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跨文化傳播:現狀及前景

      2021-10-17 07:01陳艷艷劉廣宇
      民族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回家

      陳艷艷 劉廣宇

      [摘要]以影像方式記錄與傳播節(jié)日文化日益受到國際、國內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同,并產生了強大的傳播效力,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就是這一宏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在每一個節(jié)日影像志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田野的跨文化實踐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實踐中一方面要關注“主位/客位”的轉化問題;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在互動交流中書寫出一種既充分尊重對方,又保持自己理解的一種新的民族志文本。這種新興的民族志書寫方式是“寫文化”書寫者們所極力倡導的。結項評審會和開題培訓會、影展與講座中的分享與傳遞、帶節(jié)日“回家”等是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重要的跨文化傳播方式,而互動式數據庫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則是其跨文化傳播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跨文化傳播;人類學紀錄片;節(jié)日田野;節(jié)日作品“回家”

      中圖分類號:J0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1)06-0061-07

      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課題“節(jié)日影像志——人類學紀錄片新形態(tài)研究”(15EC17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艷艷(1981-),江蘇東臺人,西南交通大學高等教育學院講師、《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與傳播研究、教育傳播研究。四川成都 610031劉廣宇(1964-),男,四川三臺人,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與傳播研究、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和鄉(xiāng)村文化與傳播研究。四川成都 610068節(jié)日傳播是節(jié)日研究中的一個新話題。隨著我國文化復興大潮的涌動,“傳統節(jié)日”已成為一個既承載著諸多物質與精神文化遺產、又負荷著當下國家、民族和地方社會各種振興計劃的重要文化事項,不斷為人們所重視并加以專門的研究。但客觀地說,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節(jié)日傳播很少,甚至可以說還沒有一批真正有深度和廣度的節(jié)日題材在大眾媒體上進行過展示。就影像傳播而言,“春晚”是最大且最具時間長度和廣泛影響力的節(jié)日傳播,但它是春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春節(jié)本身;其余的節(jié)日影像傳播一般以晚會或現場直播的方式在央媒和各地媒介上進行,比如中秋晚會等,當然,這里我們沒把那些以短視頻快閃方式進行的碎片化節(jié)日傳播考慮在內。2012年央視完成了一個電視片《我們的節(jié)日》,這算是國內第一次對我國幾個重要節(jié)日所作的系統而全面的形象傳播。其傳播目的是傳播節(jié)日文化的基本常識而非讓我們完全沉浸于節(jié)日中去感受、體驗和發(fā)現節(jié)日新知。所以,它的節(jié)目形態(tài)就是標準的“主持人+學者+外景插畫”,也就是說,具體的節(jié)日被零碎地分割在不同的知識點上來展開。當然,這里的主要問題還不在于傳播,而在于節(jié)日影像產品的生產方式還從來沒有被深刻地反思過,而且在新媒體時代影像“制傳”方式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形下,傳統節(jié)日影像的“制傳”模式就必須得到有力的糾正和改變。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正是一次與此前生產方式截然不同的節(jié)日影像生產方式,盡管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播,但自產生伊始,其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就已經開始。

      一、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的基本屬性

      《中國節(jié)日志》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批準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規(guī)劃實施,項目內容與成果形式分為三部分,分別為《中國節(jié)日志》(文本)項目、“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項目、“中國節(jié)日文化數據庫”項目。

      “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旨在通過影視技術手段記錄中國各民族、各地區(qū)的傳統節(jié)日,以客觀反映節(jié)日現狀為特征,是中國國內第一次系統進行傳統節(jié)日拍攝記錄的重要研究工作。按照紀錄片的要求拍攝節(jié)日影像志,一方面供傳播中國節(jié)日文化之用,另一方面供學術研究之用。

