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行西
從哈密往東走,過了星星峽,就是甘肅的瓜州。
既然叫瓜州,應該土沃泉甘、瓜園遍野才對。可是舉目四望,沙丘連綿,戈壁連天,與東疆大漠無異——連一個瓜毛也沒有看到!對此,我們并沒有太失望,因為我們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找瓜,而是拜訪中國書法史上兩位巨星——張芝和索靖。
蘇軾有一段論書名言:“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東坡先生將張索與二王并稱,不知者或異之,但了解書法史的人都知道,張芝與王氏父子不僅均在“書中四賢”(另一位是鐘繇)之列,而且張芝書法藝術還深深影響了王氏父子。
王羲之本人也這樣說過:“頃尋諸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觀?!庇终f:“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边@里的鐘、張指的就是鐘繇、張芝。
張芝字伯英,是瓜州的“官二代”。不要一提“官二代”都認為是紈绔子弟,王羲之也是“官二代”,李世民也是“官二代”。有沒有出息不在于是什么出身,而在于自己的追求和奮斗。反過來說,貧寒之家的孩子們也未必都成才,甚至冷酷點說,成才的比例更低。
話說遠了,書歸正題。東漢時期,瓜州這地方叫涼州。涼州大司農名叫張煥,就是張芝的父親。司農就是掌管農業(yè)的官員,那時候的農業(yè)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第一產業(yè),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產業(yè)。工商業(yè)不發(fā)達,甚至受到人為壓抑,農業(yè)就是國家和地方的命脈。因此大司農張煥的地位,遠非現(xiàn)在的農業(yè)局長可比擬,他是地方實權派呀。
話又說遠了,再兜回來。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張芝從小衣食無憂,而且受到了良好教育。但他沒有“學而優(yōu)則仕”,對從政不感興趣,朝廷以有道征,不予應召,時人稱之“張有道”,有自己的原則和追求,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他的原則和追求是“學而優(yōu)則思”,治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為了解決問題進一步治學,正所謂學而有思,思而再學,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
當然,他在書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據(jù)說他幼時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家中的衣帛,都是先書寫而后染色,不讓一寸白布浪費。
張芝所在的時代,官方書體當然是隸書了。隸書講究蠶頭燕尾,波折起伏,寫起來法度嚴整,速度上不去。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變通寫法,叫“章草”,也就是隸書的草書。章草就單字兒來說,不必拘泥于點畫波折,點畫之間可以勾勾連連。但字與字之間還是獨立的,不得相互牽掛。清清楚楚寫完一個字,再清清楚楚寫另外一個字。
章草沒有從隸書脫胎,仍然提高不了書寫效率。長年累月要大量閱讀和書寫的張芝,漸漸受不了這種約束。他不管那么多條條框框,開始探索“一筆書”,筆蘸一次墨,一口氣寫下來,能寫多少字寫多少字,直到墨干為止!這樣一來,字與字之間便發(fā)生了關系,顧盼生姿,藕斷絲連,疏密有致,大小有別,勁骨豐肉,跌宕起伏,不但大大提高了書寫速度,而且形成了一種云煙凝紙、氣象萬千的新草書!為區(qū)別于章草,時人稱之為“今草”。
這一“今”,一直“今”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雖然后來有王羲之、懷素等人的不斷提升,但張芝“草書之祖”的地位是無人能夠撼動的!
