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 新鮮感詞句的體悟要落實到文本中,要強化文本資源的充分運用,要把握語文課程語言文字運用的本質定位,積極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趣,更好地推動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高效發(fā)展。文章提出要對比生活實際,內容上感受新鮮;對比常規(guī)說法,手法上品味新鮮;對比常規(guī)句式,句式上觸摸新鮮;對比常規(guī)視角,對象上運用新鮮。
[關鍵詞] 對比策略;新鮮感;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所關注的語言單位,開始由字詞逐漸走向具有獨特魅力的詞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學段到第二學段的過渡單元,已經開始在語文要素的設定方面顯現(xiàn)端倪:“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什么是新鮮感?新鮮感就是文本能給讀者帶來新奇、陌生且愉悅的感覺。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作家吳然的作品《大青樹下的小學》,整篇課文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認識并感受到這種新鮮感。教師直接灌輸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鑒于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筆者嘗試采用對比策略,引導學生在內容和表達層面上進行辨析性閱讀,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主動、積極地擁抱和悅納文本中具有新鮮感的詞語,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感知和解讀文本語言的能力。
一、對比生活實際
閱讀必須聯(lián)系自我,找準文本與自我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只是感知文本,完全沉浸在課文中,失去了自身的體驗認知,閱讀就不再是創(chuàng)造,而是被動接受。
以《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為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上課狀態(tài)、不同的課間活動……怎樣才能將這種“不同”刻在學生的心中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對比中找不同。課后思考第二題:“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苯處熞龑W生聯(lián)系、對比自己的校園生活,說說大青樹下的小學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一對比,大青樹下這所學校的獨特之處,就顯而易見了。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語言表達的結構,教師相繼提供語言表達的句式:我們的學校? ? ? ? ? ? ? ? ?,大青樹下的小學卻? ? ? ? ? ? ? ?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文本內容入手,鼓勵學生嘗試與自己的學校進行對比,尋找“不同”,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提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借助句式進行表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規(guī)整、處理信息,學會有聯(lián)系、有目的地表達,在歷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語言表達意識的形成??v觀整個教學板塊,學生既閱讀又聯(lián)系自我,這樣的閱讀既有趣,又有生命,更富有創(chuàng)意。
二、對比常規(guī)說法
從內容的角度來捕捉新鮮感,難度不大,稍做點撥,便能達成。統(tǒng)編版教材編者設置這一語文要素的目的,并不是要將訓練局限在內容層面,而是要引領學生從內容轉向表達層面,將新鮮感的表達作為教學的重點。只有通過對比,才能使原本蘊藏在文本中的“新鮮感”逐漸浮現(xiàn)出來。
隨著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交流,教師對課文中的語句進行了修改。比如課文原句:“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教師將其修改為:“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小鳥、松鼠、山貍都來了?!痹趯Ρ戎?,很多學生認識到,修改后的語句“不生動”“不好玩”“沒意思”。教師不能滿足于此。課文中的句子怎么就生動了、怎么就好玩了、怎么就有意思了呢?這個時候教師的不斷追問特別關鍵??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進行了對比和辨析,思維正處于“憤”和“悱”的狀態(tài)之中,教師要及時地“啟”、及時地“發(fā)”,這樣描寫的畫面才能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教師相繼追問,要比冒冒失失地直接問“你讀了課文的語句,想到了哪些畫面”效果好得多。
相同的意思,換了一種說法,讀起來就不一樣了,變得新鮮、有趣,也有情感了。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關注“新鮮感的詞句”也就水到渠成地落到了實處。
三、對比常規(guī)句式
著名詩人歌德曾經說過:“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三年級的學生習慣讀內容,在教師的點撥下會有所觸及內涵,但言語形式的確是一個蘊藏在文本中的大秘密。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找,估計對他們來說很難,教師不能在學生思維難以觸及或者首次接觸的時候無動于衷,而是需要通過示范,給學生以榜樣的呈現(xiàn)。比如直接出示語段:“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边@句話里有三個“從”,找出來,直接告訴學生;有三個“有”,一個“還有”,標出來,先讀,再對比。學生的思維是敏銳的,他們在對比中明顯感受到課文語句表達上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就可以“依葫蘆畫瓢”了。后來學生找到了類似的語句:第一自然段中的三個“向”。這句話側重點就不應該是繼續(xù)交流語句的“形”了,否則就是機械的一種量的積累。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讀”上:“向”小鳥打招呼,正常讀;“向”老師問好,真誠讀;“向”國旗敬禮,鄭重讀。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領下,層次感、遞進感在學生的心中形成。
四、對比常規(guī)視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要注重方法的梳理,為學生言語實踐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統(tǒng)編版教材在課后思考題中經常設置相應的題型,教師要善于抓住其背后的價值意蘊,將讀、寫高度融合。
《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課后思考題第三題要求學生運用“新鮮感的詞句”造句,想象自己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做些什么事?選擇一個場景說話。教材編者的意圖很明顯,課文寫的是“大青樹下的小學”,那就請你模仿:自己的學校是什么樣的?這道題怎么指導呢?怎么讓學生說得具體呢?起步練筆,教師不妨淡化方法策略的指導,理由很簡單:①接手的新班,不做細致指導,探探孩子的“底”,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原始學情;②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可能意義不大,真正能夠遷移到練筆中運用起來的并不多見。不指導方法和策略,并不意味著教師直接“甩手”。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都被課文中描寫的學校吸引了。這所學校環(huán)境優(yōu)美,學生穿著少數民族的服飾,還有各種小動物,好玩、有趣,學生很向往這樣的學校。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改變一下認知,課文中的學校“與眾不同”,我們的學校有哪些獨特的地方是課文中的學校所沒有的呢?很多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我們學校有體育館,可以打籃球,下雨天還能上體育課”“我們的學校有圖書館,可以在里面盡情地閱讀”“我們的學校有跑道、操場,想跑就跑,想躺就躺”“我們的學校有投影儀、大屏幕,還有報告廳”,這些可能都是課文中描寫的學校所沒有的。
起步作文,或小練筆,其實是可以淡化方法和策略進行指導的,教師通過視角轉變的方式,調整了學生的情感傾向,讓學生有強烈的動機:夸學校,讓別人也向往我們的學校;讓學生有鮮明的對象感:寫給課文中的小孩,將練筆轉變?yōu)橐环N傾訴,用筆寫自己的心里話。
新鮮感詞句的體悟要落實到文本中,要強化文本資源的充分運用,要把握語文課程語言文字運用的本質定位,積極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趣,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高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