      朱靖江在《新世紀影像志十大代表項目》中曾對節(jié)日影像志有這樣的評述:“‘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項目是我國首次系統地對傳統節(jié)日拍攝記錄的重大研究項目,也是我國繼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影片影像實踐后,再次由國家發(fā)起的影像文獻拍攝行動,是迄今為止國內規(guī)模最大、建制最完備、參與者最多的大型影像志工程,產生了百余部紀錄片及其海量影像素材,是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國家級影像文獻工程之一,具有顯著的開創(chuàng)新與示范性,以一種既有學術規(guī)范性,又適當彰顯創(chuàng)作個性的方式,試圖為時代留存中國傳統節(jié)日影像化歷史典籍?!盵1]

      一個國家能對自己的節(jié)日進行摸家底式的發(fā)掘和學術整理,其蘊含的文化邏輯和文化價值——儲存文化擬子,加固文化記憶,傳遞文化薪火,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輸出文化軟實力等,對于一個正在走向全面復興的偉大國家來說,都是極其重要和重大的。以影像方式記錄與傳播節(jié)日文化也日益受到國際、國內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同,并產生了強大的傳播效力?!爸袊?jié)日影像志”就是這一宏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二、節(jié)日田野的跨文化傳播

      在對“跨文化傳播”學術軌跡的梳理中,我們發(fā)現這實在是一個十分吊詭的學術話題。它源于個別人類學家的執(zhí)著堅持和一批人類學家的共同努力,但最后卻在傳播學那里找到了歸宿并迅速成為傳播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而得以發(fā)展和壯大:“對跨文化交流,從上一世紀以來已有許多文化人類學家進行過論述,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跨文化交流學卻是在70年代末形成的,美國文化學者在這一學科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70年代,跨文化交流學逐漸形成為傳播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盵2]當然,如果我們來看看跨文化傳播的主要議題,也許就更能在較深層次上明白這樣一種結局所富含的內在邏輯。姜飛在《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形成發(fā)展的理論脈絡》一文中羅列了跨文化傳播的幾個基本議題:“(1)主要從人際傳播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相遇時的相互作用,所謂人際跨文化傳播;(2)主要從文化規(guī)范的角度進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較,所謂跨組織文化傳播;(3)主要從國家官方層面的文化接觸,也有稱為國際關系的,所謂國際傳播;(4)主要從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大眾傳播媒體的使用進行的比較,所謂比較大眾傳播學。它們都共同置于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大的范疇之下,但又因為各自的側重點差異而各自發(fā)展。這樣的分野一直延續(xù)到當下,直到2008年?!盵3]其實,從上面的引文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跨文化交流或者傳播一直在人類學里以人際傳播的方式默默地進行著。非但如此,正是因這種在不同文化間的人際交流或傳播方式的不斷生成,它對民族志寫作的范式轉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人類學的本質目的和目標就在于通過對他者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而達成對自己文化有深刻的反省和辨識。這也是跨文化傳播最核心的議題:“對文化差異的辨識和確認為人們協調和管理雙方互動提供了坐標系……(因為)文化差異是影響雙方互動的障礙,了解兩種文化在價值和行為上的差異有助減少傳播過程中的障礙和不確定性?!盵4]這些觀點都直接切中了人類學民族志寫作中“主位/客位”的轉化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在互動交流中書寫出一種既充分尊重對方,又保持自己理解的一種新的民族志文本。這種新興的民族志書寫方式,就是“寫文化”書寫者們所極力倡導的。因此,跨文化傳播和交流就一直沒離開過人類學的正道,而恰恰與人類學“眼睛向下的世界觀”保持著一致的步調。

      節(jié)日影像志的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這里,我們以陳學禮一個與節(jié)日有關的拍攝案例來充分說明之。

      “進入村寨第二天,我拍攝村民殺牛分肉時,村民用‘你是做什么來的質問我,我以‘我是云南大學的,專門來拍攝這個村子的給出回應,并獲得了‘那就多拍幾張嘛的許可,以及‘等過兩天跳舞的時候再照啊的邀請……”[5]

