鯨群確實來過。那些旋渦兀自飛旋著,許久才熄滅。
因紐特人捕鯨,食鯨肉,靠鯨的脂肪和熱量,在極寒之地生存,鯨皮也做成皮劃艇以及衣褲。他們還用鯨油照明。鯨腦做成的油,是最好的燈油,燃燒起來無濁氣,火焰垂直,明亮而又安靜。
鯨的前身是來自陸地的獸類,它們的陸地祖先生活在距今約五千萬年前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其學(xué)名為巴基斯坦古鯨。它們是哺乳動物,外形與狗比較接近,體長只有一點五米左右。當(dāng)海水漫灌,它們開始嘗試到海中生活,在淺水區(qū)捕魚為食,前肢變?yōu)轹?,后肢退化。?jīng)歷了漫長的進化之后,體形越來越大,卻還保留著胎生哺乳的習(xí)性,除此之外,已經(jīng)與始祖毫無相似之處了。它們從陸地的一隅出發(fā),開始了漫長的遠征,如今,它們的身影已遍布大海的每個角落。
濱海漁村每遇鯨魚擱淺,就像遇到了豐年,家家鍋里燉著鯨肉,孩童嘴角流著油。拆出的骨架,建造為房屋。拆解鯨的脊骨,選擇凹陷處做臼子。鯨油在燈罩內(nèi)光華閃爍,也可為紡車的軸承提供潤滑。在海濱,鯨骨算是常見之物,難以拿來兜售高價,有人將小塊鯨骨摻了紅色染料蒸煮,充作假珊瑚。還有人用藥粉把鯨肋的彎曲處刷洗得雪白,裝扮成象牙。凡此種種,皆可獲得厚利。
漁夫駕船在海上航行,遠遠望見一座黑色的島嶼,島上寸草不生,黑石上覆蓋了牡蠣和藤壺,偶爾出現(xiàn)的綠色,是海藻的痕跡。以往路過這里,從未發(fā)現(xiàn)有島嶼,漁夫便靠過去查看。船到了岸邊,沒能找到系船之處,漁夫拿出鐵錐,想將其敲入石罅,作為樁橛。哪知敲了幾下,黑石中就有血水迸濺出來,島嶼顫抖,沉入水中,原來這是一頭漂浮的黑鯨。
在雷州,有人得到一段鯨魚的脊骨,兩人合抱尚不能,另有一段肋骨,被漁夫拿去做了枕頭,潮水來時,鯨骨枕中便有轟鳴大作,將沉睡中的漁夫喚醒:出海的時間到了。
鯨的笨拙無處不在,身形巨大,不時擱淺于海灘,被螻蟻所食。胎生,每胎產(chǎn)一仔,海中哺乳困難,呼吸時噴出水柱,發(fā)出汽笛般的鳴叫,潛入深海之后,還要按時浮出海面換氣,做愛時需要第三者來充當(dāng)床墊,這些笨拙的表現(xiàn),是造物主留下的悖論。
十五世紀(jì)初,一艘滿載胡椒的商船途經(jīng)滿剌加,忽有巨浪排天,帆桅為之搖撼,迎著船頭,出現(xiàn)十幾頭巨鯨,擋住去路,方形的鯨頭羅列于波浪之中,船不能進。在船上的胡商無奈,向海中拋撒胡椒,皆被鯨群吸入腹中,不多時,船中胡椒拋盡,巨鯨們腹中發(fā)熱,沉入海底,海上的道路終于打開。
日本江戶時代的畫家們認(rèn)為,鯨在海中噴吐水柱,潮汐皆從鯨口中噴出。此后鯨出現(xiàn)一種變體,名為汐吹。葛飾北齋用尺規(guī)作圖法,將汐吹畫作鬼面獠牙的形象。近世又有人作《汐吹圖》,畫的是尖嘴大耳的噴水怪獸。汐吹是鯨在世人觀念中的化身,這些變體早已與鯨相去甚遠。
十五世紀(jì)末,溫州有鯨魚擱淺,困于陸地。海濱之民爭相前來割肉,鯨魚吃痛,居然翻轉(zhuǎn)身軀,壓死百余人,自此百姓不敢靠近。黃昏時分,雷電大作,海灘上的鯨驟然騰空飛去,不知所終。
有人自北地來,從廣州乘船去安南貿(mào)易,行程不到一年,歸來已是滿頭白發(fā)。他在海上見到了海——海中最大的魚。最初見到的是十幾座山,在海上忽隱忽現(xiàn),水手告訴他,這是海。不多時,果然看到一頭海露出水面,雙目閃爍,如同日月,鱗鬣似簸箕,忽然天降大雨,雨中還夾雜著魚蝦,水手說,這是海噴水。他受到驚嚇,認(rèn)為必將葬身海底,不知不覺間便白了頭。