如今的瓜州城,有一個張芝公園,門口鐫刻“草圣故里”四個大字,園內有亭臺樓閣、曲水回廊之屬,更有張芝雕像和他的紀念館??上堉ツE傳世不多,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公園附近還有一條索靖大街,索靖也是瓜州的!像張芝這樣的書法巨擘,一個小地方出一位就已經夠幸運的了。可這位置偏遠的瓜州,偏偏雙星并輝,光照神州。
索靖的書法貢獻主要在章草上,他吸收了鐘繇、張芝的書法成就,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最終形成自己的書法特點。每一個點畫都堅勁有力,入木三分,稱為“銀鉤蠆尾”,像蝎子的尾巴那樣強壯銳利!他不但字兒寫得好,還有書法理論行世,他著述的《草書狀》至今讀來不俗。
>>張芝草書《冠軍帖》 資料圖
>>索靖《出師頌》 資料圖
索靖在張芝逝世后47年出生,彼時已經是西晉了。他們之間還有親屬關系,索靖是張芝姐姐的孫子,應該稱張芝為“舅姥爺”。索靖同樣出身官宦門第,但比起張芝來,他的閱歷更加豐富多彩。張芝不問政治,息影林泉,索靖卻封侯拜將,書法大家是他無意之間成就的。
索靖早年進京,在太學深造,遂得淵博學識,更兼經緯才略。學成之后,出任戊己校尉長史,這戊己校尉的前身就是西漢的西域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事務。在西域工作了幾年,奉調進京出任尚書郎多年,中樞生涯使他視野更加開闊,思慮更加深邃。然后他又到地方擔任封疆大吏,先后受命雁門太守、酒泉太守等職。永熙元年(290),51歲的索靖獲封關內侯。翌年西戎反叛,朝廷拜索靖為征西大將軍,千里進兵,大敗叛軍。稍后八王之亂爆發(fā),中原板蕩,廟堂飄搖,索靖更是統(tǒng)領王師東征西討。在洛陽決戰(zhàn)中,他指揮雍、秦、涼三州義軍,擊潰河間王司馬颙主力,基本結束綿延7年的八王之亂。是役中,索靖將軍不幸身負重傷,捐軀陣前,時年65歲。
為表彰索靖將軍杰出功勛,朝廷追贈其為太常,后又加贈司空、安樂亭侯,賜謚號“莊”。
在中國書法史上,這種壯懷激烈、叱咤風云的軍旅書法家不只索靖一位。岳飛,軍功蓋世自不多言,其書法也是氣吞山河,一如本人。半生戎馬生涯,常年搏命沙場,我們不免要問,他們的書法是什么時候“練”的呢?這顯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思維,認為書法是“練”出來的。寫字當然要練基本功,古人今人都要摹碑臨帖,不過這種訓練只是掌握技法層面的東西。
但書法家不是練出來的。書法家是一個人歷經生活磨練、飽吸各種營養(yǎng)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那些偉大的書法家更是需有不同凡響的修養(yǎng)底蘊、博大胸襟,甚至文韜武略,甚至是感受非常人之苦之痛。張芝一瀉千里的“一筆書”,不正是他噴涌如泉的才思的外化嗎?索靖的“銀鉤蠆尾”,不正是他身邊無數(shù)刀槍劍戟的體現(xiàn)嗎?社會融入書法,思考流露筆端。張芝索靖如此,王羲之不是這樣嗎?他的《蘭亭序》首先是一篇悟天察地、化人滌心的高論,然后才是賞心悅目、出神入化的書法。顏真卿不是這樣嗎?他的《祭侄稿》首先是一篇字字泣血、句句義憤的家國文章,悲憤交加,揮筆而就,哪管字之美丑,貌似偶然實則必然地成為華夏第二行書。再看與張芝同時代的楊雄蔡邕以及后來的顏柳歐趙、蘇黃米蔡,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才華蓋世?這些人拿起筆來,即便是點一個黑點兒,也會是書香四溢,不同凡響!今人毛澤東也如此,毛體書法氣貫長虹、秋風吹雨,令人贊嘆,假如沒有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和千古一人的雄闊視野,即便天天臨懷素,也不會有此境界,內在氣度使然也。
離開瓜州的路上,與同伴交流感想。我說的是,要想成為書法家,固然要在臨帖學法方面下一番苦功夫,基本功要過得去,這是基礎門檻。但是僅此還不夠,為寫而寫,為書而書,甚至為沽名釣譽而寫,為成名成家而書,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yǎng),起碼要多讀些書,不是光讀怎么用筆用墨的書,是要博覽群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華”就會體現(xiàn)到字上。同時還要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自己的胸襟,多想想家國天下,多想想蕓蕓眾生,多想想社會責任,多想想做人道理,甚至是多想想如何做好本職工作。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記,有所寫,思來想去,寫來寫去,不經意間,一個書法家就誕生了。當然對廣大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練習書法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修身養(yǎng)性、健腦康體,未必需要這么高的要求,但也要從字的間架結構中跳出來,多下些字外功夫。這樣字才能有厚度,有看頭。說完仍不盡意,甫又填詞一首,塊壘方平。詞曰:
鵲橋仙
訪瓜州張芝索靖故里有感
勁骨豐肉,
銀鉤蠆尾,
百代書壇雙圣。
任禿千筆磨萬墨,
誰勝過張芝索靖?
情懷似海,
雄風如虎,
多少山河入夢。
書家無意自然成,
豈止是毫描硯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