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利用信息技術特性激趣、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提升實證意識、借助信息技術軟件讓教學更精準、運用信息技術設備打破空間限制。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科學 融合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145-02
信息技術是一種強有力的教學輔助工具,能讓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也十分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隨著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呼聲越來越高,“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成為當下教學的趨勢所在。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啟蒙性課程,這一提法體現(xiàn)了當前人們對科學素養(yǎng)的關注與重視。但在目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均較單一,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師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應該有效融入信息技術,使教學方式趨于多元化,讓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實踐和動手探究的過程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為此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以下,筆者結合小學科學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特性激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晒Φ慕虒W其標志之一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读x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性,例如生動性、實踐性、多樣性等,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觀察中比較》這一課,教學內容是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從聚焦恐龍圖片到探索、觀察、比較恐龍模型大小,再到研討恐龍相關知識,整節(jié)課離不開“恐龍”這一載體??紤]到教學對象是剛步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的注意力還不夠穩(wěn)定,不能長時間集中精神聽教師口頭講課,筆者就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逐步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導入階段,筆者播放了一個恐龍動畫片段,視頻中展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恐龍,對比鮮明、有趣,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看得非常專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筆者自然地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引入,學生興趣盎然地翻開課本進行學習。
又如,在執(zhí)教《花、果實、種子》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對“如何給花傳粉”這一環(huán)節(jié),單純地讓學生觀察課本的圖片,他們反應平平、興趣寡然,舉手發(fā)言的人較少。為了激活課堂氛圍,吸引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筆者播放了一段蝴蝶、蜜蜂在花叢飛舞、傳粉的視頻。視頻里的花朵色彩鮮艷、小動物靈動可愛,“給花傳粉”這一過程清晰、具體、有趣,迅速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觀看后紛紛舉手發(fā)言。
可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性,選擇適合教學主題的動畫視頻資源,把靜態(tài)的事物變成動態(tài),呈現(xiàn)多角度、全方位、立體感的畫面,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使他們在視覺、聽覺、感覺等方面獲得強烈刺激,進而激活思維,開始科學探究之旅。
二、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提升實證意識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實、比較事實、積聚事實?!薄笆聦崱笔强茖W研究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尊重事實、研究事實、比較事實、積聚事實,提升實證意識。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很多實驗現(xiàn)象稍縱即逝,難以捕捉。在實驗結束后,學生通常只能記住部分實驗現(xiàn)象,或者只能觀察到最后的實驗結果,對實驗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現(xiàn)象和證據(jù)難以完整地記錄下來,在實驗匯報環(huán)節(jié)也很難描述實驗中證據(jù)出現(xiàn)的情況。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結合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電子設備,提前將實驗的步驟、關鍵現(xiàn)象和證據(jù)拍攝下來,課中利用希沃一體機,將拍攝的實驗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觀察與實踐。在清晰的實驗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指引下,學生能夠完整經(jīng)歷整個實驗過程,逐漸提升科學的實證意識。
例如,在《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課的“加熱白糖”實驗中,白糖加熱后其顏色、形狀、狀態(tài)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并且變化的過程比較迅速,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全部實驗現(xiàn)象記錄下來。于是,筆者提供智能手機,讓學生將本組實驗的過程拍攝下來。在實驗匯報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記不清實驗現(xiàn)象了,不能準確地描述白糖的變化,筆者先將他們的發(fā)言記錄下來,然后將智能手機與希沃一體機互聯(lián),回放各小組實驗視頻、圖片,再將其與教師提前錄制好的實驗視頻對照,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讓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哪些小組實驗操作比較規(guī)范、哪些小組操作不夠規(guī)范、哪個環(huán)節(jié)的實驗現(xiàn)象比較明顯等,由此加深學生對實驗的印象,并引導他們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