      “當天下午,緬寺的小和尚要求我和一個布朗族小伙子扳手腕,我沒有拒絕,小男孩巖勐布接過我的攝像機,拍下了扳手腕的過程……在接下來的拍攝過程中,攝像機前的村民出現了種種不同的表現:或者與我直接交流,或者為了我的拍攝而‘專注地做事情,或者在攝像機跟前展現他們自認為最理想的狀態(tài),或者提出讓我參與到布朗族新年活動中并接過攝像機拍攝我和村民在一起的場景?!盵5]

      “我和村民之間的關系演進,攝像機刺激村民做出反應的過程和場景,尤其是攝像機在我的手上和在村民的手上刺激村民做出的不同反應,有助于觀眾理解為什么村民的生活在影片中會呈現為此等樣貌。這樣的做法能夠促使觀眾思考:如果我和攝像機沒有出現在這個村子,村寨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村民的歡度布朗族新年時會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我主張民族志電影的制作者應該進入自己的影片。”[5]

      除了在拍攝過程中的關系演進之外,陳學禮還為我們指出了“應該在展現制作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的對話方面做出努力?!北M管,陳學禮一再強調要在影片中展示這種關系,但筆者認為這種展示可以根據情況而定,也即并非所有的民族志電影為了證明自己所獲得的影像是建立在互動基礎之上而必須告知公眾以得到他們對“真實的豁免權”。因為,一切紀錄影像的真實性問題都與人的“良心”有關,而非技術與技巧所能主宰的,盡管技術與技巧會帶來更多對于“真實性”問題的復雜性和變化性的考量。但跨文化實踐卻是我們進入田野所必須積極面對和謹慎對待的,因為“了解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認真對待他人的文化。這會使你去注意一些細節(jié),正是這些細節(jié)顯示了他人與你的差異?!盵6]

      三、多種方式的跨文化傳播

      我們相信,在每一個節(jié)日影像志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田野的跨文化實踐都是其繞不開的話題,這尤其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節(jié)日的反映和詮釋上。民族志的方法論與影像民族志的方法論都是我們應用的工具箱。在節(jié)日影像志生產過程中,除了基于創(chuàng)作實踐的田野跨文化實踐外,還有更多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渠道。下面我們就來一一梳理之。

      (一)結項評審會和開題培訓會

      到目前為止,已有70余部節(jié)日影像志人類學紀錄片成果產出。在對這些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進行驗收時,“中心”會組織專門的評審會。當然如果從一般項目的結項來說,開評審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編審委員會由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藝術學、影視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專家成員里必須有一位是節(jié)日發(fā)生地的民俗文化專家,甚至是來自節(jié)日發(fā)生地的村民,或者是節(jié)日影像志中的被拍攝對象,而且往往最后的統稿還由這些當地人來執(zhí)行。這樣一種從終審現場都要保持對節(jié)日文化持有者尊重的態(tài)度是國內其他學術項目結題時少有的現象。那么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70余部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結項的過程,也是一次節(jié)日發(fā)生地代表與其他文化持有者的一種對話和交流,它有利于作品在最后完成階段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真實地還原節(jié)日本身的文化事項而不至于出現對節(jié)日的些許誤讀。除項目評審外,“中心”還對每一年中標的項目團隊進行集中培訓。在培訓會上,展示和研討作品本身又成為一次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機會。筆者曾于2013年7月參加過一次培訓會,當時放映的是劉湘晨的《獻牲》(柯爾克孜族“古爾邦節(jié)”子課題)。這是筆者第一次看到關于新疆節(jié)日題材的節(jié)日影像志,同時,筆者認為,這也是一部關于變遷中的柯爾克孜族較為深刻的紀錄片。正如劉湘晨所說,他不僅僅想展示節(jié)日,更希望通過節(jié)日的這個節(jié)點帶出現代化進程中的柯爾克孜族對變遷的感受和體悟,從而增進外界對這個民族現在所處狀態(tài)的認識和了解。

