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愛美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選入了大量充滿韻律感的童謠。這些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童趣、童真。筆者認為,編者的意圖旨在引導低段學生在誦讀童謠中愛上閱讀,在童謠的浸潤中汲取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可見,小學低段童謠教學輕視不得。那么,怎樣引領(lǐng)學生快樂地學習童謠,感受童謠的趣味呢?本文將從多樣誦讀、創(chuàng)意改編、增添元素三個角度探尋行之有效的童謠教學策略,引領(lǐng)學生漫步童謠天地,感受童謠閱讀的樂趣。
一、多樣誦讀,體現(xiàn)趣味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加入大量富有韻律感的童謠,但如果用一成不變的方式去讀童謠,就會慢慢磨滅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童謠的特點嘗試多樣誦讀的方法,讓學生覺得童謠不再是無聲的文字,而是有鮮活生命力的音符,從而喚醒學生心底愛讀童謠的種子。
1. 你問我答
你問我答,即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誦讀童謠。問答式的形式多樣,可以師生問答,可以男女生問答,也可以小組問答,還可以與家人問答……這種問答式讀法有利于學生自主讀懂童謠,又能增添讀童謠的趣味。學習《姓氏歌》這首童謠時,可以采用“你問我答”的形式。教師讀問句,學生讀答句,等學生掌握了這種問答方式后,學生問,教師答。這樣的“問答”在教室里此起彼伏,與老師一起誦讀童謠的快樂也洋溢在學生的臉上。
2. 誦唱結(jié)合
對于節(jié)奏感十足的童謠,可以和著樂曲唱一唱。在有趣的表演唱中,學生能順利地由口頭語向書面語過渡,體驗到“我能讀”的信心,從而不會對誦讀童謠產(chǎn)生畏難情緒。如《兔子乖乖》,學生剛剛?cè)雽W不到一個星期,如果要求他們一字一句地讀好,那必定是一個索然無味的過程。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兔子乖乖》這首歌曲。當熟悉的旋律在學生耳邊響起,他們不禁哼唱起來。兩三遍下來,他們都能加上動作表演了。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唱大灰狼和兔子媽媽部分,學生唱小兔子部分。分角色表演唱將童謠的趣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帶給了學生更多的快樂。
3. 角色模仿
角色模仿是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朗誦形式。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他們喜歡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重現(xiàn)自己所讀的童謠內(nèi)容。所以有人說,低年級學生是用身體來閱讀的。在學習《誰會飛》這首童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重溫鳥兒飛翔、小馬奔跑、魚兒游泳的畫面,再讓學生戴上頭飾,一邊模仿這些小動物走路的姿勢,一邊誦讀。靜態(tài)的文字在學生的表演中成了動態(tài)的情景。生動的表演讓童謠融入他們心中,如雨落地,潤物無聲。
4. 星級賽讀
由于個體的不同,每個學生讀書的能力也存在差異。我們要正視這種差異,不能粗魯?shù)嘏u指責學生,扼殺他們閱讀的興趣。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等級,讓學生來挑戰(zhàn),激發(fā)他們“要讀好”的信心。如在學習篇幅過長的童謠《孫悟空打妖怪》和繞口令《妞妞趕?!分校以O(shè)計了不同層次的星級賽讀:
① 我能把童謠讀得一字不錯,得☆☆☆
② 我能把童謠讀得很流暢,得☆☆☆☆
③我能把童謠讀得有滋有味,得☆☆☆☆☆
星級賽讀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勝心。為了能達到自己心儀的星級,他們都會竭盡全力讀好童謠,使自己獲得生長,我們也能聽見他們在誦讀中“拔節(jié)”的聲音。
多樣讀法還有對讀、打節(jié)奏讀、輪讀、領(lǐng)讀……這些多樣讀法讓學生領(lǐng)略到童謠誦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種妙不可言的趣味。
二、創(chuàng)意改編,凸顯活力
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童謠不同于其他文體,在不改變其原意的基礎(chǔ)上可以進行重組改編。重組過后的童謠更有新意,更能傳遞出童謠的活力。
1. 變換順序
變換順序就是將童謠中有些句子的順序重新變換一下。變換位置后的童謠變成了一首新的童謠,讀起來增添了一番韻味。如在《比尾巴》這首童謠教學中,教師根據(jù)這首童謠的特點,將它改成了“你問我答”的形式。如其中一節(jié):
誰的尾巴長?
