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本草綱目》研究所 段 煦
香山和八大處,是北京西山上兩個開放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山地公園。它們的前身,一個是清代的皇家園林——靜宜園,一個是集聚了八處名剎和帝王行宮的小山,被興建成公園以后,游客每日就從山腳的大門往山上爬,一處一處景點地逛,一直逛到山頂上。
香山的山頂叫鬼見愁,而八大處的山頂叫寶珠洞,由于是山頂,不通公路,幾乎所有的游客都會在那里小坐片刻,然后轉(zhuǎn)身下山,依然循著山路前往山腳下的大門回家。而我,卻往往另辟蹊徑。因為,在鬼見愁和寶珠洞之間,有一條崎嶇的山間小路相連,30多年前那里沒有任何圍墻和關(guān)卡,于是一些腳力好的游人就會從一個公園上山,從另一個公園下山,可以玩兒得更遠些。而我走這條路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玩兒得更遠些”,觀賞山脊上的野花才是我無數(shù)次往來這條小路的緣由。
野花在這里肆意開放,是因為那時這里的游客稀少,原生植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再加上地勢較高、光照強等原因,長勢喜人。在這些野花中,有一種長相奇特的植物十分惹眼,也是我最喜歡的,它就是白頭翁。翻開詞典,找到“白頭翁”詞條,可以見到以下兩種解釋,一種是鵯科鳥類,體長約19厘米,頭頂黑色,眉及枕羽白色,老鳥枕羽更為潔白,故有“白頭翁”之稱,學名叫白頭鵯;另一種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白色柔毛,瘦果多枚相聚,前端殘存白毛狀的花柱,外觀似一堆白發(fā)。入藥的白頭翁就是后者的根。那種最令我憐愛的野花,也是后者。
那時,每到四五月間,我就愛到這視野遼闊的山脊上玩兒,和暖的春風吹蕩著新?lián)Q上的春衫,顯得十分輕快,輕快的著裝帶動起輕快的腳步,讓人十分舒暢。那時已進陽春,山腳下百花盛開,而山脊上卻還是一片新綠。在這片新綠之中,我會找到一種遍身白毛的植物,它會開出一種艷艷的藍紫色、形狀像紅酒杯那樣的花朵來,這樣的花朵將近一寸多長,花筒里面有很多掛滿橙黃色花粉的雄蕊,是那個季節(jié)里能找到的最好看的花朵了。
白頭翁以根入藥,是一種有清熱、解毒、涼血作用的藥材,以前多用于治療痢疾。痢疾是一種兇病,發(fā)病的時候患者會伴有嚴重的腹痛、腹瀉、便膿血和強烈的肛門重墜感,證型有虛實之分,且具有傳染性。白頭翁擅長治療的,是幾種痢疾中最為常見的實熱痢。這種痢疾以濕熱或熱毒蘊結(jié)大腸而發(fā),出現(xiàn)上述癥狀并伴有發(fā)熱、口渴、食欲不振、肛門灼熱、疼痛等。
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在他那本著名的《傷寒論》中,首創(chuàng)以這種小草為主藥的“白頭翁湯”,專攻熱痢。至今,這首方子仍廣為沿用,為中醫(yī)治療各種急、慢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等腸道疾病的主要方劑?,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白頭翁的主要有效成分為原白頭翁素、白頭翁素和三萜類皂苷等,對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具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
白頭翁還能制成農(nóng)藥,用于防治地老虎、粘蟲、蚜蟲、蛆等軟體害蟲,以及馬鈴薯晚疫病、小麥銹病,可謂是一種有多種經(jīng)濟和藥用價值的好東西。其實,園林部門在大力引進國外園藝花卉的同時,也可以把更多目光轉(zhuǎn)移到本土野花的“馴化”上來。
你看這美麗花朵的白頭翁,它專門生長在高山林緣坡地與草甸上,這些地帶的環(huán)境極其脆弱,白頭翁的主根粗大,正好能很好地起到防風固土的作用,應(yīng)該得到保護和合理的培養(yǎng),白頭翁早春開花,花大而美,如用于公園綠化的露地栽培,則既能美化環(huán)境,又能豐富藥源,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