      (二)影展與講座中的分享與傳遞

      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如麥克·費瑟斯通所說的那樣,影像交換的各種跨文化媒介與貨幣、商品、人員一起促成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與接近[7]。十年來,節(jié)日影像志產生過一批較為優(yōu)秀的人類學紀錄片。它們或通過國內外各種(人類學、民族志、紀錄片)影像大賽,或通過非遺影像巡展等方式,進行了多方面的跨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

      第一,影像的國際交流展現了我國影視人類學的階段性成績,傳播了“中國聲音”。劉湘晨的《獻牲》獲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七屆大會代表中國主題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十四屆年會特邀展映,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第十四屆民族志電影特邀展映;劉湘晨的《祖魯》和劉磊的《家節(jié)》分別入圍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同時,劉湘晨的《祖魯》被美國南加州大學RAI人類學第十五屆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特邀展映;除此之外,劉湘晨和王寧彤還應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邀請前往展映和交流等。這些國際的展映與交流均代表了這一時期我國影視人類學創(chuàng)作實踐所取得的階段性成績,體現了以節(jié)日影像志為代表的我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對外交流和傳播“中國聲音”的積極作為,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渠道,提升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影響力,完善了國家的表達方式,促成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第二,國內傳播方面,節(jié)日影像志先后在國內參加了由中國影視人類學專業(yè)委員會的三次評獎活動,每次學術影展均有許多作品入圍并獲得了學會大獎。吳效群的《罵社火》曾獲得二等獎,朱靖江、甯元乖的《七圣廟》、王寧彤的《魂歸故里》、劉湘晨的《祖魯》、張小軍的《卯節(jié)》、王海飛的《北灣祭事》等均斬獲過年度影視人類學作品前十名的榮譽;節(jié)日影像志也先后參與過兩次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影像展映和收藏活動,也有像《咱當苗年》《覺頌》《成都春節(jié)》等影片得到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的證書和通知書;節(jié)日影像志還參與過兩次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的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及評獎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也有大批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先后獲得各個層級的獎勵等。除了參與這些帶有評獎性質的活動外,節(jié)日影像志多部作品于2018年還入圍進入中國非遺影像展國內高校的聯展。這一活動是非遺進校園富有特色的學術舉動。是年,《薩朗頌》《祖魯》《七圣廟》《泐烘??怠贰侗睘臣朗隆贰都夜?jié)》《成都春節(jié)》《藏歷新年》等十幾部優(yōu)秀作品參與了高校巡展活動,該活動最大的特點是項目負責人帶著影片到不同的高校進行放映和展開學術對話。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8],而節(jié)日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根和魂的一部分。上述這些公共性的學術影展和評獎活動,記錄和傳播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力擴展了節(jié)日影像志在國內影視人類學界的聲譽和地位,切實加大了以節(jié)日影像志為代表的影視人類學實踐成果在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乃至紀錄片界的影響力,通過這些傳播與交流,也讓更多的學生和其他有志于人類學紀錄片拍攝工作的年輕人加深了對影視人類學的認識和理解,讓更廣泛的人群通過了解中國傳統節(jié)日而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和體認,并由此催生出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在節(jié)日影像志的傳播與交流方面,還有兩個事件需要提及,這就是以劉湘晨和陳堅為代表的兩代學人和導演人對自己所拍的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展開的個人學術放映和學術講座行為。到目前為止,劉湘晨已在北京、上海、成都、蘭州等地的多所著名高校和院所就其前期所拍攝的《獻牲》《開齋節(jié)》和《祖魯》等影片進行了多場學術放映和學術講座活動,起到了極好的傳播效果。筆者就曾參與過幾次在成都的活動。在活動中,湘晨以他特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新疆民族文化特有的熱愛和敬意所傳達出的文化體驗和文化使命意識令新疆之外的學子們深受感染和激勵。而陳堅一位長期扎根在藏區(qū)的青年導演則為我們呈現了西藏節(jié)日文化基于深厚信仰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他以《田野至上》為題的學術影展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個節(jié)日影像志傳播與交流的窗口。目前,陳堅已經在成都、貴陽、上海、新疆、內蒙等地進行了多場學術放映。他給筆者的信函表示:“經過一年的思考準備,決定每次從青藏高原田野出來,選擇一兩個鄰近省份中轉,在當地高校做密集講座,準備用5年的時間完成100所高校的巡講,通過高校巡講的方式,讓更多的在校學生了解紀錄片的意義和制作方法,同時和這些地區(qū)的影視人類學學者做更為廣泛的學術交流,進一步提升自己。”①不僅如此,在信函的最后,陳堅還說道:“我的田野在整個青藏高原,我熱愛這片天地間渾然的景色,我熱愛這片大地,我熱愛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我在田野之上,才方知田野至上?!雹?/p>