誰的尾巴短?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猴子的尾巴長。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改成:
誰的尾巴長?
猴子的尾巴長。
誰的尾巴短?
兔子的尾巴短。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比尾巴》就由原先的連問連答的形式變成了一問一答句式,有利于剛剛接觸閱讀的一年級學生快速明了童謠的內(nèi)容。
2. 增加襯字
襯字就是在童謠中另加入的字。在童謠中加入一些襯字可以使語言更充滿韻味,也能使童謠與音樂旋律更加貼合。加了襯字后的童謠能讓學生感覺到一股新鮮味,他們因而會盡情地讀,將自己對童謠的喜愛用聲音傳遞出來。如在讀《剪窗花》中,筆者加入了一些襯字(括號中為襯字):
?。ㄑ叫。┘舻叮郑ㄑ绞郑┲心?,我學奶奶剪(呀剪)窗花。剪梅花(來)剪雪花,剪對喜鵲叫喳喳(呀叫喳喳)。剪只雞(來)剪只鴨,剪條鯉魚搖(呀搖)尾巴。大紅鯉魚誰來抱(呀抱)?哦!再剪一個胖(呀胖)娃娃。
加入了襯字后的《剪窗花》更加形象化和口語化,更能喚起學生的誦讀興趣。他們在充滿新奇中讀了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
創(chuàng)意改編仿佛一股清泉帶給童謠教學無限的活力,帶給童謠教學別樣的色彩,也使童謠教學多了一分靈動。
三、增添元素,拓展深度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孤立地進行童謠教學,而應(yīng)讓童謠和其他學科、其他元素相融合,使童謠教學變得豐滿、有深度。
1. 童謠“牽手”繪畫
細細品讀童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童謠中都蘊含著精彩的畫面。為了能表現(xiàn)出這畫面,教師可以在學生讀熟練后說說自己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再用畫筆畫出來,讓繪畫“牽手”童謠。這樣,童謠由文字變成了畫面,實現(xiàn)了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也增添了學習童謠的樂趣。如在教學《小青蛙》這首童謠時,筆者用“孩子們,這首童謠里住著一只可愛的小青蛙哦,你們能把它畫出來嗎?”喚起學生畫童謠中“小青蛙”的興趣。學生樂不可支地畫出了自己在童謠中看見的那只小青蛙。
低年級學生天生喜歡畫畫,教師在童謠教學中穿插繪畫會大大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能讓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更加保鮮,更加持久。
2. 童謠變成故事
《彈歌》這首古老的童謠用凝練的八個字“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描寫出緊張而又歡樂的狩獵場景。可見,用簡短的、充滿韻律的文字來描寫一件事或者一個故事,是童謠文體的特點。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玩“童謠變故事”的文字游戲,即把簡短的童謠還原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童謠變成故事中,學生會感受童謠體語言的凝練、有趣,也拓展了學習童謠的深度。如學習《小兔子乖乖》時,筆者先講小兔子和大灰狼的故事,再讓學生來讀這首童謠。學習《妞妞趕牛》時,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講妞妞和這頭牛的故事。就這樣讀著講著,講著讀著,學生一直沉醉在學習童謠的天地中。
總之,在結(jié)合小學統(tǒng)編教材進行童謠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誦讀中感受學習童謠的快樂,讓學生在創(chuàng)意改編中領(lǐng)略到童謠那永不干枯的活力,讓學生在融合多種元素中觸摸童謠的深度,使學生愛上童謠,在童謠的浸潤中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星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