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先
【摘要】本文以南寧市某中學為例,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對中學生校園欺凌的行為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結果分析中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總結四點思考和建議:預防校園欺凌,提高校園欺凌的普及教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分角色有針對性地處理校園欺凌行為;重視和警惕冷暴力的危害,營造和諧共贏的集體氛圍,減少不良競爭,避免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關鍵詞】校園欺凌 行為調查 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011-03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廣泛關注。作為一名初中心理教師,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相關的問題,由此以南寧市某中學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針對學生親身經歷或曾經目睹的校園欺凌行為進行調查,分析學生心理,并探究預防校園欺凌的策略。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
關于校園欺凌,國內外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校園欺凌在國內被稱為“校園暴力”,近年來,又被稱為“校園欺負”。在世界范圍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挪威卑爾根大學奧維斯(Olweus)教授對校園欺凌的定義,他認為“校園欺凌”是指某名學生在某段時間內被一名或多名學生反復或持續(xù)地施以負面行為。其中,負面行為是指有意造成或試圖造成對他人的傷害或不適等,包括語言上的辱罵、威脅、嘲笑戲弄,以及身體上的踢打、抓咬,或是勒索、搶奪財物等。本次調查主要參考了奧維斯(Olweus)教授對校園欺凌的界定。筆者在授課和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更認可“校園欺凌”這一提法,他們普遍認為“欺負”表達的傷害程度太輕,很難將嚴重的傷害行為,比如多人毆打、威脅恐嚇和勒索錢財等歸入其中;“校園暴力”這個說法,則容易讓學生將界定范圍擴大化,比如因矛盾、口角引起的學生單次打架等。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為主,調查對象是南寧市某中學的2016~2019屆學生,學生自愿、匿名參與,只需回答一道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遭遇過校園欺凌?答題選項有“沒見過”“在生活中見過”“親身經歷過”。選擇了“在生活中見過”和“親身經歷過”的學生,還需要把具體情況寫出來。調查結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見,近年來學校和周邊的治安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學校周邊學生打群架事件、社會閑散人員在校門口堵學生的行為越來越少了,這得益于國家近幾年開展的“掃黑除惡”行動,增強了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力度。但不容忽視的是,遭遇校園欺凌的人數只增不減,說明了欺凌方式的隱蔽性增強,校園欺凌問題依然嚴峻。
由表2(見下頁)可知,學生遭受的校園欺凌行為主要集中在肢體欺凌、語言欺凌和關系欺凌幾個方面。其中肢體欺凌有下降的趨勢,強索欺凌明顯下降,而語言欺凌、關系欺凌、網絡欺凌等欺凌方式則有上升的跡象。
三、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分析
校園欺凌涉及6種角色:欺凌者、受害者、協(xié)助者、附和者、保護者、局外人。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工作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分別對這6種角色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分析。
(一)欺凌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1.用欺凌行為解決問題的欺凌者
2016級某男生講述:“小學時有一名學生好出風頭,一次他對我辱罵和指責,這讓我很不爽,于是糾結一幫‘兄弟毆打他,讓他下跪叫爸,還幫我舔鞋,并警告他以后再這么張揚,小心對他不利;如果和家長說,他必死無疑?!边@種“行為型”欺凌者一般有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我即正義),缺乏同情心,表現(xiàn)出高自尊的心理特質,不善于接納他人的不同意見。但這名學生性格開朗,喜好結交朋友,組織能力較強,一般是小團體的中心人物,好大喜功,且喜歡排除異己,維護自己的地位,常常惹是生非。心理教師應注意到,協(xié)助教師管理班級的部分班干部身上也會出現(xiàn)這些特質,班干部的培養(yǎng)和管理工作如果不到位,反而容易成為催生校園欺凌的隱患。
2.因被欺凌而習得欺凌者
2016級某男生講述:“以前班里有同學常欺負我,有一次我受不了就反抗,之后就沒有人敢跟我找麻煩。”“有個女同學長得有點丑,我們幾個同學故意一起孤立她?!边@種習得型的欺凌者,通常是曾經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園欺凌的學生。他們一般脾氣暴躁、敏感多疑、恃強凌弱,產生“踢貓效應”:負面情緒從高級往低級轉移,由強者向弱者轉移。這些學生很有可能將自身的痛苦轉移給較自己更弱的人或更低年級的學生,又或者是虐待小動物等,存在很大的潛在危險。