      (三)帶作品“回家”

      把帶著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參與各種展映和學術交流的活動稱為節(jié)日影像志跨文化傳播實踐的“走出去”行動,但與這種“走出去”相比,我們更愿意這些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回家鄉(xiāng)”,即當地節(jié)日文化持有者觀看、解讀并持有這些影像資料。這也是人類學所極力倡導的,讓人類學作品更多地與當地人分享,這一方面可以使節(jié)日影像志作者在分享過程中不斷地檢視和完善對地方性知識的表述,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文化傳播不以項目結項或者節(jié)日影像志作者的創(chuàng)作、傳播活動終止為終點,當地人可以不斷地與他人分享這些影像作品。當地人每一次的分享就是一次文化傳播,從而破除了單向的文化傳播方式。應該說,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回家鄉(xiāng)”工作目前還做得遠遠不夠。就我們所搜集到的材料來看,有這樣幾個案例是可以與大家共享的。

      巴勝超在景頗族“目瑙縱歌”子課題結項后就做了這樣兩個工作:一是把作品拿給所拍攝的村寨的寨民看,特別是給寨子中的年輕人看。給寨民看的目的是“讓被拍攝者在觀看影片時,對其中的節(jié)日信息進行檢查與確認,也正好與節(jié)日影像志強調影像文獻資料的準確性相一致”②,在此特別強調要村寨中的年輕人看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影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傳播”②;二是讓作品面對廣大的非景頗族群體。其目的“是考慮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全球化的當下語境中,促進多種類、多形式的跨文化溝通是打破文化壁壘、消除民族中心主義偏見的重要方式。”②巴勝超還把這種傳播交流方式稱為“影像圈”。

      蔡富蓮在彝族“剪羊毛節(jié)”子課題結項后,就把作品拿回田野點放映。在給筆者的微信中她寫道:“村民們第一次從電視機里看到自己的形象,激動萬分,但是當看完片子后都十分惆悵和疑惑,大家都認為剪掉的內容太多了,在村子里拍攝了5天,怎么才搞了這么點內容的片子?。亢枚噻R頭怎么都沒有了,自己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也只是很快地一閃而過,很不過癮,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看看就沒有了,很是遺憾?!倍鼮檎滟F的是,在作品回放時,村民們對影片中的唱情歌感到很害羞,“因為在家里放片子的時候,兄弟姐妹們一起看片子,看到唱情歌,這使大家都感到害羞,很不好意思,不自在。(按照涼山彝族民間風俗,情歌只能在野外唱,特別忌諱在家里和在有兄弟姐妹的場合唱情歌)”。而這些民俗禁忌也只有在作品回放時才能發(fā)現并真切地感受到。這涉及對作品表現空間與作品放映空間這些更加細微的因素的考究。

      武小林在彝族“彝年”子課題結項后,也將作品帶回涼山彝族村寨請被拍攝對象阿牛史日一家人觀看。這里筆者摘錄一段被拍攝對象阿牛史日的微信留言:

