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群
◆摘? 要: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重要組成,其關系到學生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其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內(nèi)心得以升華,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其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成長。然而,當下高中歷史課堂普遍對學生情感教育不足,更加注重課堂知識灌輸,課程“功利化”現(xiàn)象嚴重,亟待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多元化教學路徑、策略,構建出和諧的課堂氛圍,用情景交融和情感教育觸動學生的心弦,助力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教育
新課程標準尤為重視學生具備豐富、崇高、理性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能夠具備豐富的情感去審視世界、審視歷史,促進學生身心的良性發(fā)展。因而,歷史教學要深度探究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意義及內(nèi)涵,結合情境教學、信息手段,強化學生的情感感知,并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效激發(fā)其學習歷史的動機,進而全面提升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指學生在相關領域內(nèi)或相關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感受理解、感染熏陶、感悟體驗等多元化創(chuàng)意的情感發(fā)展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體驗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在新課改改革下,情感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當代學生并非只顧“應試”,而是要兼顧其多重發(fā)展,既具備豐富的歷史才學,同樣具備細膩、理性的人文情感。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工作重心更多在于學生成績的提升,以致于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滲透和情感教育,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可能展現(xiàn)出較高天賦,以致于其思想品德和情感存在較大偏差,情感意識和學習能力相差甚遠,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也無法實現(xiàn)學德智體的綜合成長。而良好的情感教育,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交互,拉近師生關系,讓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膩,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實際需求及其存在的思想適應問題,進而在短時間內(nèi)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實現(xiàn)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此外,傳統(tǒng)教育的情感教育滲透淺嘗輒止,學生無法意識到歷史的導向作用和其蘊含的重大歷史責任感,學習驅動力較弱。因此,學生的情感教育迫在眉睫。為全面解決這些問題,歷史教師在基礎知識注入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手段,為情感教育營造出良好的氛圍,科學合理的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和融合,激發(fā)其學習歷史的動機,實現(xiàn)學生身心的全方位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借助于信息技術,營造情感教學氛圍。當前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過分依賴于課本,以致于教學內(nèi)容存在局限性,學生無法受到廣泛的情感熏陶,眼界、知識面狹隘,嚴重忽略了對教學素材的拓展和延伸,這就導致學生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學生接觸到的歷史知識不夠全面,且缺乏有效的情感導入,學生無法受到感染和熏陶。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歷史、豐富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素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且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利用圖片視頻等材料,帶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官沖擊,為情感教育奠定基礎。因而,為實現(xiàn)高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充分結合信息手段,帶給學生優(yōu)良的課堂體驗,無形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比如在高一歷史必修1“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真實感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景象,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的視頻展示,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感受到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的凄涼景象,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設計一個主題為“甲午戰(zhàn)爭”的情景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刻激發(fā)其愛國情懷,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進而有效進行情感教育。再比如在高一歷史必修1“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對當時的戰(zhàn)爭情況和日本軍隊的殘暴行徑進行展示,讓學生觀察史料圖片,然后就圖像信息進行討論,例如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然后再播放一段《義勇軍進行曲》,其中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學生這時受到視頻和歌曲的雙重熏陶,內(nèi)心受到極大的感染,內(nèi)心升起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這樣一個強烈的氛圍中,真正受到情感教育。
2.開展情景教學活動,加強情感滲透。歷史課堂的教學從來都是具有雙向性的,需要在生生、師生的交互下,才能實現(xiàn)情感的沁潤。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添加一些深刻的情景活動,通過教學和課堂表演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凝重環(huán)境下進行情感滲透。比如在高二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理學和傳統(tǒng)儒學之間的辯論會,在提升課堂內(nèi)涵的前提下突破傳統(tǒng)教學內(nèi)容的束縛,把學生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來,讓學生在辯論中深刻意識到我國主流思想演變的艱難。教師將其組織成為一個歷史情境劇,讓學生分為兩個流派,對儒家學派和新生代理家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展開辯論,讓學生真正帶入情境當中,在辯論中收集資料,并被其中的理念所感染,通過學生和教師相互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理學精神,從內(nèi)心深處燃其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這點而言,無疑為情感教育有著巨大作用。
三、結語
通過有效的情感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還能極大的豐富他們的人文情感和思想認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以及教材的活動因素,讓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新穎的教學方式相互結合,構建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陳文溪.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新課程(下),2018(11):234.
[2]溫海平.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踐探索[J].時代教育,2016(22):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