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
摘要:目的:分析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效果。方法:將2020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64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接受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獨活寄生湯;針灸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中老年人是高發(fā)群體,臨床表現為關節(jié)及周圍肌肉出現酸痛、紅腫等,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臨床普遍選擇非甾體抗炎類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但單一用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中醫(yī)學認為,風寒、經絡堵塞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鍵性影響因素,治宜調理氣血、止痛[1]。本研究旨在分析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64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31~74歲,平均(47.32±3.15)歲。觀察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31~74歲,平均(47.36±3.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美洛昔康片15 mg/次,早晚溫水服用;晚上服用甲氨蝶呤片,10 mg/次。連續(xù)治療4周。觀察組采取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聯合治療。獨活寄生湯加減組方:桑寄生20 g,杜仲、熟地黃各15 g,獨活、川牛膝、川芎、白芍、茯苓、防風、秦艽、肉桂、當歸、黨參各10 g,細辛、甘草各6 g;疼痛難忍者加川烏8 g,乳香、白花蛇舌草各10 g;濕邪偏盛者將熟地黃去除,加蒼術、薏苡仁、防己各10 g;脾胃較弱者加砂仁、白術各10 g。1劑/d,清水煎熬,取300 ml藥汁,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xù)服用4周。針灸:取肝俞、腎俞、脾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對毫針以及針刺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實施提插捻轉與補虛瀉實手法,留針30 min,1次/d,5次/周,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進行量化,按無、輕、中、重分4個等級記分,無記0分,輕記1分,中記2分,重記3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借助SPSS20.0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中醫(yī)學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歸屬于“痹癥”范疇,因風寒濕邪侵入人體,導致關節(jié)出現麻木、疼痛、僵硬等癥狀,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是治療關鍵。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疼痛、活動受限、局部僵硬以及麻木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這證實了獨活寄湯加味+針灸聯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性,可加快關節(jié)活動盡早恢復。獨活寄生湯由獨活、甘草、肉桂、秦艽、人參、川牛膝、桑寄生等藥物構成,共同發(fā)揮著止痛、通絡、活血、祛風濕等功效。同時,針灸操作較為簡單,且治療費用不高,針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實施針灸,可達到疏通氣血、舒筋活絡、醒脾開竅、滋肝補腎等作用,增強再生神經的協調性。在獨活寄湯加味的基礎上配合針灸,兩種治療方法相互補充,可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促使關節(jié)功能盡早恢復。
參考文獻
[1]馬向東,劉帥.獨活寄生湯加味配合針灸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及疼痛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8):119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