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朝陽地區(qū)的大棗品質優(yōu)良,皮薄肉厚,口感酥脆、爽口,色澤鮮艷、外形美觀,被稱為“北方瑪瑙”。近些年,隨著大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朝陽地區(qū)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粗放式管理導致了一些病蟲害頻繁發(fā)生,對大棗的優(yōu)質高產極為不利,因此,在生產中加強大棗病蟲害的科學防控,對促進產業(yè)效益的提升和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1.發(fā)生特點。近些年棗銹病在朝陽地區(qū)頻繁發(fā)生,且發(fā)生程度逐漸加重,給當地大棗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銹病主要為害棗樹的葉片,有時也會侵染為害果實。葉片發(fā)病后,背面有病點呈散生狀分布(淡綠色),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顏色轉為淡灰褐色,隨后為黃褐色,有夏孢子堆出現,呈凸起狀。葉片正面與夏孢子堆對應的位置產生褐綠色的小點,形狀不規(guī)則,病情加重后病斑失去光澤成為角斑(黃褐色)。棗銹病的病原菌為真菌,越冬場所多在發(fā)病脫落的葉片上。翌年6月下旬雨后葉片上越冬的孢子逐漸往葉片內侵染,癥狀表現出來的時間一般在7月中旬,8—9月病菌不斷再侵染,發(fā)病的大棗葉片逐漸大量脫落。
棗銹病爆發(fā)流行的主要條件為多雨的高濕環(huán)境。夏孢子傳播的途徑為風雨,不斷對葉片產生侵染,在雨水多的年份里,如果大棗園內的通風透光條件不好,則棗銹病發(fā)生程度重。棗銹病發(fā)生的時間與雨季的時間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雨季時間早則發(fā)病的時間也早,反之則發(fā)病晚。氣候干旱的年份棗銹病一般不發(fā)生。如果大棗園內棗銹病重發(fā),則棗樹的葉片在8月即開始脫落,大大降低大棗果實的產量及品質。
2.防治技術。一是加強棗園管理,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為樹體長勢健壯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條件,促使大棗樹抗病能力提高。二是在大棗冬季休眠期對大棗樹進行整形修剪,確保林間通風透光條件良好。將園內發(fā)病脫落的葉片清掃干凈、運輸到園外進行深埋或者火燒等無害化處理,有利于越冬病菌數的降低。三是及時施藥防治。在棗銹病的病原菌開始對大棗樹產生侵染前選用50%退菌特600倍液、50%多菌靈800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對準樹體進行噴施,每2~3周噴一次,連續(xù)噴3次,即可對棗銹病起到較好的防效。
1.發(fā)生特點。棗瘋病是棗樹上易發(fā)的一類病害,對棗樹生產具有毀滅性危害。棗瘋病的病原菌為類病原體,侵染棗樹后可導致地上及地下部分均生長不正常。地上部分發(fā)病后出現花變葉、芽生長發(fā)育不正常等導致的枝葉叢生現象,剛萌發(fā)出來的嫩葉也會產生卷曲、變黃等現象。地下部分發(fā)病后出現叢生的根蘗。棗瘋病主要通過根蘗苗、嫁接苗傳播,或者由田間葉蟬類害蟲刺吸棗樹將病原帶入侵染。大棗植株發(fā)病后,首先發(fā)病的部位在局部,隨著病情擴展,發(fā)病部位逐漸擴展到整株棗樹。幼樹如果發(fā)生棗瘋病1~2次即會枯萎死亡,大樹如果感染上棗瘋病,則經過3~6年也表現出枯萎死亡的癥狀。
2.防治技術。一是選擇沒有發(fā)病的大棗苗木進行栽植,要求長勢健壯、根系損傷少,自身抗逆能力強。二是一旦發(fā)現發(fā)病大棗樹,及時挖除,并用健康幼苗進行補栽。三是栽植的大棗品種要求抗病能力強、適合當地的土壤及環(huán)境特點,并加強管理,實現大棗樹健壯生長。四是在防治上,對葉蟬等傳播媒介害蟲盡早防治,降低棗瘋病病原菌的傳播幾率。在5—9月選用48%~5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 液、15%~25%殺蟲菊酯2000~3000倍液、8%~15%吡蟲啉3000倍液對準大棗樹噴施,對傳毒的葉蟬有較好的滅殺效果。
