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智文
摘 要:初中生處于青春敏感期,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旨在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以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敏感期;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2;G4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0-0140-03
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因此,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學習的信心,始終保持樂觀、務實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品質,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旨在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思想品德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礎知識、倫理道德知識等多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念。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自主意識趨向成熟,但由于自身年齡因素的影響,心理抗壓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屢犯錯誤,在遭受來自學校及家庭的過多指責與批評后,很容易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還有部分學生因為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較重,難以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和教師的批評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滲透,具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一是有助于補充和完善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往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大多依據(jù)傳統(tǒng)的教學經驗,從學生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以及道德意識培養(yǎng)方面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強調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塑造,以達到針對性教育的目的。但該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心理的基本訴求,如負面情緒的調整、消除不良情緒等。從長遠角度分析,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克服心理障礙,改正不良行為習慣,確保心理健康。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補充和完善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二是有助于提升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人才隊伍的主力軍,只有不斷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質,才能成長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助力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據(jù)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實際狀況,以教材為基礎,制訂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教學計劃,提高課程教學的時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1.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視,教師和家庭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值也在不斷提升。在升學壓力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正確引導,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同時,學校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學??梢葬槍W生心理發(fā)展情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專業(yè)課程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在面對具體的問題時能夠科學處理,學會自我排解不良心理情緒。二是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教會學生調控、管理自己的情緒,助力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學校還要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讓學生掌握擺脫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
2.立足課程教學目標,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實踐中,明確的課程教育目標設計是保障教育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落實課程教育的同時,強調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解認同中逐步領悟課程教育的內涵,以此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讓生命之花綻放”這部分知識內容時,課程教育的目標在于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如何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為了有效提升課程教育質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可以以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設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汶川地震中“可樂男孩”的事跡。男孩一句發(fā)自內心的話讓多少中國人破涕為笑,在災難中還能如此樂觀的可樂男孩,身上有太多需要我們去學習的東西。通過設計實踐學習活動,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能感悟到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體,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實現(xiàn)著自己的價值,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應當積極面對,無論健全還是殘缺,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都應當積極地面對,奮發(fā)向上。
3.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新課改將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科教學的“職責范圍”,主動地、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在學生深入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再結合教學內容,通過理論專業(yè)知識將學生日常生活與教學聯(lián)系起來,真實還原學生生活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場景,指出其不良影響,挖掘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
新課程改革后,思想品德課教材的編寫更加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真正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意義和作用,教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就要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認真設計每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學有所獲,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思想品德中的“珍愛生命”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體會生命的可貴,珍惜時間、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在教學“走近中學”一課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學會與其他同學和諧相處,愛護班級集體榮譽等。在教學“自強不息”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領略自信者的風采,了解自卑會給人帶來哪些不良影響,讓學生在生活中告別自卑、走向自信。再如,八年級思想品德中的親子關系、同學友情、師生結伴同行、講誠信等,九年級教材中的正確對待學習壓力等,其中也不乏正確看待自己、鍛煉心理品質、善于調節(jié)情緒、磨礪堅強意志、能夠承受挫折、勇于開拓進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養(yǎng)愛國情操、增強自律能力等與中學生心理密切相關的內容。教師可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提高心理素質。
4.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思想品德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生機械地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因此,思想品德教學不是讓學生簡單機械地背誦條條框框,而是要實現(xiàn)道德品質的內化,讓學生能夠真正將所學知識用于指導生活實踐。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樂于在活動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在活動體驗的基礎上,情緒及情感會得到釋放,并最終實現(xiàn)升華。例如,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教師可自編或讓學生創(chuàng)編一些情景短劇,并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高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增強,與家長的交流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的障礙,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在教學“孝敬父母”一課時,教師可采用情景短劇表演的形式,開展以“理解父母,了解父母”為主題的心理教育活動。先以“父母的煩惱”為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接著讓學生選出父母煩惱的典型事例,并以此為主題,設計情節(jié),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最后進行情景短劇表演,并評出“最理解父母表演獎”。通過情景短劇的表演,無論是表演的學生,還是觀看的學生,都加深了對父母的理解,對父母的情感有了更深的體驗。再如,在教學“正當防衛(wèi)”一課時,教師可講述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年輕女孩在回家路上碰到持刀搶劫的歹徒,歹徒搶完錢財后對女孩起了歹意。女孩在反抗過程中,將歹徒刺傷,造成其死亡。講述完案例,教師開始提問:女孩的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對一談話、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說出內心想法,以便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5.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用言行舉止影響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其心理素質對教學行為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教師會出現(xiàn)一些緊張和焦慮的心理問題。這種不良的心理會影響自己的言行,甚至還會帶給學生負面影響。因此,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教師內心充滿陽光、樂觀昂揚、積極向上,才會全身心投入教學,充滿激情,才能展現(xiàn)高尚的人格魅力,進而感染和影響學生。教師除了要注重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之外,還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有修養(yǎng)、有內涵、有恒心、有毅力的人,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還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研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與資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時,要結合學生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教師要找到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完美結合,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人才。
6.開展群體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度過青春期
中學生除了要應對學習以外,還要應對如何順利度過青春期的挑戰(zhàn)。青春期是人生第一個突變期,中學生正好處于這個特殊敏感期,生理變化和心理困惑同時襲來,其中性生理迅速發(fā)育而性心理承受能力滯后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勢利導,將生理與心理知識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鼓勵學生正視性生理,消除學生對性生理的恐懼感,合理組織男女生一起進行體育活動。比如,教師可開展韻律操、健美操等體育活動,讓男生和女生合作,通過群體活動展現(xiàn)性別的美。學生在集體中充分展示青春健美的體型,能提升審美情趣,完善性格。群體活動的有效開展,能轉移學生萌動的性意識,培養(yǎng)異性間的友好情感,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三、結語
總之,初中生處于青春敏感期,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要立足課程教學目標,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要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質,用言行舉止影響學生;要開展群體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度過青春期,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完美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兆海.初中思想品德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5(12).
[2]邢鵬飛.利用思想品德課加強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9(02).
[3]何佳.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2).
[4]冉會玲.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滲透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8(07).
[5]盧有愛.初中思品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J].高考,2017(18).
[6]王甲權.在思想品德課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J].廣西教育,2017(01).
[7]萬智榮.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課程實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6).
[8]熊曉慶.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