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師古與師心的調和

      2021-09-29 15:20:30孫敏
      文教資料 2021年35期
      關鍵詞:師古集部論詩

      孫敏

      摘要:鄒迪光作為中晚明復古派的余緒,其文學活動主要集中于萬歷前期和中期。其論詩并不同于復古派的論調,既能對七子派有所批評與指正,廣師百家,以我為用,又能為我所用抒發(fā)性靈,體現(xiàn)了師古與師心相結合的特點。能夠成一家之言,這在中晚明詩歌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廣師百家以我為用力主情真

      七子派到了后期,復古陣營已經不再固若金湯,各種批評、反對聲音漸起。七子派既已衰敗,又值公安派崛起,文學界各種思潮涌動,持論者各持其說,黨同伐異。整體上,文壇思潮由師古轉向師心,由主格調轉向主性靈。鄒迪光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能夠根據自身創(chuàng)作經驗感受文學跳動的脈搏,進而意識到七子前期模擬之病,不斷進行自省,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體現(xiàn)在他的詩論中,則是論詩不以漢魏為限,主張兼師眾長,抒發(fā)真情。這一論調,體現(xiàn)了由師古向師心的特色轉變過程。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一過程的轉變是漸進緩慢的,中間伴隨種種爭鳴,反駁和救弊的論點層出不窮。

      一、對七子派的批評與修正

      對于師古,鄒迪光認為詩歌講究格律法調是有必要的,但并不能一味地師古摹古,導致詩歌全落入古人窠臼。相對于其他七子派后進,鄒迪光論詩并沒有全盤接受復古主張,而是有沿有革,對七子的學說亦提出了諸多批評與修正意見。

      (一)廣師百家

      萬歷初、中期,擬襲風氣嚴重。鄒迪光批判當時士人學詩只講求一味泥古,反對師法對象的固定化、程式化。

      今上萬歷之初年,世人談詩必曰李、何,又曰王、李,必李、何、王、李而后為詩……李、何、王、李,有專至而無全造,以四家盡詩可乎?[1]

      他批判萬歷初期詩壇言詩只拘囿于李、何、王、李的風氣。四家詩雖好,有其“專至”,但并無“全造”,僅以四家詩來涵蓋古典詩歌的全部精華,未免過于可笑了。在他看來“泥古則優(yōu)孟學敖,壽陵學步,二者詩文道喪矣”[2]。

      那么,如何走出復古的泥淖,振興詩道,給予詩歌新的活力呢?表現(xiàn)在鄒迪光的詩論中,第一便是要廣師百家。

      他在《調象庵稿自序》中說及自己學詩的經歷:

      于古詩學廣微、嗣宗、子建、顏年、靈運;于律學延清、必簡、摩詰;于長歌學子安、青蓮、長吉……將以掇群英而涵萬有。[3]

      王世貞在《羼提齋稿序》中評價鄒迪光的詩歌:

      元嘉后而大歷前,然其所自得,要有出乎其表,而不受繩束者。[4]

      通過以上兩則材料,可以看到:其一,鄒迪光的詩學對象廣泛。其論詩并不以漢魏為限,更可下至元嘉詩人,尤其偏愛謝靈運。對晚唐詩人也持學習、贊賞態(tài)度。其二,鄒迪光學詩能食古化古,而不受約束。這在當時七子專古、“所患在襲”的詩壇氛圍中,很是難能可貴。

      (二)以我為用

      鄒迪光論詩既已主張廣泛師古,那么師古的目的何在呢?

      他在給王世懋的詩集序中給出了答案:“大都所謂詩者,以我用人,而不以人狥;以今法古,而不泥古。無所不摹擬,無所不探索,而實自運、自裁、自命。有意無意,出機入機,是詩之道也。”[5]這是要求師古則需化古,要在廣師百家、兼采眾長的基礎上,能夠為我所用,而不用于人。鄒迪光雖然主張師古,但核心卻在“自運”“自裁”“自命”上,在于一個“我”字。

      在給李維楨的《太室山人集序》中,他又云:“非古為古,而以我為古?!盵6]法古的目的不在于似古,而在于為我所用。相對于其他七子后進的師古言論,這一觀點是比較通達圓融的。

      鄒迪光既已主張自用,那么具體而言,如何才能做到為我所用呢?

