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群
21世紀科技高速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們明顯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科學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要從小抓起,那小學科學課應該怎樣上呢?現(xiàn)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理清結構,把握實驗的脈絡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內(nèi)容主要包含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作為一名科學教師,首先應該對不同的知識領域通覽教材,理順科學知識的結構,形成知識地圖,既有助于整體把握課程內(nèi)容,也有助于各知識概念的細節(jié)把握,了解同一知識領域中的實驗脈絡。
二、注重細節(jié),提升探究的執(zhí)行力
(一)活用教材,整合資源
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讓教材為科學探究服務,用教材而又不為教材所束縛,才可以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潛在優(yōu)勢。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最大的優(yōu)勢是按照單元主題—課主題—話題的順序進行編排。以“天氣”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從三個階段進行教學探究:第一階段,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信息描述天氣中的云量、降水量、風和氣溫,并收集與記錄較長時間的天氣信息,制作“天氣日歷”;第二階段,對記錄的四種天氣特征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討論、測量和記錄;第三階段,對觀察與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小組探討、分析與小結,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本地“天氣”有整體性的大概認識。我在實際的教學中,并沒有按課時進行教學,而是進行單元的整體教學,以“天氣日歷”作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本地較長時間里每天的天氣變化,并要求學生像氣象學家那樣去跟蹤觀察、測量和記錄天氣狀況,通過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shù)據(jù)的過程,讓學生對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模擬實驗,精選器材
在模擬實驗中,實驗器材的選擇很關鍵?!暗厍蚺c宇宙”科學領域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卻是陌生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只是結合恰當?shù)哪P瓦M行模擬實驗,將抽象的大框架改為具體、熟悉與可操作性的小概念。
教材中是用乒乓球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但是實際操作中,乒乓球不方便操作,手電筒的光聚光,與太陽的光芒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在實際教學中用小地球儀替換乒乓球,并把“地球”從地球儀的架子上拆了下來,用我們生活中隨后可見的一次性筷子進行固定,地球北極朝上、南極朝下,學生在操作時可以握著筷子控制“地球”運動。與教材中的乒乓球模型相比,“地球”模型更趨向地球原型,更被學生所認同。而在手電筒的處理上,我使用了應急的電子節(jié)能燈,這樣的節(jié)能燈的光是可以向四面八方進行傳播的,更接近太陽原型。
(三)細致安排,關注學生
“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也是“地球運動”的起始課。這一課,筆者先讓學生科學探究,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能做比較合理的解釋,這樣可以為學生后面的地球自轉(zhuǎn)、公轉(zhuǎn)等“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知識的學習打基礎。晝夜交替每天都在發(fā)生,這一自然現(xiàn)象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而且通過觀看電視或閱讀書籍,“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同時地球自轉(zhuǎn)”的觀點早已在部分學生腦中根深蒂固,但是若要學生講出證據(jù),學生什么也說不出。大多數(shù)學生還停留在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地球的運動,他們的認識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錯誤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明白,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現(xiàn)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要想找到正確的科學解釋,就必須尋找更多的信息和證據(jù),這就需要通過模擬實驗。
“晝夜交替現(xiàn)象”一課課前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想要傳達這樣的一個信息:“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惫膭顚W生大膽猜測,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沒有新的證據(jù)之前,這些猜測可能都是成立的”。將太陽和地球比作兩個拳頭是給孩子搭建猜測的梯子,而后面讓學生發(fā)表觀點,提出假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教材中只出示了四種假說,而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想象是不可估的,還有很多其他的想法,我也都是一一予以展示。只有有了猜測,才有了探究的目標,為“模擬實驗,求證假說”確定了探究的方向。學生選擇其中自己認為的假說進行驗證,進行科學的探究。整個實驗過程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猜測—提出假說—模式實驗—實踐驗證,而課程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探究活動結束,而是一個延續(xù),為學習“地球運動”后面的內(nèi)容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王海英.小學科學地球與宇宙領域課型結構的設計思路[J].基礎教育論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