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這種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陂,而像風琴的鍵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
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一法則中。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jīng)歷數(shù)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里有一個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曾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然不覺,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也抱不動這牛跳溝了。造物騙人,使人流連于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于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無常。
“漸”的本質是“時間”。我覺得時間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讓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等。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像現(xiàn)在的人,倘限定他們“搭船”“乘車”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斗,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