      他在《余人伯詩集序》中曾評價余人伯的詩:“非秦非漢,非六朝非三唐,非李非杜,而人伯自為人伯,魚得簽忘,津渡筏舍?!盵7]筏為渡河的工具,這里指古人的詩歌及品格。學習古人的詩歌,目的在于自用,津渡了便可舍棄,不能一味拘泥于古人的字里行間,尺寸法古,而應當學習其格調與意蘊,最終為我所用,如此,才能不落泥古的窠臼。

      與他同時期的馮時可后來評價他的詩文能“飫漢魏為常餐,享三唐為家帚,宿而鮮之,澄而瑩之,超津筏而自上……是以能古而不知有今,又化古而不知有古”[8]。可見鄒迪光對唐詩格調與意蘊的學習已經達到一定境界。

      (三)雅與奇并舉

      鄒迪光的詩學觀念,多見于其序論文中,大都以只言片語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不成專著。加上他詩學百家,難免使人感覺駁雜不專。但筆者認為,恰是因為這種駁雜不專,才給人一種包容萬象的大氣之感。本節(jié)試從例舉他與許學夷論詩的不同,窺探他論詩雅正與奇譎并存的特質。

      鄒迪光曾為許學夷的《詩源辯體》作序,但因二人詩學主張不同,此序最終未被采納。今觀鄒迪光此序與許學夷論詩的觀點,不僅能從側面窺出鄒迪光學詩范圍的廣泛,亦能看出二人詩論的相同與不同處。許學夷論詩主張雅正,認為“古詩至于漢魏,律詩至于盛唐”[9],也是以七子為宗,這是兩人的共同點。不同點在于許學夷認為七子派詩歌“其體制聲調已為極至,更有他途,便是下乘”[10],由此看出,許學夷對七子派的推崇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夫體制聲調,詩之矩也,曰詞曰意,貴作自運焉。竊詞與意,斯為之襲;法人體制,做其聲調,未可謂之襲也。今凡體制聲調類古人者謂非真詩,詩必俚語、童言、纖思詭調而反為真耳。[11]

      與鄒迪光一樣,他認為體制、聲調乃古人之高格,須學習繼承,言辭與意蘊,貴在自運,因此他也反對公安派,認為公安派所提倡的“情真景真”,結果只能是“俚俗疊出”,“誤殺天下后世”。但二人的立足點不同,同為七子辯護,鄒迪光的立意在于格調與才思兼?zhèn)?,認為師古在于化古,許學夷的立意只在于歸之雅道。同樣反對公安派,鄒迪光主要針對其俚俗,對于其“情真景真”,卻是提倡的。關于情真論,亦是鄒迪光詩歌論調的一個主要方面,下一小節(jié)將予以討論。

      二人的另一不同點在于,同樣尊崇復古,但相比許學夷,鄒迪光的詩學范圍更加廣泛,主要體現(xiàn)在鄒迪光對六朝謝靈運和晚唐詩人李賀、李商隱等人的喜好上。此處以謝靈運為例。

      鄒迪光曾為許學夷的《詩源辯體》作序,其中有很詳細的記敘。

      鄒彥吉惠山園初成,予因游二泉,觀之,見其墻屋欄楯,事事皆異,正猶謝靈運衣物多改舊形制也。后見彥吉作《沈淵淵詩序》及《蕉雪林詩序》,持論又正,推其意為“六朝、晚唐咸出古人,無一語可貶損也”,宜其與《詩源》不合耳。[12]