又如,在《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這一課,許多學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用到顯微鏡。但在教學過程中,同一臺顯微鏡一次只能一人觀察,即教師和學生無法同時觀察同一臺顯微鏡下的物像,這導致課堂中的師生交流和研討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家看法不一,缺乏統(tǒng)一的證據(jù),哪個說法都很難讓全體信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備課時做了以下設計:將智能手機固定在實驗桌上與顯微鏡連接,調整好攝像頭與顯微鏡目鏡的高度,打開智能手機的攝像功能,就可以在手機鏡頭里清晰地觀察顯微鏡下的物像??梢?,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能有效解決以往顯微鏡教學中師生交流討論不夠充分、受到限制的問題,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加便捷、高效;同時在信息技術輔助下獲得可靠的實驗證據(jù),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更有理有據(jù),進一步促進他們實證意識的形成。
三、借助信息技術軟件讓教學更精準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內容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而在四個不同的領域中又分別整理了18個大概念,18個大概念又細分為若干個下位概念。這許許多多的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有些是比較抽象的,他們難以把握概念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夠透徹地理解科學的概念,那么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將受到影響,科學素養(yǎng)也難以得到提升。對此,教師在講授科學概念時,應該恰當?shù)亟柚恍┬畔⒓夹g軟件,將抽象的概念和難懂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教學更精準,使學生快速把握科學本質,建構知識體系。
例如,《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食物消化方面的科學知識。在課前了解學情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每天都在吃不同的食物,但他們對身體內的消化器官特征和功能不甚了解,對“人體吃進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等問題也難以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使用口頭講解的方式描述食物吃進身體后消化的過程,學生學起來會覺得比較枯燥、乏味,無法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為了讓學生真實看到人體各消化器官的特征、功能以及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筆者借助了“3D body”醫(yī)學軟件輔助教學。在講解人體的各種消化器官,如口腔、食道、胃、小腸等時,筆者打開手機的“3D body”醫(yī)學軟件,先進行消化器官的選擇,然后投屏到大屏幕上,學生就能看到食物在口腔、食道、胃、小腸等器官的狀態(tài)。直觀的影像畫面,幫助學生精準地了解食物在身體內的每一個消化步驟,最后精準地掌握相關知識。
又如,在執(zhí)教《宇宙》單元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觀察宇宙的體驗,對宇宙缺乏相應的了解,理解起課文知識具有一定的困難,于是借助“星圖App”天文觀測軟件,通過投屏讓學生觀測模擬的宇宙景象,如由遠及近地觀察月球、認識太陽系家族成員等。
可見,使用合適的教學軟件,能避免教師講解過于籠統(tǒng)、簡單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幫助學生走出抽象概念難以理解的困境。同時,學生自主應用教學軟件去觀察、去體驗,可將抽象的科學概念知識具體化,讓教學更精準、效果更突出。
四、運用信息技術設備打破空間限制
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對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眾多的信息技術設備中,實物展示臺因具有靈活性、實時性等優(yōu)點,已經(jīng)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好幫手。實物展示臺作為信息技術研究的一項物化成果,可以打破空間限制,優(yōu)化課堂實驗教學流程。在以往的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進行現(xiàn)場實驗演示時,因受空間的限制,一般是前面的學生看得比較清楚,后面的學生難以看清楚。如果臨時讓后面的學生到講臺前觀察,那么不但花費的時間多,還會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問題。教師若能選用實物展示臺輔助教學,將實驗物品放大展示,同步展示實驗過程,學生則不用受空間的限制,前后排都能看得清楚。
例如,在執(zhí)教《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時,筆者把實驗器材放置在展示臺攝像頭所能拍攝到的范圍內,讓每名學生都能清晰地觀察實驗過程與現(xiàn)象,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此外,利用實物展示臺可以節(jié)約時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更好地掌握規(guī)范的操作要領,及提高科學素養(yǎng)。
在教育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應當不斷學習信息技術,提升自身的信息教育水平,合理、有效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科學課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讓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越來越高,讓學生學習科學的勁頭越來越足。
【作者簡介】黃天真(1986—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xiàn)就職于南寧市明秀東路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