古時有橫公魚,渾身赤紅色,體型巨大。白天在水中為魚,夜間變成人。此魚刀槍不入,煮之不死,若用烏梅二顆,即可將其煮死。據(jù)說橫公魚是鯨的近親,但肉味比鯨鮮美,吃了可以防治邪病。
十七世紀(jì)中葉,三山島有巨鯨擱淺,身長數(shù)十丈,聲如牛吼,鳴叫三晝夜而死。自它死后,島上居民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耳鳴,噪聲久久難以消散。島民見面時需要高聲叫喊,才能蓋過耳中的噪聲。
東海有大魚,龍頭魚尾,名曰鴟尾。它的尾在海中拍打,即有大雨傾盆而下,連日不歇。有??鸵姷竭@番奇觀,回到內(nèi)地逢人便講。后來,人們知道這種大魚有降雨的神通,便把它的形象請上了屋檐,用它來防止火災(zāi)。舊時大宅的黃昏,常會在飛檐的尖角上看到大魚的剪影,它的腹部貼住瓦壟,頭和尾分別向上揚起,尾部遠遠高于頭部。它終日在守護著大宅,宅院主人卻不知道,它就是東海的巨鯨。
鯨在北歐稱作hval,即滾圓之意,古代英語中為walw-ian,翻滾的意思。鯨在海中用滾圓的身子來回翻滾,鯨群密集的海域,海水像煮沸的湯。
弓頭鯨能活二百多歲,是地球上最為長壽的哺乳類,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寒冷海域。在它漫長的生命里,海洋的廣袤令時間稀釋,它在海中忘記了年月。如今,北冰洋中一頭二百歲的弓頭鯨,在它出生時,嘉慶皇帝剛剛駕崩。
在越南,人們視鯨為海神,鯨魚救人的傳說也是深入人心。沿海村莊多有鯨魚廟,擱淺的鯨魚就會被安葬在鯨魚廟前的鯨墓,待三年之后,再將鯨骨挖出,舉行盛大的儀式,由最初的哀悼逐漸轉(zhuǎn)為狂歡,有舞龍舞獅、高蹺表演等熱鬧場面?;顒油戤叄藗儗ⅥL頭骨帶回鯨魚廟,與歷年擱淺的鯨魚頭骨一并祭祀。
一九三四年七月,營口發(fā)現(xiàn)一條墜龍,據(jù)說是從天空墜落到地面的。當(dāng)?shù)匕傩諡樗罱雠铮魜硭疂补嗨纳碜?,幾日后天降暴雨,墜龍消失不見?!妒⒕r報》報道稱,七月二十八日一條龍在營口的天空下降,弄翻三只小船,卷壞工廠房子,導(dǎo)致九人死亡,掀翻火車。此后該龍又出現(xiàn)在水濱,腥氣四溢,聲如牛吼。
這條龍最后一次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是一堆骸骨,它的朽壞似乎只是一夜之間的事,前來參觀者絡(luò)繹不絕,去營口的火車票也因此而漲價,一票難求。目擊者聲稱,龍骨長十幾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角長一米有余,脊骨共二十九節(jié)。報紙上附有照片,模糊難以辨認(rèn)。不過也有人說,這是擱淺的須鯨骸骨,頭上的角,只不過是拼接骨架的惡作劇,有人把鯨的下顎骨插在頭骨的眼眶中。
溫州有漁民王安,夜間在海濱泊船。他從岸上買來米酒和熏肉,回到船上自斟自飲。忽有人跳上船來,案上的酒杯為之一震。來的是個黑衣人,徑自到了船艙中,向王安拱了拱手。王安以為是同在此處停泊的漁民,便邀來同飲。來人也不客氣,坐下同飲。酒過三巡,黑衣客忽然墜淚,王安驚問緣故,黑衣客說,如今我命不久矣,多謝款待,明日我們當(dāng)可再見。說完,離船而去,王安追到船尾去看,早已不見人影。次日凌晨,有巨鯨在海灘擱淺,長十五丈,眾人分割其肉,王安趕到時,鯨已剖開,在魚腹中,王安見到了昨天夜里的酒菜,幾片熏肉尚在,酒氣四溢。
責(zé)任編輯 許澤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