      這段言論可清楚看到二人論詩的分歧所在,因此推斷鄒迪光論詩乃無論漢魏、六朝、盛唐、晚唐,只要出自古人之口,皆不可損貶。雖然同樣立足七子一派,鄒迪光講究博雅,要求廣師百家,雅中求變,其論詩呈現(xiàn)了雅正之外求“奇”的另一面,而許學夷論詩立意主要在“雅”。關于鄒迪光對謝靈運的偏愛,翻看其詩集便不難發(fā)現(xiàn),鄒迪光閑居之后,好作山水自然語,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作,以五言古體見多,模仿的對象便是謝靈運。

      顯而易見,鄒迪光與許學夷二人對謝靈運的態(tài)度呈截然相反狀,一喜愛,一排詆,詩學觀點不同,也難怪鄒迪光所撰之序被棄之不用了。縱觀鄒迪光學詩,不僅師法范圍廣泛,且呈現(xiàn)了雅中有變的新奇特點。

      二、以我為用的情真說

      情真,即真情。真,對于明人而言,是相對于理學的虛偽、矯飾而發(fā);情,即情感、個性等,表現(xiàn)在詩歌理論上,則要求為文作詩,須講究真實情感與個性的自然流露,而不為格理所限制。

      在鄒迪光的這一理論受到王世貞、王世懋兄弟關于情真說的影響。王世貞作為嘉靖后期至萬歷初文壇復古的領袖人物,前期主張復古,以李、何為正宗,同李攀龍相附和,一時復古聲勢蔚為壯觀。中年以后,針對復古流弊,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詩”[13]的觀點,明確將真我與詩歌創(chuàng)作聯(lián)系起來。王世貞此語,是其對鄒迪光《鷦鷯稿》的評定。由此,可以看出鄒迪光對王世貞晚年詩學思想的繼承與影響。

      他將這種觀點與自身創(chuàng)作相互結合,形成了以我為用的鮮明特色。

      關于情真說的言論,鄒迪光在他自身的文學批評中曾多次提及。如《錢簡棲松樞十九山序》:

      夫人之為言,不可離其初也,離其初則失本來面目。今天下布衣之士,樂衡門,賦考槃,簟瓢捽茹,事主寂寞恬澹,而必粉飾鋪張,侈靡其詞,使人見以為軒冕,以為狹邪,以為紈绔子,則本來面目何在?自昔孟浩然、秦系、張祜、方干及我明孫一元、俞允文、黃姬水之屬,彼何嘗縟繡繁弦,掀雷掣電,如椽不律之為沾沾哉!是不離其初心者也。[14]

      “初”即“初心”,鄒迪光反對粉飾雕琢,欣賞孟浩然與黃姬水等人的適意、流暢、自然,認為這種自然源于初心,即詩歌的創(chuàng)作要本于性情。同時,他還主張詩歌的體質貴在能將前人詩歌熔鑄一爐,自成特色,“顧本來不可離,而體質貴化……夫離其初,不可與言善士,不離其初而未化,不可與言文士”[15]。這又是從師古的角度來說的,學詩不應當全盤否定擬古,須食古而能化古,關于如何化古,只有本于初心,才思與格調兩全,才能達到悠容嫻熟、爐火純青的地步。

      又如《孫百川先生集序》:

      昔之為詩文者,自性自靈,自解自會,自運自操,自鳴其所當鳴,而吐其所欲吐,不啜人瀋、嚼人膏,寄人藩籬,落人窠臼,窺人已敗之汗簡,而竊人已泐之金石,能使素不識耳目口鼻之人,見其言而知其生平。又知其生平枯苑、潛翔、亶迫、險夷、悲喜、笑罵之狀……余當持此說,以睹于今日,其能自為言者,非不一二。[16]

      鄒迪光此論中,主張詩歌既要發(fā)自性靈,又能“自運自操”,將復古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才能不落入窠臼。詩歌只有出自性靈,才能寫其真情,其險夷悲喜、嬉笑怒罵之狀才能躍然紙上,使人讀之,感覺情真立現(xiàn)。

