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平
自從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問世,溫儒敏先生發(fā)言稱“要讓一小部分學生完成不了高考語文試卷”,語文成了大眾茶余飯后所熱衷的話題,網(wǎng)絡中甚至出現(xiàn)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呼號。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在平時的說話、作文中所應用,看似誰人都會,實則難以攀登。語文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tǒng)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可見其育人作用不可替代。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除了可以進行常規(guī)的交際,還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語文教材中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等,對學生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反觀現(xiàn)代社會,青少年跳樓、霸凌、網(wǎng)癮等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父母在教育中的缺位,導致學生缺少愛的溝通與表達,導致情感障礙。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調適學生心理,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結合初中生心理特點,談談語文教學中對青春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和影響。
青春期的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情緒難以抑制的情況。例如:回到家,把門“嘭”一關,特別生氣??墒?,一分鐘后,又笑容滿面地出來說:“媽,我今天想吃雞腿?!边@就是典型的青春期,無來由的不開心,無來由的“雨過天晴”。另外,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敏感、多疑,由于缺乏社會生活經(jīng)驗,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好大喜功,而遇到挫折時,又會躲在自己的“軀殼”內(nèi),痛苦不堪。
這時,語文的獨特性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的特點是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述,都在強調情感的抒發(fā)。語文課堂就要求學生表達自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就是日記。通過每日一記,學生可以敘述近期所作所為,抒發(fā)情感。語文教師通過學生每天的日記,了解學生經(jīng)歷,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尋常及時約談,讓學生有一個情感的發(fā)泄口。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為教師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孫權勸學》《木蘭詩》《最苦與最樂》等??此坪翢o特點的課文,如果教師加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就可以在無形中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那么該如何在課文中選材,巧立意呢?
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一般情況下要考慮認知、情感和智能三個維度。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融入語文教學目標,形成符合青春期學生學習的目標體系。
其次,師生共同參與課程活動。教育學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學習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學生充分參與的課堂,才是優(yōu)秀的課堂。如教學《木蘭詩》時,可以適時進行男女生關系的融合教育,讓青春期的孩子明確認識自我。一開始,通過小游戲導入,帶著興趣開始課程的學習,最后,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拋出話題,讓學生討論對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針對學生的感受,教師要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后期的反饋解決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進行生搬硬套,要引領學生產(chǎn)生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第三,引導學生進行行為實踐。杜甫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意思就是說,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通過書本而來,還要能夠與實際相聯(lián)系,達到知、情、意、行的有機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教師不能把它當作“紙上談兵”的談資,而應該通過語文教學,使得心理教育融入生活實際,達到不僅學得好,還要用得好的境界。
自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出臺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具有了多樣性、人文性、時代性,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后,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正式使用,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不僅有著很高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其中許多內(nèi)容具有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通過課堂教學,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使得學生不自覺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構成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結構。
現(xiàn)階段的語文教材,很多內(nèi)容都在傳遞心理健康的信號。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時,關鍵是要理清教學思路,抓住其中的教學重點,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線,或無私無畏,或樂于奉獻,或任重道遠,或信念堅定等等。教師要學會從中發(fā)掘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從而制訂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魯迅自傳》時,教師可以拓展魯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資料,感受魯迅先生的努力、艱辛以及生活、革命中所經(jīng)受的層層磨難。再如《陋室銘》中“惟吾德馨”的情操,《愛蓮說》中周敦頤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保持自我正直的生活態(tài)度等,都向學生傳遞著正能量。教師要挖掘蘊含在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進行點撥指導并延伸,讓學生在名人的功名利祿、為人處世之中找尋自我的存在意義。
隨著多媒體技術運用的盛行,每間教室里都多出了一個“高科技”的教具。作為教師,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形式拘泥于教師的流程化模式,課堂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又或者過于活躍,過于脫離文本的本意,致使課堂形成了模式化、程式化教學。對此,教師要善于接受多媒體技術,并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生動精彩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感受到歡樂。
例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篇詩詞的時候,利用課件,出示相應的圖片,并配上適宜的音樂,在課堂高潮時演示,立刻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引人入勝的畫面、唯美的音樂,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走入文本,感受毛澤東寫下這篇詞作的用意。
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直白的詞句,淺顯而易懂,對于中學生而言,缺少了探究的情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時播放王菲的《水調歌頭》,在柔綿的音樂聲中鞏固詞句。這樣的方法,一方面記憶了詩詞,另一方面迎合了學生對于明星的追尋,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中學生的心理渴望刺激性,又害怕這種陌生的情感。在語文課堂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感受世界,體驗刺激感,無疑給學生一個沖破心里煩悶的渠道。另外,初中的學生易多思、多疑,缺乏定性,表現(xiàn)在課堂中就是過于好動,或者過于的“安分守己”。這時,在語文課堂中適時地、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的關注度,讓學生期待語文課的不同和精彩。
總而言之,在提倡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師應該竭盡全力發(fā)揮語文課程的獨特性,借助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契合點,運用“行云流水”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習得知識,蕩滌心靈。另外,教師要學會給學生留有“一扇窗”,給學生充分放飛情感的空間,結合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疏導,從而達到適應青春期心理的目的。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荊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