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家莊的華北烈士陵園里,安葬著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主義戰(zhàn)士,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里還安葬著一位奧運冠軍。
1902年1月16日凌晨,天津法租界馬大夫醫(yī)院,蘇格蘭傳教士詹姆斯·利德爾和護士瑪麗·利德爾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夫婦倆給孩子取名埃里克·利德爾,并給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李愛銳。
埃里克6歲隨哥哥回到英國,在倫敦東南部的伊爾撒姆學院上學。13歲那年,埃里克第一次在校運動會上奪冠,3年之后,他在100碼(91.44米)的比賽中跑出10.2秒,打破學校紀錄。高中時代,他成為了學校板球和橄欖球兩支隊伍的隊長,文化成績同樣優(yōu)異的他考入愛丁堡大學自然科學系。
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本來400米比賽并不是他的絕對強項,但是他逆風翻盤,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獲得了400米冠軍,而這個紀錄也在很多年后才重新被改寫。從奧運賽場歸來后,埃里克取得了自然科學的學士學位。在當時的英國,埃里克作為大學畢業(yè)生、奧運冠軍可以擁有一段光明的未來,但是他卻選擇回到他的出生地天津。
埃里克在天津新學書院(今天津十七中)做了一名老師,教授化學和體育。前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鄭漢鈞這樣回憶埃里克:“學生們沒有不喜歡他的,他又高又壯,是學生心目中的英雄?!?/p>
由于在世界體壇上的名氣以及在各地參賽的豐富閱歷,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決定邀請他參與設計對民園體育場的改造。在他的籌劃與監(jiān)督下,天津民園體育場終于以全新的面貌成為當時在亞洲范圍內(nèi)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這個體育場至今還存在,成為了居民觀光、休閑的場所。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埃里克被倫敦傳道會派往華北小廠村傳道,哥哥羅伯特當時正是在小廠村的教會醫(yī)院工作。
不久,埃里克不幸被日軍關押在山東濰縣集中營。
集中營生活極端艱苦,但是埃里克卻主動幫助數(shù)十位青年學習化學,集中營里沒有教材,埃里克就憑自己的記憶編寫化學教材。孩子們非常喜歡慈祥的他,親切地稱他為“埃里克叔叔”。
1945年,埃里克卻因腦癌長眠于此,享年43歲。后來他的傳奇人生被拍成了電影《火的戰(zhàn)車》,該片講述了他的前半生,并一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綜合《新京報》、網(wǎng)易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