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來,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家長們在教育方式上逐漸經歷了由“放任自流”向“精心栽培”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大多數家長也開始追求“精心栽培”教育。秉承精心栽培教育的父母竭盡所能地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機會和資源,擇校熱、學區(qū)房等社會現象背后體現了廣大父母對優(yōu)質學校價值的高度期望。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對學校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應以“非學歷教育培訓”為主業(yè),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并在“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培育發(fā)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具有積極作用”的校外培訓機構,卻逐漸背離初心,偏離既定軌道,甚至成為學校教育的干擾者。然而,面對家長和社會培訓機構帶來的挑戰(zhàn),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學校的應對相對被動:一方面,在學校管理者和學校教師看來,家長們“精心栽培”教育目標不應訴諸學校,家長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不能對學校抱不切實際的預期;另一方面,面對社會教育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感到無力去改變現狀。
——《光明日報》2021年07月2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