      “《彝年——苦思》比較真實、完整地記錄和反映了美姑縣彝族農村九口鄉(xiāng)瓦烏村以阿牛家為主體的幾戶彝族群眾過年的各種情景。感覺不論環(huán)境、過程、民俗、人物活動都非常清楚,是一部真實、難得的紀錄片。作為祭祀兼娛樂性的節(jié)日,彝歷年間的各種民俗事象豐富多彩,記錄較為精細。不論是年前準備、年間殺豬、串門喝酒、祭祀樹神、唱年歌、背肉拜年,場景樸實、真實,是我們彝族的特有文化,尤其畢摩曲比古日給年豬祛穢,充分體現了彝族對年豬的重視和對祖先的敬畏心情,是難得一見的民俗文化。從畢摩的誦經聲中仿佛讓人感受著一份虔誠、一份執(zhí)著?!?/p>

      通過微信,阿牛史日還把其他人的觀影感受也一并給筆者發(fā)送了過來:

      “彝諺道‘過年三天沒吃錯的,結婚三天沒玩錯的,祭祖三天沒說錯的。片子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我們農村的彝年情景,砍年柴、磨制豆腐、殺年豬、占卜、唱年歌、喝串門酒、熏制臘肉、灌香腸等民俗是我們的年節(jié)傳統,真實而不夸張,數百年來農村都這樣過。村里的小伙子三五成群依長老有序的習慣幫忙殺年豬、喝串門酒、嘗百家肉等場景十分生動,歷歷在目。”(阿牛馬火語)

      “片子很真實,都是來自彝族農村的鏡頭,記錄也比較全面,尤其是圍繞彝年的先后順序和我奶奶這個核心來組織畫面,各種情景、文化交代也很明了?!保ò⑴@鹫Z)

      人類學以及影視人類學民族志作品在用于學術研究和廣泛傳播前得到當地人或者被(描述)拍攝對象對其表述的高度認同(即族群認同)應該是學科最基本的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倫理。節(jié)日影像志在最終結項時請當地文化持有者一同參與審片,這也可算是一種避免對地方知識誤讀的有效辦法,但僅此仍是不夠的。我們希望,每一部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在“走出去”之前都先“回家鄉(xiāng)”,回到節(jié)日原發(fā)地,請節(jié)日中的人們來做第一批觀眾,這不僅保證了學術品質,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人類學和影視人類學的終極使命——在文化互動中達至人類的“美美與共”。

      四、互動式數據庫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

      參考“中心”對節(jié)日影像志成果的界定來看,影片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其重要性在于通過創(chuàng)作以完成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綜合成果的最后聚集與公共文化服務。因為,圍繞節(jié)日影像志作品成果的“內容要素、形式要素、意義要素乃至模式探索”等的研究僅代表了各子課題組在當下對某一個節(jié)日的理解和結構,它是一種作品化導向的成果,它必然會因影片視角、結構、敘事等因素造成對節(jié)日的呈現只能是一個側面的反映。從內容要素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展現都存在一定“缺失”,而這些“缺失”有很多又存在于作品剪輯時未被使用的素材中,或未被完全使用的某段素材中。從項目最終成果的組成來看,子課題的所有素材和場記單與作品同樣重要,那些因各種原因沒有被結構進作品的大量素材,并不能說它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盵9]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將其永久的保留下來,因此,針對節(jié)日影像志項目海量的素材和場記單,我們認為需要通過數據整備的方式,在確定的元數據標準框架下,將素材整理成一條條有效數據,再置入數據庫中。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如何來確定節(jié)日影像志的元數據標準。國際上較為通用的網絡資源元數據標準是都柏林元數據標準,以都柏林元數據標準為藍本,結合各自數據的特點進行相應元數據字段的改造和修改,通過工作人員依據元數據標準對每一條或每一組素材的標引,將其賦予相關的定義和描述。這樣每一條節(jié)日視頻素材,就像沙漠中一粒一粒的沙子被標記了符號,通過相關搜索條件檢索,就能獲得所需要的那粒沙子。比如我們想檢索節(jié)日中的戲曲,通過戲曲關鍵詞搜索,就能檢索到所有收入數據庫里的在節(jié)日中與戲曲有關的素材。這樣的數據庫對于公眾開放使用,能夠讓公眾通過它,了解到中國傳統節(jié)日中的各類信息,包括可視的影像資源,它們組成了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大數據。同時,我們認為在當今這個數據時代,這樣的數據庫節(jié)日影像志的資源只是一個開始,面對大數據技術、下一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出現,節(jié)日影像志數據庫應當成為一個可以不斷成長的數據庫。用戶使用它不是單純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與數據庫形成互動關系,既可以從這里獲取,也可以依據數據庫的標準,向數據庫平臺上傳所記錄的節(jié)日影像資源,經過一定程序審核通過后成為一條有效數據,這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節(jié)日影像志的作者,真正印證那句古話——眾人拾柴火焰高,讓節(jié)日這把火越燒越旺。

