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杭 劉斯瑀 羅燕
【摘要】補中益氣湯是著名補土派大家李東垣的代表處方之一,由黃芪、白術(shù)、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和柴胡組成,在臨床上有著非常廣泛的應(yīng)用,正確選擇使用方劑的劑量對于臨床療效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文章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分析宋金元時期藥用衡制以此為依據(jù)折算得出補中益氣湯的現(xiàn)代對應(yīng)劑量,并以此為例為古方今用劑量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guān)鍵詞】補中益氣湯;劑量;藥用衡制;折算
【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1)23-0016-03
Discussion on The Modern Dose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Based on Medicinal Measure of Weight
ZHANG Shihang LIU Siyu LUO Yan*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Buzhong Yiqi Decoctio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of Li Dongyuan, a famous person of 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It is composed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ginseng, roasted licorice, Angelica sinensis, tangerine peel, Cimicifuga and Bupleurum. Throughout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Buzhong Yiqi Decoction has a very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the correct choice of the dosage of prescription has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clinical efficac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ancient prescriptions in modern tim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ster the medicinal measure of weight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of medicinal balance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modern corresponding dose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was obtained, and take this as an example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ing Ancient prescriptions for today.
Key words:Buzhong Yiqi Decoction;Dose;Medicinal Measure of Weight;Conversion
補中益氣湯是著名補土派大家李東垣的代表處方之一,由黃芪、白術(shù)、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和柴胡組成??v觀古今,補中益氣湯在臨床上有著非常廣泛的應(yīng)用,正確選擇使用方劑的劑量對于臨床療效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1]。而現(xiàn)代對古代方劑劑量的理解運用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掌握宋金元時期的藥用衡制對提高補中益氣湯療效有重要意義[2]。補中益氣湯來源于《內(nèi)外傷辨惑論》[3],作者為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原方劑量為黃芪(五分)、人參(三分)、白術(shù)(三分)、甘草(五分)、當歸(三分)、陳皮(三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是治療氣虛發(fā)熱和脾虛下陷的經(jīng)典方劑。方中黃芪能夠補中益氣、升舉陽氣,是君藥。人參、炙甘草以及白術(shù)均能夠補氣健脾,是臣藥。長期氣虛,陰虛血虛,所以用當歸養(yǎng)血益氣。陳皮能夠行氣,是佐劑。再用升麻和柴胡兩味藥來協(xié)助黃芪,使下陷的中氣能夠升舉[4]。補中益氣湯從古至今在臨床上的運用十分廣泛,主要可以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復(fù)呼吸道感染、便秘、慢性胃炎、腹瀉、婦科病、慢性腎炎等諸多病證[5]。
方劑的臨床療效取決于方劑的配伍、藥物的劑量以及調(diào)服方法等,其中處方的劑量尤為重要。處方劑量可分為組方劑量和使用劑量,組方劑量是方劑制定者確定的各中藥的劑量和各藥物的比例,使用劑量就是一個方劑進行使用的實際應(yīng)用劑量,方劑的劑量決定了方劑的藥效。在使用補中益氣湯辨證施治時,對于不同的病證,正確選擇使用劑量,對臨床治療療效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研究認為,對于不同病人、不同病證補中益氣湯的使用藥物劑量需以組方劑量為依據(jù),即以古方原劑量為基礎(chǔ)數(shù)據(jù)進行學習加減。因此,將補中益氣湯原劑量換算成現(xiàn)代以克為單位的劑量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方劑學》[6]107提供的數(shù)據(jù),方中各藥物的現(xiàn)代劑量:黃芪9~18 g,白術(shù)6 g,人參6 g,甘草9 g,陳皮6 g,當歸6 g,柴胡6 g,升麻6 g。但是通過文獻回顧和臨床觀察,補中益氣湯的實際劑量大于教科書中所示的劑量。如果將教材進行換算的劑量研究結(jié)果用于臨床,臨床療效可能會大打折扣。雖然《方劑學》教材中提到的各藥物的現(xiàn)代用量是參考用量,這個用量是基于對方劑配伍意義的理解,同時結(jié)合中藥學和近代各家醫(yī)案所用的劑量所擬定的,但筆者認為該劑量可能對中醫(yī)學研究及臨床運用產(chǎn)生一定的誤導(dǎo)。分析問題并思考產(chǎn)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朝代時期的度量衡不同。隨著歷史的變遷,每個朝代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歷代出現(xiàn)過的劑量單位有黍、銖、斤、兩、錢、分等。而由于中國朝代地域等的差異,這些劑量單位的換算值也不同。補中益氣湯誕生于金元時期,對于度量衡,宋金元時期大致相同,研究補中益氣湯古方劑量轉(zhuǎn)換需要研究宋代的藥用衡制和折算方法。
