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購買食品時,如果發(fā)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退還貨款,還可以主張貨款十倍賠償。但如果經常到各大超市購買過期食品,然后向超市提出索賠,這種“職業(yè)打假”行為,是否屬于消費行為?能否獲得法院支持?一名遼寧沈陽小伙就多次到超市等場所購買過期面包,然后通過法院向超市索賠。結果,他提起的20件索賠案一審全部敗訴,二審卻全部改判。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食品、藥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因此,法律賦予食品、藥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以更嚴苛的責任,也賦予了消費者主張?zhí)幜P性賠償的權利。
經常到超市、小賣部購買過期面包,邊買邊錄像
現年22歲的許鑫(化名),長期住在沈陽市遼中區(qū),未婚,獨自居住在父母為其提供的住處,靠爺爺和父母提供生活費。近幾年來,許鑫經常到沈陽市各大超市、小賣部購買過期面包,然后再憑借購買單據和錄像等證據,通過法院向商家索賠。
2019年4月22日,許鑫來到沈陽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某購物店,花了3元錢購買了某品牌面包一個。此面包外包裝標明:“生產日期:2019年4月17日。保質期:4天?!卑凑毡Y|期的規(guī)定,此款面包超過了保質期兩天。在購買過程中,許鑫用手機錄制了購買過程。
據了解,在購買過程中及事后,許鑫均未向購物店提及面包過期之事。之后,許鑫將這家購物店起訴至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要求購物店賠償1000元。
據介紹,此前,許鑫在遼中當地就曾購買過期面包30多次。其中大部分案件經當地法院調解結案,每戶商家賠償許鑫500元。
2019年3至4月份期間,許鑫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多次進入購物店后只買面包。每次從進店就開始錄像,如果沒發(fā)現過期產品,就買瓶飲料離開?!耙驗槠渌a品看生產日期太麻煩,面包保質期短,如果這個超市面包沒過期,其他商品基本就不會過期。”許鑫表示,他在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購買過期面包30多次。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可以發(fā)現,許鑫因為購買到過期面包而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案共有20件。
一審法院:行為具有牟利性,嚴重違反誠信原則
對于許鑫因購買過期面包而提起的20件索賠案,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一并進行了審理。
一審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guī)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guī)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由此可見,該法所保護的對象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而本案許鑫長期居住在遼中區(qū),到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多家超市故意購買過期面包的行為明顯不是滿足個人的生活消費需要,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界定,故其不應被認定為消費者,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關于許鑫要求涉案商家1000元賠償的訴訟請求,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一審認為,許鑫因過期面包問題針對不同的經營者多次提起訴訟,主張經營者承擔1000元的賠償責任,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其行為具有牟利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立法本意,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浪費司法訴訟資源。
最終,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一審駁回了許鑫提起的20件索賠案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賦予消費者主張?zhí)幜P性賠償的權利
許鑫一審敗訴后,向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今年6月4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進行立案。
二審認為,許鑫要求涉案商家賠償1000元的法律依據是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3條、第5條、第15條對此也做了相關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3條規(guī)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fā)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5條規(guī)定,消費者舉證證明所購買食品、藥品的事實以及所購食品、藥品不符合合同的約定,主張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15條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支付價款10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賠償標準要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本案中,購物店明知銷售的面包已經過了保質期,卻仍然對外銷售,依據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許鑫要求購物店賠償1000元的訴求,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當得到支持。
二審法院同時認為,根據許鑫在一、二審的自認,可以認定上訴人是經常且故意留有證據地購買超過保質期的小額食品,后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購買者。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1月26日通過發(fā)布的23號指導案例《孫銀山訴南京歐尚超市有限公司江寧店買賣合同糾紛案》,確定了“消費者購買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要求銷售者或者生產者依照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支付價款10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賠償標準賠償的,不論其購買時是否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人民法院都應予以支持”的裁判規(guī)則。這是因為食品、藥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因此,法律賦予食品、藥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更嚴苛的安全責任,賦予消費者主張?zhí)幜P性賠償的權利。
2021年7月9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全部撤銷了一審判決,改判支持了許鑫提出的訴訟請求。經統計,許鑫這20次購買過期面包一共花費了81元,而按照法院的二審判決,他將會獲得兩萬元的賠償款。
老百姓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應當優(yōu)先保護的法益
該判決一經公布,頓時掀起輿論對“知假買假”的討論。拋開單純的道德爭論,立足于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審慎考量,有必要對“知假買假”行為進行一番分析。
首先,在法律位階層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食品安全法均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民事基本法律。二者處于同一效力位階,因此兩款條文對應的法律規(guī)范并非一般規(guī)范與特別規(guī)范的關系,既不存在適用上當然的優(yōu)先劣后次序,適用條件也互不相干,故一審法院認定許鑫不是消費者因而不能適用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理由無法成立。
其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guī)定的“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并非對“消費者”下定義,而是指明該法的調整范圍為消費行為。一審法院指出許鑫的行為具有牟利性,其實就是在認定許鑫的行為并非消費行為。因此,是許鑫“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此外,購物店的行為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構成要件,故許鑫要求店家賠償1000元于法有據。
在法律政策層面,廣義的法不僅包括制定法,還包括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制定法的活動,即現實運行中的法。法官要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貫徹法律政策,引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國法律中懲罰性賠償的規(guī)定并非理論自覺的產物,而是改革開放以來嚴厲整治混亂市場秩序、保障食品安全的經驗成果。“知假買假”的行為固然有違誠信,但在食品安全形勢依舊嚴峻的今天,老百姓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應當優(yōu)先保護的法益(受法律保護的利益)。這一利益衡量是二審法院判決背后蘊含的最為重要的法理,也是這一案件傳遞出的新風向。
二審法院的判決不僅合法,而且符合當前形勢下維護食品安全的法律政策。雖然“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值得鼓勵,但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更應當受到譴責。
(《法治周末報》 劉希平/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