      而就節(jié)日影像志的傳播來看,節(jié)日影像志成果與節(jié)日一樣,擁有公共性的特點,它們來自大眾生活,最終也應回歸到大眾當中去,讓大眾能夠看到這批以節(jié)日為主題的系列影像成果,但并不一定是單純的使用以學術研究目的剪輯而成的作品。在面向大眾傳播時,我們認為要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fā),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不同的作品版本和形式,采取精準投送的方式,利用好節(jié)日影像志每個子課題不低于20小時的素材內容,通過長片、短片、微視頻等多種形式,甚至還可以將這些影像素材作為基礎,進行動漫作品、衍生產品的再創(chuàng)作等。而在傳播終端上,當下移動端的小屏幕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屏+小屏”的傳播方式已成為必然選擇。通過多樣態(tài)作品形式、多樣化終端選擇,將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傳播給大眾。因為,從近幾年紀錄片的市場來看,觀眾并非不喜歡這類承載著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題材資源,而是大眾能看到的優(yōu)質資源太少。因此,作為節(jié)日影像志綜合成果的聚集和展示,我們就必須利用好這批資源,讓以節(jié)日為表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網紅”,用實際行動踐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理念,通過對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新世界和新輝煌。

      注釋:

      ①該信函的內容選自于陳堅的未刊稿《田野之上》。

      ②引用自巴勝超等的未刊稿《影像圈:節(jié)日影像志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另一種可能》。

      參考文獻:

      [1]朱靖江.新世紀影像志十大代表項目[J].中國民族,2016,(7):42-43.

      [2]關世杰.談傳播學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學[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1):64-69.

      [3]姜飛.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形成發(fā)展的理論脈絡[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3):17-27.

      [4]陳輝,陳力丹.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知識結構與前沿熱點:基于Cite Space的可視化圖譜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7,(7):58-89.

      [5]陳學禮.論民族志電影制作者進入影片的必要性[J].江漢學術,2019,38(05):35-43.

      [6][美]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8.

      [7][美]麥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00.

      [8]習近平談中華民族的根和魂[EB/OL].(2018-10-06)[2019-09-1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0-06/8643398.shtml.

      [9]薛慶超.習近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EB/OL].(2017-12-21)[2019-09-1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1/c40531-29721761.html.

      收稿日期:2021-03-02責任編輯:許瑤麗

      猜你喜歡
      跨文化傳播回家
      回家的路(外一則)
      《功夫熊貓》三部曲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商標品牌命名及其譯詞研究
      澳門:古代與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
      1670天后,回家
      回家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狀與對策
      都市電影中正面形象所帶來的跨文化傳播
      過年回家,他們在路上
      沒命回家等
      化州市| 南投市| 云浮市| 佛冈县| 深州市| 清丰县| 庄浪县| 通海县| 遂昌县| 延川县| 汉源县| 拉孜县| 永宁县| 镇安县| 甘洛县| 社会| 明溪县| 绥化市| 纳雍县| 土默特右旗| 利川市| 苏尼特左旗| 浪卡子县| 营山县| 无棣县| 阳江市| 广宁县| 松原市| 海阳市| 宝兴县| 呼玛县| 永兴县| 岑溪市| 邹平县| 内丘县| 缙云县| 福安市| 右玉县| 阳高县| 建宁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