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 要:目前,廣大教師逐漸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而名著導讀課作為其中的重要課型,在整本書閱讀課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從名著導讀課例入手,分析名著導讀課的基本步驟和實施建議,從而正視名著導讀課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關(guān)鍵詞:整本書閱讀;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68-02
引 言
作為整本書閱讀中一種重要的課型,名著導讀課在引導學生接近名著、普及和傳播名著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了解更多的世界名著。下面,筆者以《昆蟲記》《詩經(jīng)》兩部名著為例,淺議對這種課型的理解。
一、名著導讀課例分析
(一)《昆蟲記》導讀課分析
《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巨著,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語調(diào)輕松幽默詼諧,基于事實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奇異,由一篇篇的科學小品文組合而成。但也是因為這部巨著內(nèi)容太過龐雜,傳播的是科學知識,又承擔著作者厚重的人生感悟,所以,筆者決定先對其進行名著導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將這堂課的目標分為四個:(1)了解《昆蟲記》及其作者法布爾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2)了解《昆蟲記》的大體內(nèi)容,欣賞《昆蟲記》中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3)掌握一些相關(guān)的閱讀方法;(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關(guān)愛之情、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鑒于以上四個目標,筆者將教學設(shè)計分為五個部分。(1)導入:看圖片,識動物;聽聲音,辨昆蟲。(2)介紹《昆蟲記》和作者法布爾。(3)學習過程:初聞蟲兒鳴;細品蟲兒語;體悟作者情;本課小結(jié)。(4)布置作業(yè)。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過程中的三個部分。在初聞蟲兒鳴環(huán)節(jié),筆者挑選蜣螂、蟬、螳螂、蟋蟀和孔雀蛾五種昆蟲,并給出“生為情癡”“持家好手”“夏日歌者”“狡猾小偷”“美艷殺手”五種稱號,要求學生自主搭配。因為學生對蟬、螳螂、蟋蟀較為熟悉,能較容易找出正確稱號,而對蜣螂、孔雀蛾比較陌生,無法找出正確稱號。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看圖片、聲情并茂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學生。最后,筆者教給學生辨別不同昆蟲的方法:制作昆蟲名片,并給出相應的表格范式。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學生能了解《昆蟲記》這本書的大體內(nèi)容,學會簡單辨別分類的方法,并初步產(chǎn)生探索的欲望。
在細品蟲兒語環(huán)節(jié),筆者先出示《昆蟲記》中寫條紋蜘蛛捕食的片段,并引導學生概括這個段落的內(nèi)容。學生概括為“蜘蛛捕食”。接著,筆者展示百度百科中的蜘蛛捕食片段,讓學生對比文字,感受不同,感受到《昆蟲記》語言的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展示《昆蟲記》中狼蛛捕食的段落,讓學生觀看狼蛛捕食視頻,再次感受《昆蟲記》語言的魅力。最后,筆者讓學生談二者的區(qū)別,并說說狼蛛是一種怎樣的動物,之后,展示蟹蛛和迷宮蛛捕食的段落。學生這時會感到難以區(qū)分,于是,筆者出示總結(jié)的方法二:同類比較找異同,并出示示例表格。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昆蟲記》中的具體昆蟲,并能夠?qū)ν活惖睦ハx進行細致區(qū)分,針對同特點的昆蟲也能進行分析總結(jié),在進一步感受《昆蟲記》科學魅力的同時,更好地培養(yǎng)了資料收集、瀏覽分析和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
之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體悟作者情,通過之前的學習分析,學生對《昆蟲記》有了大體的認識和簡單的感知。教師再通過展示書中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片段,引導學生賞析并思考,進而總結(jié)本書的主題思想:對生命的關(guān)愛之情,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這個環(huán)節(jié)重在告訴學生,科學嚴肅的作品也可以表達強烈的個人特點、傳達鮮明的思想情感,而這些,往往最能體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
最后以法布爾自己的一段話作結(jié):“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可憐的東西,而我則是讓人們喜歡它;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尸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你們探究的是死,而我探究的是生!”整堂課結(jié)束時,筆者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發(fā)和感染,從而升華學生對《昆蟲記》的認識,再次激發(fā)學生對《昆蟲記》的閱讀興趣,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二)《詩經(jīng)》導讀課分析
除《昆蟲記》外,第二學期我們還進行了《詩經(jīng)》的導讀課。雖然《詩經(jīng)》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对娊?jīng)》畢竟離學生太過久遠,大部分學生對其中的篇目并不熟悉。而《詩經(jīng)》作為我國古典的文學源頭之一,是不可替代的?!兑恍α闹ぴ娊?jīng)》前言中說:“首先,《詩經(jīng)》作為我們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是古代讀書人必備的知識基礎(chǔ)。……其次,《詩經(jīng)》作為周代各地民間與官方的綜合文字資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另外,很多時候,讀經(jīng)典并不能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隨著歲月的增長,你會越來越明白經(jīng)典中蘊含的道理,猶如種下一顆種子,總要發(fā)芽?!逼渲匾匚慌c其今天的受重視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八年級課本收入了《關(guān)雎》和《蒹葭》兩首詩,因此,筆者將其作為抓手,借機引導學生加深對《詩經(jīng)》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對《詩經(jīng)》的閱讀興趣。
《詩經(jīng)》的導讀課目標定為四個:(1)了解《詩經(jīng)》的文學常識;(2)了解《詩經(jīng)》的大體內(nèi)容與代表篇目;(3)熟讀并會分析一往情深的代表篇目;(4)賞析《詩經(jīng)》中的優(yōu)美語言。針對以上四個目標,筆者設(shè)計的環(huán)節(jié)如下。(1)新課導入:播放李健的《在水一方》視頻。
(2)快問、快答與《詩經(jīng)》有關(guān)的文學常識,教師給予補充。
(3)教學過程:①一目了然知《詩經(jīng)》;②一往情深談《詩經(jīng)》;③一字千金說《詩經(jīng)》;④一鳴驚人改《詩經(jīng)》。(4)課堂小結(jié)。具體細節(jié)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