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犀
我們最近學(xué)習(xí)了《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里面的女性形象讓人記憶深刻。魯迅先生的筆下描繪了許多的女性形象。被殘酷的時代炮烙后的她們毅然決然地將鮮血淋漓的傷口暴露在陽光下,只為宣告那個時代人們的“苦難”與“新生”。
譬如祥林嫂,“苦難”在她的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她是舊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典型。一個勤勞、善良、質(zhì)樸的人,卻不能擁有也不能掙得一個做人最起碼權(quán)力,反而被踐踏、被鄙視乃至最終被苦難奪去了生命?!案F”,是蔓延在那時中國的普通勞苦大眾身上最大的苦難之一。沒有錢,就沒法得到好的醫(yī)療;沒有錢,就無法受到好的教育。而這恰恰成為了第二種更大的“苦難”的罪魁禍?zhǔn)?,那是思想教育上的苦難。她們或許意識到了自己是苦的,卻錮于文化知識思想的限制、封建禮教道義的束縛,而無法發(fā)覺自己的根本原因。祥林嫂和其他的封建迷信思想,把這一切悲劇歸結(jié)于她的“克夫”,把這一切罪責(zé)加渚到她的身上。何其可悲可嘆!
然而祥林嫂的身上并非看不到“新生”,她當(dāng)然反抗了,她用撞桌角來保護“貞潔”,試圖用“捐門檻”洗凈并不存在的罪孽。然而這種反抗是建立在封建和迷信的基礎(chǔ)之上,因此注定是悲哀的結(jié)局。倘若把廣袤的籠罩著黑暗的中國大陸比作一片荒土,那知識無異于進步的方向,為新生帶來了基礎(chǔ)。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劉和珍,一位和藹微笑的學(xué)生會長,一位赤手空拳的請愿民眾,一位沉勇友愛的中國女性,一位毅然決然的真正猛士。她的犧牲亦是一種“苦難”,全中國的苦難,好似荒原上的新芽被無情地扼殺而不待也不能待其長成春天,甚至無論是有惡意的閑人還是無惡意的閑人都對此事冷漠或者歪曲。但她身上所體現(xiàn)的“新生”是遠大于苦難的。一個劉和珍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劉和珍君”卻在蘇醒,她們抬起頭來,痛心疾首怒目而視這大地上的苦難,她的鮮血和她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荒土,她的犧牲是警鐘也是號角,是荒原上春天的引子。
苦難,不會從這片大地上消失。自人類存在起,它就在這里;但新生,亦如是。永遠不屈服的、永遠清醒著的、永遠負(fù)隅抗?fàn)幹闹袊?,如同種子一般破土而出,為這片大地注入新生與活力??嚯y與新生不論過去、現(xiàn)在抑或?qū)矶紩幎凡恍?,但更多的種子會生出新芽,盡全力去摧殘腐朽的苦難荒土,去建造新生的世界。
唯愿春來,唯愿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