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頤
上海這人杰地靈的地方,有江有湖。飲食也自有江湖,派系眾多,個人自有心頭好。
被很多人喜歡的海派西餐是個特殊的分類,它結(jié)合各種西餐所長,非常恰當(dāng)?shù)丶尤肷瓿潜镜靥厣?,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菜肴。例如羅宋湯,名稱取自英文“俄羅斯”的中文音譯,除去紅菜頭,加入番茄替換顏色;除去牛肉,加入本地鹽水火腿,代替肉類。就這樣,上海的飲食江湖就有了只屬于上海的西餐菜。
今天要說的就是只有海派西餐才有的土豆色拉。
上海人談到色拉,可能第一反應(yīng)就是土豆。在“老克勒”(上海話,意為“高薪、有見識、有教養(yǎng)的洋行白領(lǐng)”)眼里,土豆色拉是色拉一樣的存在。和所有的故事一樣,一定都是有甜有苦的過往。
《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及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上海這個“冒險家的樂園”闖蕩。與中國其他地方不同,上海當(dāng)時的官員更傾向于務(wù)實,所以上海在當(dāng)時迅速地發(fā)展起來,成為遠東地區(qū)第一大城市,號稱“東方的巴黎”。
商業(yè)的繁華也促進上海餐飲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西菜館在上海發(fā)展起來,甚至于當(dāng)時以吃西餐為時尚。然而,相對于傳統(tǒng)的西餐制作工藝來說,上海人對西餐較難適應(yīng),有點水土不服的感覺。當(dāng)時在上海已經(jīng)學(xué)會制作西餐的本土廚師,結(jié)合本地人的飲食習(xí)慣對西餐進行改良,逐漸形成了海派西餐系列。
1950年以后,因消費市場變小、所需物資短缺等原因,西餐在上海日漸式微。不過,熱愛生活的上海人依然想盡辦法滿足味蕾,因食材易得、制作簡單等優(yōu)勢,海派西餐中的炸豬排、羅宋湯、土豆色拉便有了“三巨頭”的江湖地位。
土豆色拉的制作其實非常簡單,就算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聰明的上海人充分開發(fā)動手能力,買不到就自己做,工廠做不出就再研發(fā),所以出現(xiàn)了拿“泰康”黃牌辣醬油替代“李派林”醬油,用手工蛋黃醬代替工業(yè)生產(chǎn)的蛋黃醬的現(xiàn)象。
其實,土豆色拉里使用的蛋黃醬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法式美乃滋,味道比日式美乃滋更重,可以在家里自制美乃滋醬也是上海主婦的驕傲。上海土豆色拉里最早使用的是類似巴黎火腿的火腿粒,后來逐漸開始使用鹽水方腿,再后來就用更具有本地特色的上海紅腸了,頗有上海風(fēng)味。
說到制作醬料,除了前文提到的法式美乃滋,還有蛋黃和植物油、鹽、白醋,檸檬汁是后期才添加的。之所以用精煉的植物油是因為其無色、無味,而加白醋也是為了防止腐敗,增加風(fēng)味。
制作方式也是極簡單的。故弄玄虛的人一定會說要四根筷子,順時針攪拌不可以出錯,要不就會澥掉。其實這個讓液體和油脂融合在一起的動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乳化反應(yīng)”。乳化最重要的就是攪拌,將空氣均勻地攪入食材是最關(guān)鍵的所在。放鹽、攪打、放油、增加體積、再加油,放油時要緩慢但不能太慢。
隨著加入的油脂越來越多,體積也會越來越大,這時再加入白醋或者檸檬汁調(diào)和,美乃滋醬就做好了。
土豆最好是新土豆,綿綿的口感中還有“青年”土豆的堅強,帶皮煮,泡在冰水里,去皮,切成小塊,加入胡蘿卜、青豆、紅腸、黃瓜粒,就算是土豆煮過頭也沒關(guān)系,讓土豆和醬料混在一起也是一種獨特的口感體驗。
土豆色拉更多時候是一種回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的確是很久沒有做這道菜了。小時候媽媽會帶我去海寧路的“凱福西餐社”,點上一份色拉、一份豬排、一份羅宋湯。不是一直有得吃,有時周期可以長到我都忘了上一次是什么時候,但是一入口就能回想起上次吃時的情景。那也許是上海人的集體回憶吧!
我常說,食物也是一種記憶的載體,時間間隔再久都可以回憶起來,讓我們還記得自己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