1 《方劑學》教材對宋金元時期藥用衡制的解釋
《方劑學》[6]253-254教材分析認為,宋代法律規(guī)定: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錢,十錢為一兩,以十累計,積十六兩為一斤。該教材引用《藥劑學》(南京藥學院編,1960年版)的歷代衡量表,得出宋代一兩為1.1936市兩。
我國目前的換算方法為1市兩為31.25 g,按此方法進行換算得出宋代一兩為37.3 g,一錢為3.73 g,一分為0.373 g。故得出補中益氣湯的劑量為:黃芪1.865 g,人參1.119 g,白術(shù)1.119 g,甘草1.865 g,當歸1.119 g,陳皮1.119 g,升麻1.119 g,柴胡1.119 g。按此折算方式得出的現(xiàn)代藥物劑量與臨床工作實際用量也大相徑庭。李具雙[7]也提出了對這種折算方法的質(zhì)疑,其分析文獻認為,當歸湯的藥物及劑量分別為:當歸一分、白芍一分、人參一分、甘草半分、桔梗一分、陳皮一分,服用量為半錢。此方一劑藥物總量為五分半,錢乙認為每次需服用半錢,照前文所述的標準,半錢為5分,也就是說一劑藥一次就需要服用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此外,蟬花散中的蟬花為一分,枳殼一分,白僵蠶一分,炙甘草一分,延胡索半分。四五歲的兒童服用量為半錢。此方劑藥物總量才三分半,如何每次服用半錢的量。由此可見,《方劑學》教材對于宋金元時期的藥用衡制度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頗。
2 宋金元時期藥用衡制的考證
要對方劑劑量進行一個正確折算,就必須了解我們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中國歷史悠久,在歷史變遷中,有多種計量體系。雖然在秦朝建立了統(tǒng)一度量衡,但由于后世戰(zhàn)亂、朝代更迭,度量衡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漢代在繼秦朝后又一次統(tǒng)一度量衡,此后各朝代的度量衡大多遵循漢朝制定的度量衡或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改變。到了唐代,對于度量衡就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將度量衡分為大制和小制。大制為法律規(guī)定的制度和市制,小制為在音樂、醫(yī)藥等方面承襲的古代度量衡。也就是說大制一般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國家的一些管理制度,而方劑中的各藥物劑量運用的是小制[8]。宋代度量衡是以隋唐的大制為基礎(chǔ)繼承的,但是由于宋代醫(yī)藥用衡制還是存在大小制并用的問題,如果在方劑中使用的是大制,就會專門注明藥物的劑量為大斤、大兩、大升等,不標明的為小制。這里的小制,也承襲于唐代的小制[9]。在金元時期,度量衡制度大多繼承自宋代,而補中益氣湯并沒有注明使用大制。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補中益氣湯原方采用的是宋代的小制。那么何為宋小制?范吉平[10]研究考證認為后世醫(yī)家對藥物治療用量也繼續(xù)遵循中國漢代的累黍定權(quán)衡法。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考證得出“隋志所謂古制 ,實即新莽之制”[11]。分析此句可知古制是指秦漢制度[12]。而唐朝與隋朝的度量衡基本相同,有大小二制,大制是在南北朝更替隋朝建立后出現(xiàn)的新的度量衡制度。小制就是從漢以來的古代度量衡制度。古之小制即漢代的累黍定權(quán)衡法。因此,唐代的小制是古代的小制度,而宋、金、元時期的度量衡算繼承了唐代,故宋代的小制繼承了古代的小制。古小制規(guī)定“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13],李東垣為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作注時指出“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這表明在宋金元時代時期已用分、錢兩個劑量單位可以取代了銖這個計量單位,也再次證明宋小制承襲于古小制。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分”與大制中的“分”不是一個單位。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官方編撰,因此能夠反映宋代的藥用衡制。據(j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4]記載,“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錢半為一分也。凡言兩者,即四分為一兩也。凡言斤者,即十六兩為一斤也?!笨梢缘贸?,宋代的小制折算規(guī)則為:1斤=16兩,1兩=4分,1分=2.5錢。至于《方劑學》所依據(jù)的宋代度量衡,實為中國宋代的大制。由于大制和小制的混淆,折算劑量明顯較小。
