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中庸之道,主要來自孔子“過猶不及”的儒家思想,與道家陰陽哲學也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如今,經(jīng)過歷代的發(fā)展和演化,中庸思想已被認為是最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一種思維方式。現(xiàn)代研究更是證明,中庸思維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及幸福感密切相關。
最早對中庸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楊中芳教授認為,中庸思維的特點是重視整體聯(lián)系、具有動態(tài)性,能夠“兼容矛盾”,遵循不對立的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韋慶旺說,中庸強調(diào)的“融合性”具有中國特色,盡管西方辯證思維也有“現(xiàn)實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萬事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但辯證思維希望通過斗爭消滅矛盾,達到統(tǒng)一;而中庸是以陰陽協(xié)調(diào)與整合的方式,達到雙方相輔相成。
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國人骨子里就有中庸的“種子”。比如,與無限追求個人主義的西方相比,國人能更好地融合自我和集體。像疫情期間,對于沖在一線的抗疫英雄們,社會輿論上既褒獎了這種“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也支持在“成就大我”的過程中,關注個人權利,增加人文關懷。往小了說,在平時溝通中,西方人可能會為了自己的觀點據(jù)理力爭,吵得面紅耳赤,而中國人在平衡各種觀點和說辭時很靈活,不會把話說死,但又能守住自己的立場。再比如,互相切磋時,我們講究“點到為止”,有利好的時候我們說“見好就收”,不像西方格斗式的趕盡殺絕。韋慶旺認為,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本質(zhì)上并無好壞差別,只是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中庸思想更易適應劇烈的社會文化變遷。
這種不對立、講究和諧的思維深刻反映在國人的為人處世中,且對幸福感有巨大影響。韋慶旺及其學生韓悅對中庸思維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庸思維水平越高的人,幸福感越強,焦慮抑郁越少。主要是以下3點發(fā)揮作用:
楊中芳認為,中庸思維要求人們對誘發(fā)情緒的事件進行全面評估,將情緒控制在未發(fā)狀態(tài),避免走極端;事態(tài)緩和后,中庸思維又要求人們在維護整體和諧的前提下,將情緒適度地表達出來,做到不暴怒也不壓抑。
西方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一種積極情緒很多、消極情緒很少的狀態(tài),似乎是“非此即彼”的。而一項針對中國臺灣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國人的中庸之道,使得人們對幸福感的認識包含幸與不幸的辯證關系,認為幸福是相對于不幸福而存在的,沒有不幸福,一個人也體會不到幸福;而且,幸與不幸是相互包含、可以彼此轉(zhuǎn)化的,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讓人面對不幸時不至于悲痛欲絕,處于幸福中也不會得意忘形。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王軼楠等人基于中庸智慧提出了“適恰自尊”的概念,表現(xiàn)為:不過分追求“小我”獲得獨特性,也不過分妥協(xié)、成就“大我”獲得歸屬感,而是達成兩者價值的統(tǒng)一。比如在組織生活中,會維護集體利益的同時,盡量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把場面搞得太難堪但也不會一味委屈自己。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處于自我提升和自我犧牲之間的“中庸式”自尊,能讓人靈活地調(diào)整人際邊界,在保持真我的同時,維護人際和諧,更易在環(huán)境中受益。
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在一事兩面中,找到平衡點,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和修正的過程。具體到實踐中,首先是盡可能“去私化”,不要把自我放得太大,覺得自己很重要,自私會讓人忽視大局。其次是多反省,跳出自我視角去看人論事,少走極端。最后是客觀認識自己,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在優(yōu)缺點中找到平衡,真誠接納,然后推己及人、及事,在各個層面做到兼容、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