3.習得欺凌卻頓悟欺凌無用者
2019級某女生講述:“班上同學孤立、嘲諷、辱罵我,后來我開始反擊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慢慢的,我變成一個旁觀者,對周圍的事漠不關心。”這種頓悟型的欺凌者,他們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最終成為一個旁觀者,他們一般性格內斂、自我意識較強,內心有力量又充滿矛盾,有較好的自省能力,能自我調適且行動力較強。
(二)受害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1.被短期欺凌,沒有得到有效教育的受害者
以下是2016級兩個女生的話:
小A:“剛開學,我無意中傳播了同年級一個女生的謠言,后來那個女生趁放學和周末把我約出去,扇了我兩次耳光。雖然知道是我的錯,但這也有點過分了,最后事情不了了之,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害怕別人碰我的臉?!?/p>
小B:“有一天放學,有3個女同學把我?guī)У侥硞€下水道,把我的頭按到水里面,當時我非常痛苦?!?/p>
還有2019級某女生的講述:“七年級的時候,我因為和一個男生玩得好,班里的一個女生向宿舍同學說我纏著那個男生。后來學校里很多人開始議論我,這也是我開始變得不自信的一個原因。每次講到這事就蠻氣的,網絡上我的一個道歉或一些建議,都會遭到他人瘋狂圍攻,各種暴力的話都沖著我?!边@種“短期未完成型”受害者一般性格外向,熱衷于人際交往,但行為態(tài)度不夠謙和,有“吸引”欺凌者的特質,容易惹禍上身,他們遭受欺凌后變得膽小,遇事容易緊張害怕。
2.被短期欺凌,成功擺脫欺凌的受害者
2017級某女生講述:“小學時,我和某個男生玩得很好,放學一個人回家時就被女生堵住,打了幾巴掌,罵我有娘生沒娘養(yǎng),因為我父母離婚了。有一次我反擊了,她們就不敢了。”
2019級某女生講述:“小學三年級時,一群社會上的姐姐經常欺負我、搶我東西、打我……要不是轉學了,我都不知道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第二種“短期已完成型”受害者的學生和第一種受害者有著相似的心理特質,不過相對于前者,他們的內心更有力量,成功擺脫傷害的經歷會讓他們覺得慶幸,變得謹慎,同時增強了處理問題的信心和勇氣。
3.長期受欺凌,悲觀無助的受害者
長期受欺凌者失去反抗的勇氣,常常感到無助、氣憤并怨恨世界,容易失去自信、厭惡自己,甚至產生抑郁心理。例如以下是2019級4名女生的講述。
小A:“被嘲笑、被排擠,把你罵得狗都不如,號召他人排擠你,被所有人冷落、無視。我討厭這個世界,但又不得不活著?!?/p>
小B:“語言、網絡、肢體暴力讓我內向,抑郁癥嚴重,去醫(yī)院治療后依然輕度抑郁。”
小C:“我被某個女生人際操縱,直到現(xiàn)在都不準我去調查?!?/p>
小D:“被欺凌10年、孤立10年,無人幫助,父母老師皆如此,經歷過4種暴力,只因為我是‘第三者?!?/p>
“長期型”受害者一般家庭環(huán)境不好,家庭無法給予他們成長的動力和支持,導致性格內向、敏感、懦弱,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表現(xiàn)都不如同齡人,與周圍格格不入,或是身材偏胖或偏瘦弱,有“吸引”欺凌者的特質,長期遭受欺凌導致他們的想法偏執(zhí),而且悲觀、易怒、焦慮,缺乏自信心。
(三)協(xié)助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2019級某女生講述:“我曾經是一名協(xié)助者,有一個女生脫掉了另一個女生的褲子,事情發(fā)生得很突然,我覺得好笑就一起幫忙,現(xiàn)在想想特別幼稚。湊熱鬧的協(xié)助者通常存在從眾心理,他們心智不夠成熟,對欺凌行為感覺新奇,當成玩笑或玩樂,因此內心沒有負罪感?!?/p>
2019級某男生講述:“一個同學在電話里說我朋友的壞話,我朋友讓那個同學道歉,同學不肯,我朋友就叫來了十幾個初中生每人給他幾個巴掌?;钤?,叫他‘口臭又不道歉!”同仇敵愾的協(xié)助者通常喜歡攀附“強者”,并以此為榮,以恃強凌弱取樂,他們同理心不強,因此內心也沒有負罪感。
(四)附和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2017級某女生講述:“班上有一個女孩穿得很破爛,全班同學都嫌她惡心,排擠她?!备胶驼咭话阕晕乙庾R不強,主觀能動性也不強,通常比較被動、習慣服從,容易人云亦云,他們認為欺凌行為理所應當,內心沒有負罪感。
(五)保護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2018級某男生講述:“以前有一個同學經常被打,我每次都看著,最后我忍不住了就告訴老師。在告訴老師的那一刻,我內心舒坦下來?!睕]有親身遭遇過校園欺凌的學生通常內心有正義感和憐憫之心,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出手相助。能成為保護者的學生一般思想較成熟,自我意識較強,責任感也很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內心也比較有力量,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過嚴重的挫折,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強。
(六)局外人的行為及心理分析
2016級某男生講述:“有個同學勒索他人財產不成,叫了一幫人到我們班的衛(wèi)生區(qū)打人。周圍人很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只好散了。后來保安來了才把事情解決了。我一個學生干不了什么,只能先保全自己,這讓我有些內疚,但我能干什么呢?”