1.發(fā)生特點。棗炭疽病為害大棗果實,也可為害葉片。大棗果實發(fā)生炭疽病后,最開始出現水漬狀的小斑點,隨著病斑的擴大,最后成為凹陷類似于圓形的病斑,有灰色至黑色的小點在病斑上密集分布,導致果實脫落,病果苦味重、沒有食用價值。葉片發(fā)生棗炭疽病后逐漸變黃,最后脫落。
棗炭疽病的病原菌為真菌。病原菌主要在棗吊、僵果上越冬,也可在葉片、棗頭上越冬,有的棗股內也有病原菌,成為病害的侵染來源。棗炭疽病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傳播條件必須有雨水或者露水,遇到風雨交加的天氣里對病菌的侵染非常有利。病原菌侵染果實后可導致其脫落、降低產量。侵染后發(fā)病的時間主要與氣候因素有關,也與大棗樹的活力有關,一般在10 天左右即可表現出病癥。
2.防治技術。一是在肥水上加強管理,以改良土壤,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的目的。施肥時增大有機肥的占比,為樹體健康生長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提高棗樹的抗病能力。二是對果園進行清潔,集中收集脫落的樹葉、果實進行深埋或者火燒處理。三是防治方面,在大棗樹新芽萌發(fā)之前對準樹體噴施5波美度石硫合劑一次,6月上中旬選用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200~300倍液噴施一次,7月中下旬、8月上旬分別施殺菌劑一次,可選用45%~55%多菌靈800倍液、60%~70%代森鋅400~600倍液、70%~8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
1.發(fā)生特點。成蟲體色為灰褐色或者灰白色,雌蟲身體長度在5~8毫米,雄蟲體長略短。該蟲害在朝陽地區(qū)每年可發(fā)生1~2代,越冬的場所為土壤,以老齡幼蟲做冬繭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后溫度上升時逐漸出土,大量出土階段一般在6月的中下旬,進入7月后成蟲開始羽化、產卵,7月中旬卵孵化成幼蟲對果實產生危害。一般幼蟲可存活25 天左右,期間蛀藏在果實內為害,之后脫離果實結繭化蛹,繼續(xù)進行第二代的危害。
2.防治技術。一是加強預防管理,對大棗樹的樹盤進行培土、覆蓋:幼蟲出土之前在大棗樹周圍半徑1米范圍內培土,并用腳踩實,對幼蟲的出土有阻止效果。在覆蓋地膜之前選擇5%辛硫磷顆粒劑撒施在地表,經過淺鋤將藥劑翻入土中,可殺滅害蟲。二是當大棗園內蟲害達到防治的標準時即可進行藥劑防治。當大棗卵果率在1%~2%時,選用20%殺滅菊酯2000倍液、30%~40%桃小靈乳油1000~2000倍液等噴施,每2周噴一次,連續(xù)噴3次;噴藥要求均勻、不漏噴、不重噴。三是冬季人工在大棗園內挖繭滅殺。
1.發(fā)生特點。幼蟲為害棗的嫩芽、葉片及花蕾,每年發(fā)生1代,以蛹在樹冠周圍5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為成蟲,交尾后產卵,雌成蟲無翅,須爬到樹干上產卵,經過25天左右的卵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幼蟲孵化上樹為害。幼蟲1~3齡食量小,主要食害嫩葉;4~5齡幼蟲食量大增,常將葉片吃光。幼蟲經過5齡發(fā)育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開始入土化蛹越夏并越冬。
2.防治技術。一是在冬季結合深耕土壤,揀除并殺死越冬蟲蛹。二是3月上旬在樹干基部距地面20~25厘米處綁扎10厘米左右寬的薄膜阻止雌成蟲上樹產卵,每天早晨、晚上在樹下人工捕殺成蟲,或在樹干周圍噴布菊酯類農藥,殺死孵化的小幼蟲。三是樹上噴藥防治,如果樹下未防治徹底,仍有上樹為害的,可以噴25%滅幼脲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