元王好古《湯液本草》引金李東垣用藥學術(shù)心法謂“云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云三兩者,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15]?!贝颂幍摹霸贫伞奔礊樾≈频亩?,“今之六錢半”為大制的六錢半。金元大制的一兩大概為40~41.3 g[16],依據(jù)前文所述大制中一兩為十錢,則一錢(大制)為4~4.13 g,六錢半為26~26.845 g。即小制中二兩為26~26.845 g,根據(jù)小制的度量衡可以得出:1兩=13~13.42 g(保留兩位小數(shù)),1分=3.25~3.36 g(保留兩位小數(shù))。根據(jù)此折算方法得出補中益氣湯各藥的劑量應(yīng)大致為:黃芪16.25~16.8 g,人參9.75~10.08 g,白術(shù)9.75~10.08 g,甘草16.25~16.8 g,當歸9.75~10.08 g,陳皮9.75~10.08 g,升麻9.75~10.08 g,柴胡9.75~10.08 g?!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黃芪的使用劑量為9~30 g,人參的使用劑量為3~9 g,白術(shù)的使用劑量為6~12 g,甘草的使用劑量為2~10 g,當歸的使用劑量為6~12 g,陳皮的使用劑量為3~10 g,升麻的使用劑量為3~10 g,柴胡的使用劑量為3~10 g。折算后的補中益氣湯各藥物的現(xiàn)代劑量也基本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規(guī)定劑量[17]。故以此方法折算出的補中益氣湯劑量可為臨床運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3 小結(jié)
通過分析古今文獻,從折算補中益氣湯原方對應(yīng)的現(xiàn)代劑量的探討中認識到,藥用衡制對于折算古方劑量有重要意義,因此考證古代藥用衡制對于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大有裨益。但由于歷朝歷代的藥用衡制不盡相同,對其研究的不深入致使在折算時出現(xiàn)劑量偏小等問題,例如《方劑學》教材對古方劑量的解釋有失偏頗,便是基于對藥用衡制不清晰的認識所導(dǎo)致[18]。而古方劑量的不正確使用會使其臨床療效大打折扣。因此,解決該問題首先需要認真研讀古今文獻資料,廣泛而深入地研究歷朝歷代的藥用衡制,從而能正確理解古方劑量,并以此為依據(jù)對古方劑量進行折算,得出對應(yīng)較準確的現(xiàn)代劑量。但在臨床上需要靈活運用,不能僅拘泥于書本理論,應(yīng)在運用中結(jié)合臨床以達到繼承和發(fā)揚。具體而言,在臨床使用古方時,應(yīng)當以古方原方劑量為基礎(chǔ),以病人的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分析影響使用劑量的各類因素,結(jié)合現(xiàn)代中醫(yī)研究,在折算的古方劑量上適當進行加減化裁,從而確定出最優(yōu)的使用劑量,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19]。如此,才能正確理解古方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繼承并發(fā)揚經(jīng)典古方,提高古方今用的臨床療效,促進中醫(yī)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席卿孜,王麗,賈慧琳,等.方劑劑型與劑量、配伍、功效及主治的關(guān)系[J].河南中醫(yī),2018,38(9):1435-1438.
[2]沈志秀,溫國志,穆亞妹.宋元時期主要藥用衡制量值考察[J].光明中醫(yī),2013,28(5):1056-1057.
[3]李東垣.內(nèi)外傷辨惑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8:12.
[4]郭小云.補中益氣湯淺談[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5,34(1):67.
[5]李冀,尹柏坤,鄧夏燁,等.補中益氣湯的實驗研究及臨床應(yīng)用進展[J/OL].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14[2021-02-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20201011.1139.008.html.
[6]賈波,王均寧.方劑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18:107,253-254.
[7]李具雙.試論宋金元時期的藥用衡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8,23(6):478-480.
[8]郭晶磊,楊永清.從中國古代大小衡制透視中醫(yī)古方藥物衡值的演變[J].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2019,36(4):88-93.
[9]范吉平,程先寬.經(jīng)方劑量折算研究述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1):7-11.
[10]程先寬,范吉平.古方醫(yī)藥之量變[J].中醫(yī)雜志,2011(5):370-373.
[11]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211.
[12]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87-303.
[13]李具雙.宋金元時期的藥用衡制單位及其換算[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古文研究分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沈陽: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古文研究分會,2013:5.
[14]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09.
[15]王好古.湯液本草[M].北京:中華書局,1991:26.
[16]張志國,楊磊,鄧桂明,等.中醫(yī)藥歷代度量衡的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31(3):499-503.
[1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9,74,87,104,134,191,281,303.
[18]李和偉,王啟帆,付宇,等.關(guān)于古今中藥藥物劑量折算的相關(guān)思考[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7,31(4):84-86.
[19]古求知,柳長華.古方今用劑量問題探索[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9):111-112.
(收稿日期:2021-04-12 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