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 武琦
《父愛之舟》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寫的一篇散文。如何讓學生從平白如話的語言中咀嚼到濃濃的愛的滋味,體會作者淚濕枕頭的難以自抑的思念之情,又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并珍惜身邊的親情,這是老師需要思考和突破的地方。筆者從最基本的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了如課文一般樸實真實扎實的課堂教學。
在第一課時學生讀懂課文、理清課文條理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走進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讀畫家吳冠中寫的散文——《父愛之舟》(齊讀引讀)。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文章寫了作者在夢中回憶的一幕又一幕難忘的場景(板書),通過這些場景,寫了一個家庭、一位父親,還有我。(指著板書)從文章中,我們讀出了這是個貧窮的家庭,那么這又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二)感知父親形象
1.讓我們再次走進這些場景細細品讀,感受這位父親的形象,你可以關注這個場景里的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標點,把它圈畫出來,在旁邊寫寫批注。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3.交流。
吃枇杷
(1)關注“半夜”、省略號,體會父母養(yǎng)蠶的辛苦。
(2)出示作家茅盾在《春蠶》一文中對養(yǎng)蠶的描寫,自己默讀體會養(yǎng)蠶的辛苦。
(3)可見,父母養(yǎng)蠶掙來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錢??!父親卻用來給“我”——買枇杷(解饞)了,他是多么愛“我”呀。
逛廟會
(1)請學生具體說說。
(2)追問:①為什么買豆腐腦?(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父親覺得我太委屈了”,體會父親顧及兒子的心理)②為什么選擇買熱豆腐腦?(引導關注上文“吃涼粽子”,體會父親關心兒子的身體)③為什么要做萬花筒?(引導關注“父親很理解我那戀戀不舍的心思”)
(3)分內容引讀第四自然段并小結板書。
背上學
(1)學生自由說。
(2)出示雨雪天父親背“我”上學的形象。
(3)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感受這感人的形象。
湊學費
(1)出示第六自然段,讓學生說。(相機抓住“湊”字體會錢的來之不易,板書“傾其所有”)
(2)找一找作者的感受。(心酸,偷偷哭了)
(3)為什么而心酸偷偷哭了?(對父親的心疼,對家境的擔憂,對家庭的愧疚……)這種種感受都是“我”人生道路上品嘗到的新滋味。
(4)指導朗讀:帶著這份感受讀好這段話。(建議先自讀,再指名讀)
4.課文讀完了,我們回過來想一想,寫父親為什么要寫家庭?(襯托父愛的形象,板書“襯托”)要表現(xiàn)父愛為什么要寫父親怎么對待自己?(板書“對比”)
我們就是在一次次的對比襯托中,一幕幕的場景描寫中,感受到了父親深沉的愛、偉大的愛。也正因為父愛的深沉、偉大,“我”才會變得越來越懂事。
(三)感悟“父愛之舟”
1.出示第九自然段齊讀。
2.“父愛之舟”畫出來了嗎?吳冠中不是畫家嗎,怎么就畫不出來呢?
漁船易畫,父愛難畫,這愛太深沉,太濃厚,怎么畫得出來呢?(出示開頭結尾,指屏幕)正如開頭和結尾所說,只能時時出現(xiàn)在夢中,成為作者的夢境罷了。
3.回憶由小船開始,由小船結束,正是父親搖著這只小舟送“我”到達了一個個人生的驛站??墒钱敗拔摇惫Τ擅?,重回故土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出示吳冠中《婚禮和父親》的結尾,自己默讀)
4.父親終究是不能再與“我”相伴了,那個平平凡凡的一直陪著“我”、護著“我”的父親終究是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他留在“我”記憶深處的那只小舟,不僅承載了當年的“我”,更承載著父親對“我”的愛?!拔摇庇肋h感激他,懷念他,深深地愛著他。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課題。
(四)課堂延伸
推薦閱讀朱自清的回憶性散文《背影》,雖然只有1500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樸實清晰,詳略得當
設計上,本次教學塊面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疏通了字詞、讀懂了內容、理清了層次的基礎上,老師直入主題,抓住文章內容中的三個關鍵詞“家庭、父親、我”,讓學生瀏覽全文,談談感受。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抓住“父親”的形象,指導孩子再讀課文,用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感悟出父親對孩子的那份“無微不至、傾其所有”的愛。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根據交流及時提煉總結文章的寫法“場景描寫,對比襯托”。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理解課題“父愛之舟”的含義,再次體會親情的偉大,遷移引導學生珍惜身邊的親情,懂得孝順,并布置相應的課外閱讀。
處理上,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將第二個塊面“父親”的形象作為重點,其中,涉及的七個場景,也同樣做到了詳略得當,比如逛廟會是詳,湊學費是次詳,其他都是略教。教學節(jié)奏輕重適度,緩急合宜。
(二)挖掘真實,感悟真情
本文的父愛是那么細膩,那么深沉,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呢?本次的教學就在看似樸實的過程中處處挖掘真實。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為了激發(fā)學生最真實的情感,老師將最簡單原始的教學方法安排運用得靈活到位,該聽的聽,該說的說,該讀的讀,該想的想,該寫的寫,感悟得深刻,訓練得到位。
此外,適度的補充閱讀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比如讓學生拓展閱讀茅盾描寫?zhàn)B蠶人艱辛的一段話,用最精簡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了理解。
文本語言雖沒有細節(jié)描寫,但老師卻將它讀細讀深,用敏銳的目光捕捉到了簡單的文字背后那豐富的情感。比如熱豆腐腦的“熱”字,湊學費的“湊”字,這些字學生可能不會留意,但老師卻能牢牢抓住,引導學生思維,挖掘出一個字背后蘊含的真實的生活境況和真實的人物情感。正是這樣的真實,才給人巨大的情感沖擊,讓學生對真情的感悟水到渠成。
(三)關注寫法,訓練扎實
本教學設計三維目標的落實明確,到位。由場景入手,場景結束,談內容說感受;說感受的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的信息點,自然引出對比襯托的手法;最后進行寫法的總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學習這兩種寫作手法的好處。整個指導一氣呵成,自然流暢,毫不刻意。
另外,在第二個塊面的教學中,抓住場景描寫中的關鍵詞句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寫作時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
仔細回想,不難發(fā)現(xiàn),設計中每一處教法的變化其實就是訓練點的變化。“住旅店”場景中抓住“心疼”“動心”說說父親的心理活動,這是表達能力的訓練;“背我上學”中聽范讀感悟情感,這是對傾聽能力的訓練;“湊學費”中是對朗讀能力的訓練;“思考并寫下批注”是對思考能力的訓練……總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訓練點都做到了扎實有效,設計令人感覺變化有序、靈動有度。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