      由以上兩則材料可以看出,相對于其他復古派后進,鄒迪光的情真說和公安派的性靈說已經十分靠近,其文學批評已經具備了性靈學說的基本因素,這也體現(xiàn)了中晚明詩學思潮由師古到師心的必然歷程。但值得注意的是,鄒迪光的文學理論仍是根植于復古土壤的,他對擬古風氣的批判還是軟弱的,遠不能與后來的公安派相比。公安派將排除格套視為宣泄性靈的必經途徑,鄒迪光則試圖將格調與性靈二者結合起來,講究有格有思、有情有調,有選擇地學習古人的

      優(yōu)秀傳統(tǒng),不至于使詩歌陷入泥古或俚俗的深淵不可自拔。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圓融、通達的詩學觀點。

      鄒迪光不僅力主情真說,且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體現(xiàn)了這一文學批評觀。王世貞在《鄒彥吉〈玄岳游稿〉序》中說鄒迪光的詩歌“往往發(fā)為意表語”[17],此處的“意”便是本意、初心。意之所至,情之所鐘,發(fā)之為語,乃為“意表語”。湯顯祖作為至情論的代表,曾為鄒迪光作《調象庵稿》序,言其創(chuàng)作“當興屬而起……雖談世之十一,談趣十九,而終焉英英沄沄,有所不能忘者,蓋其情也”[18]。由此足以看出鄒迪光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情真說的實踐,體現(xiàn)了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統(tǒng)一。

      要言之,鄒迪光論詩,雖基本立場不出復古,但又能擺脫復古,強調詩歌的真情流露,重在為我所用。他在《王太古詩集序》中有言:“才情衡法,相容為用。”[19]這正是他詩歌理論的全部內涵。才,指才思;情,指真情,相當于公安派的性靈一說;法,指的是古人之格調。如此,有才思、真情、格調,三者相融,為我所用,方能成就一家之言。

      參考文獻:

      [1][5](明)鄒迪光.調象庵稿之卷二十七·王懋中先生詩集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743.

      [2][6](明)鄒迪光.調象庵稿之卷二十二·太室山人集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84.

      [3](明)鄒迪光.調象庵稿之卷首·調象庵稿自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423.

      [4](明)王世貞.弇州續(xù)稿之卷五十四·羼提齋稿序[M]//(清)王太岳,等.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第128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705.

      [7](明)鄒迪光.調象庵稿之卷二十三·余人伯詩集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99.

      [8](明)馮時可.鄒彥吉先生郁儀樓集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435.

      [9][10](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十四[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3-406.

      [11](明)許學夷.詩源辯體之卷首·詩源辯體自序[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1.

      [12](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十五[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15.

      [13][17](明)王世貞.弇州續(xù)稿之文部卷五十一·文部·序[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2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8.

      [14][15][16](明)鄒迪光.石雨齋集之卷十六·錢簡棲松樞十九山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248-250.

      [18](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卷三·調象庵稿序[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3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8.

      [19](明)鄒迪光.郁儀樓集之卷三十二·王太古詩集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83.

      猜你喜歡
      師古集部論詩
      李修易繪畫思想中的“師古”觀
      唯有“師古” 方得“創(chuàng)新”——記退役軍人書畫創(chuàng)作者夏雪虹
      中州建設(2020年4期)2020-12-02 03:20:38
      元好問“誠”與“雅”的論詩主張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8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從晚明文壇“師心”與“師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學思潮的流變
      王鐸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5
      論詩四絕
      劍南文學(2015年2期)2015-02-28 01:15:19
      《郡齋讀書志》子部與集部類目的設置
      從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等詩歌理論看論詩詩
      常山县| 台湾省| 余姚市| 盐城市| 天水市| 陆丰市| 峡江县| 丹巴县| 瑞昌市| 长宁县| 金塔县| 平乐县| 儋州市| 林周县| 定边县| 南城县| 玉林市| 丁青县| 兴山县| 和硕县| 星子县| 洪洞县| 谢通门县| 太仆寺旗| 铜鼓县| 咸宁市| 从江县| 杂多县| 绵竹市| 齐河县| 上饶县| 上饶市| 遂平县| 仪征市| 资溪县| 巫溪县| 崇文区| 临沂市| 屏东市| 盐山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