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編者按
北京市大峪中學是有著紅色基因的學校。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幼子李欣華曾是這所學校的書記和校長。他帶領全校師生,克服了解放初期校舍陳舊、設備簡陋等困難,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繼承紅色基因,獻身山區(qū)教育。
一部《覺醒年代》讓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黨的早期領導人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個觀眾的心里??粗队X醒年代》,一個生動的形象躍入腦海,他就是我們峪中人永遠的驕傲,我們曾經的書記、校長——李欣華。
李欣華是李大釗的幼子。李大釗犧牲時,他尚在襁褓中,7歲時,母親也病逝了。在大姐李星華和親友的照料下,他輾轉延安、北平等多地。1946年,20歲的李欣華回到河北樂亭老家教書,開啟了教育生涯。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已經是中共黨員的他被調入北平市軍管會,參加對國民黨政府舉辦學校的接管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他毅然放棄了在市政府機關和北京城區(qū)名校的工作,主動要求到京西門頭溝礦區(qū)任教。
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市大峪中學成為黨領導下的紅色公立學校。雖然校名也曾歷經北京市第五十二中學、大峪一中等多次變化,學校還多次遷址,但李欣華校長始終留在京西礦區(qū)中學任教。在大峪中學擔任教師、副教導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和黨支部書記、校長期間,他帶領全校師生,克服了解放初期校舍陳舊、設備簡陋等困難,廣招賢才、彌補師資,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是新中國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教育事業(yè)當之無愧的開創(chuàng)者。
李欣華尊重教師、尊重創(chuàng)造,支持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據(jù)李欣華的同事、大峪中學退休物理特級教師張兆生回憶:“我從北師大物理系畢業(yè)之后,來到五十二中,給學生講課,搞一些課外活動,他就很欣賞;他熱愛業(yè)務,政治思想工作也不生硬,平易近人,生活樸素?!蔽迨甏?,在李欣華等校領導的倡導下,大峪中學模仿蘇聯(lián)的教學方法,推行“紅領巾教學法”“一條龍教學法”,吳震屏老師提出的“早、熟、透”的備課經驗,也在全校教師中廣泛實踐。大峪中學的課堂生動活潑,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小組培養(yǎng)了學生興趣,發(fā)展了學生個性。學生馬京生反映新中國農村繁榮景象的作品在印度舉行的“兒童和平畫展”中獲獎;1957年畢業(yè)的楊延文同學在老師的輔導下,對美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畫家。教師授課注重“少而精”與“精講多練”,學??偨Y經驗,對學習提出了“靜、專、鉆”的要求,鼓勵學生做知識的主人,不當書本的奴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963年,黨中央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全校各班成立了學雷鋒小組,開展了“人人創(chuàng)三好、個個爭先進”的做好人好事活動,使學校沉浸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團結、友愛、互助的氣氛中。
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黨支部書記、校長,李欣華始終把教學當成自己的第一榮譽,他堅持給學生上課,從不讓其他教師代課。他的授課深入淺出,生動詳實。他經常深入教學一線聽評課,直接參與教學工作的組織,全校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大峪中學深入社會、考察區(qū)情的先進事跡還被《人民日報》進行專題報道。李欣華校長離開大峪中學之前,大峪中學已經從一所初中校,發(fā)展成為一所完全中學,社會滿意度高,被稱為“門頭溝的高等學府”,并在1978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重點中學,成為了首都郊區(qū)名校之一。
生活中,李欣華校長始終保持平民生活,無任何特權思想,從不談及父親的光輝歷史。他生活儉樸、為人正直,一身灰布中山裝,一頂灰布便帽,一雙青斜紋圓口布鞋,上衣兜別一支鋼筆,褲兜里裝一個小記事本,出門步行或者騎自行車,被人們稱為“布衣”校長。
1989年,李欣華校長病逝于門頭溝。他將門頭溝視作第二故鄉(xiāng),將根深深扎在門頭溝,把畢生獻給了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是門頭溝區(qū)教育的領航人。他的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峪中人的血液,成為激勵峪中師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
齋堂宛平抗日烈士紀念園
齋堂是北京革命老區(qū),抗戰(zhàn)時期是平西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和搖籃,在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也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戰(zhàn)英雄。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宛平抗日烈士紀念園中的紀念碑建于1946年7月7日,是北京歷史上最早興建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現(xiàn)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中心小學全體師生在齋堂宛平抗日烈士紀念園進行清明節(jié)祭英烈活動。(由門頭溝區(qū)教育委員會推薦并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