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北宋元豐二年(1079),因為“烏臺詩案”,在朝中做官的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沒有實權,被人監(jiān)視不說,一家人的生計也成了問題。
到黃州的第二年,蘇軾生活費吃緊,不得不開源節(jié)流。根據(jù)當?shù)厥忻嫔喜衩撞耸叩膬r格,他規(guī)定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150錢。他想了個法子,每個月初一,他取出4500錢,分成30份,掛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挑下一份來,而后便將叉子藏起來;當日花銷若有結余,則另存在一個大竹筒里,用于買酒菜招待朋友。即便如此,手中積蓄也僅夠支撐全家一年的開支。
家里大米很快吃完了,市面上米價又貴,于是蘇軾每天搗麥做飯。麥飯不如米飯精細,咀嚼起來嘎吱作響,一家人卻從中吃出另一番趣味來。孩子們相互打趣,說嚼麥殼的聲音好似“嚼虱子”,惹得蘇軾哈哈大笑。
后來麥子也不夠吃了,蘇軾又別出心裁,將小豆摻進去煮飯。蘇軾的夫人善解人意,笑稱:“這是新式的二紅飯!”
比蘇軾更幽默的,是他的乳母任采蓮。房梁上掛著蘇軾一家的生活費,飯桌旁掛著一塊用鹽水浸泡過的咸豬肉。每每蘇軾的兒子蘇迨、蘇過想吃肉,任采蓮便讓他們望一會兒肉,扒兩口飯,稱這叫“咸肉止饞法”。蘇過告發(fā)哥哥蘇迨盯著咸豬肉看了好幾眼,任采蓮說:“不管他,咸死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