2018級某女生講述:“之前班上有一名男生,父母離異,我們班上有很多人都打他、罵他,特別可憐?!?/p>
2019級某女生講述:“我們班軍訓時,有許多同學合伙孤立欺負某個同學,我沉默了。這件事大家都不會發(fā)聲,但彼此心知肚明?!?/p>
局外人大多數是普通學生,平時沒有特別的表現(xiàn),遇到事情通常是事不關己、少管閑事、明哲保身。當然,如果是知情者內心也會有所觸動,感到害怕、憐憫、內疚、不知所措,或是幸災樂禍等。
四、思考及建議
(一)校園欺凌的預防
要預防校園欺凌,就要不斷地規(guī)范和加強關于校園欺凌的普及教育。筆者在給學生講解“校園欺凌”的實踐和調查中發(fā)現(xiàn),“暴力”“欺凌”“欺負”這三個不同的名稱和定義,很容易造成學生出現(xiàn)理解混亂,如有學生提出疑問,小A:不知道怎么定義校園暴力,被攔著不讓上公交車算不算?在宿舍被打算不算?在大家面前公開我的成績、作文算不算?小B:同學把我的書包藏起來、背后傳我的謠言,算嗎?
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盡快統(tǒng)一“校園欺凌”的定義和內涵,更有利于準確地預防校園欺凌。建議學校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注重班級建設,警惕“小團體”的形成及其危害。許多社會心理學家經研究證實,社會環(huán)境對個人行為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學校里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班風,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比如阿倫森教授提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拼圖式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多組織學生進行有共同目標的合作活動,減少不良競爭,以營造和諧雙贏的校園氛圍。
(二)處理校園欺凌行為的措施
處理校園欺凌行為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分角色進行。處理“行為型”欺凌者的重點是行為管理,同時注意糾正學生對“暴力美學”和“權利”的美化。如處理“習得型”欺凌者的重點是長期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這種潛在的隱患危害更大。處理“頓悟型”欺凌者的重點是轉化,這類學生很可能會變?yōu)椤氨Wo者”;處理“短期未完成型”受害者的重點是對其進行自我保護教育,讓他們對之前的遭遇得到“有效處理”,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出陰影,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處理“短期已完成型”受害者的重點是心理輔導和轉化,激起他們成為“保護者”的潛能;處理“長期受害型”的學生重點則是長期進行心理輔導,并需要集中多方力量,幫助他們重拾對家庭和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處理從眾的協(xié)助者,是注重培養(yǎng)這些學生的自我意識,而對講“兄弟道義”的協(xié)助者則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處理附和者要強調個性的培養(yǎng),同時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對保護者則要大力宣傳、鼓勵和支持,讓更多的學生效仿他們;對大部分的局外人,重點是將他們轉化為保護者,培養(yǎng)他們的同理心,并教育他們在懂得保全自身的前提下學會保護他人。
最后,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隨著校園欺凌的隱蔽性增強,教育者更應該重視冷暴力的危害,如關系暴力、語言暴力和網絡暴力等。社會心理學家基普威廉斯認為,在童年期被他人排斥的感受會嚴重貶低個體的自尊心,而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冷暴力的欺凌具有隱蔽性,甚至無跡可尋,導致施教者無處施力。但只要教師和家長足夠關心學生的人際交往、情緒變化和心理變化,就能從學生日常的蛛絲馬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避免校園欺凌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龐紅衛(wèi),王燕春.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調研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為樣本[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6).
[2]張穎.初中女生校園欺凌行為分析與對策研究[D].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2019.
[3]埃利奧特·阿倫森.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M].顧彬彬,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婁麗.受欺凌者視角下校園欺凌的原因及應對方式研究——基于對8名受欺凌中學生的質性訪談[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9.
[5]蘇愛慧.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類型及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9(35).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