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少年》法國 愛德華·馬奈 布面油畫 160cm×98cm 1866年作 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愛德華·馬奈(1832—1883),出生于法國巴黎一個富有家庭,是19世紀印象主義流派奠基人之一。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深具革新精神,并深深地影響了莫奈、塞尚、凡·高等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xiàn)代主義道路上。受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影響,馬奈大膽采用鮮明色彩,舍棄傳統(tǒng)繪畫的中間色調(diào),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tǒng)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chuàng)作邁出革命性一步。他善于通過現(xiàn)實主義視角來認識世界,寫生手法具有清新、新穎的風格。描寫衛(wèi)隊士兵的《吹笛少年》就是體現(xiàn)這一風格的典型畫作。
畫中少年神情專注,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著深色緊身短衣,向左自然傾斜,其上用白色布帶束住一根金色樂管;下身著紅色褲子,與白色鞋罩相映襯。他手指按于樂器的洞孔上,謹慎地吹奏著一管木制小笛,悠揚的音符似流瀉而出。整個畫面形色統(tǒng)一,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表現(xiàn)。此圖主要運用三種色調(diào):紅色褲子、黑色上衣及赭色背景。紅色褲子的黑色邊線與黑色上衣連成一片,紅黑兩色的關(guān)系以金黃色衣扣和肩上的白色披帶突顯出來。抽象的赭色背景既無橫面又無豎面,底色以人物為中心,漸次向外加深,使少年處于明亮的空間中。畫家取消對景深的塑造,光線垂直照射在畫面上,眉毛和眼窩通過鼻子兩側(cè)的凹陷來表現(xiàn)。
《吹笛少年》是馬奈對印象主義畫派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推動了美術(shù)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zhuǎn)變,對歐美、日本畫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世界美術(shù)史上亦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