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鴻”作為我國古代詩歌中經常使用的典型意象之一,本身就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意義,在被歷代詩人們寄托眾多的思想感情之后,其深厚的意蘊得到了積淀與發(fā)展,成了思國懷鄉(xiāng)等鄉(xiāng)愁文化的代表,在此試對其內涵發(fā)展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 鴻;意象;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0-0028-02
一、古代傳統(tǒng)“鴻”意象的內涵及文化發(fā)展
(一)形容詞。“鴻”字最早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現身是在春秋戰(zhàn)國的《呂氏春秋·鴻范》、“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边@里的“鴻”是“興盛、旺盛”的意思,再如“鴻威(盛威)”,“鴻祚(形容帝王基業(yè)鼎盛)”等等。在此基礎上,“鴻”逐漸向宏圖大業(yè)的方向延伸,多用于王業(yè)帝位相關的詞文,如唐玄宗《幸并州推恩敕》:“興王始封之地,鴻圖創(chuàng)業(yè)之初,含育生靈,大造區(qū)宇”,但是這里的“鴻”只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并不能作為一個具體的實際意象。
同時,“鴻”還有“大”的意思,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淮南鴻烈》的“鴻”了:“鴻,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禮教,號為《淮南子》?!边€有在《楚辭·劉向·九嘆·逢紛》中的:“原生受命于貞節(jié)兮,鴻永路有嘉名”,也體現了“鴻”作為修飾性形容詞“大”的意義,同樣的,“鴻儒碩輔”(多指學識廣博的學者或者功勛卓著的輔臣)、“鴻猷”(大道理)、“鴻運(好運)”也是一樣的意義用法。
在最早的時候,“鴻”并未以禽鳥的身份在古典作品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形容詞的解釋與用法也多與“帝業(yè)王權”等“大”或“杰出”的意義有關。
(二)名詞?!傍櫋弊鳛槠渥畋举|的雁屬類禽鳥的含義則是出現在《周易》的“漸卦”里,但在這里的“鴻”還不是完全意義上能夠“引起所詠之詞”的“他物”,其作用僅僅只是進行了音韻上的聯系,實際意義上的聯系幾乎沒有,“意象”的主體比興作用還未得到很好的運用。直到《詩經·小雅·鴻雁》中“鴻雁于飛,肅肅其羽”的出現,以四處遷徙的鴻雁起興,寫出了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勞役、居無定所的情況和周王朝的昏庸腐敗,“鴻”的比興意義才得到真正的落實。
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和自給自足的小農式封建經濟體系生產模式,決定了中華民族厚重的家國情懷,這一系列的價值觀念和情感取向,為其對于故鄉(xiāng)的重視、安土重遷的心理提供了思想根源,而于南北方之間不停往來,年年遷徙的候鳥——“鴻”,正暗暗契合了古人思鄉(xiāng)懷歸的情感寄托。古人于異鄉(xiāng)仰望天空,看到從故鄉(xiāng)方向飛來的鴻雁,再思及自身處境,鴻雁作為有翅膀的飛鳥,雖然四處漂泊,卻有著自由廣闊的天地,可以按著自己的意愿定期回到家鄉(xiāng)。而征人游子們卻被困于腳下的土地,有家不得歸,思及至此,其心更哀。于是,在古人們這一俯一仰之間,“鴻”就成了思想懷歸的重要載體。從《詩經·小雅》的“鴻雁于飛, 哀鳴嗷嗷”到沈約《宋書·志序》里感慨流民四處遷徙的哀歌“人貯《鴻雁》之歌, 士蓄懷本之念, 莫不各樹邦邑, 思復舊井”,“鴻”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意蘊漸漸成了一種文化傳統(tǒng)性的意象,化身為歷代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漂泊無依的代名詞。[1]
由此也衍生出了鴻雁作為家書的象征,人們在抒發(fā)思國懷鄉(xiāng)的同時也會借“鴻”來排解內心的悱惻離愁,如《漢書·蘇武傳》中“雁足傳書”的典故,通過“鴻雁”與“家書”的結合,將思鄉(xiāng)離愁的感情具體化、固定化,落實到了人們可觀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再如杜甫詩“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天末懷李白》),以“歸鴻”喻朋友,表達對離別的不舍,對友人的思念?!傍櫋痹诖藦氐壮闪肃l(xiāng)土情懷的一種象征與寄托。
“鴻”作為思國懷鄉(xiāng)情感的具象化寄托,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所能表達的思鄉(xiāng)情感的地位是其他意象不能夠與之相比的:“柳”的思鄉(xiāng),是源于古人的宅邸和用來送別的灞橋驛站旁一般都會植有柳樹,而“柳”又與“留”發(fā)音相似,更容易勾起人的傷懷。“月”的受歡迎則是因為它的陰晴圓缺,在表現了一種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的同時,又容易讓不能相聚在一起或者是無法歸家的游子在看到頭頂的明月后,又想到故鄉(xiāng)之上亦是同樣的月亮,思鄉(xiāng)之情也由此愈發(fā)濃烈。“鴻”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是因為它雖然生于北方,卻在每年秋冬之際被迫遠離家鄉(xiāng),向南方遷徙,對于身不由己的異鄉(xiāng)人來說,如此同感使得“鴻”這個意向更具有情境化氛圍:每當抬頭仰望天空,那漸漸遠去、變小的人字形排列總會在無形中勾起人們的傷感,其內心的凄涼也由此可見一斑。
既然有了思國懷鄉(xiāng)的寂寞惆悵,那么與故土家鄉(xiāng)、親朋好友分別時一系列依依不舍、留戀難分等離別愁緒自然也是“鴻雁”身上被寄托的一種感情?!岸嗲樽怨艂x別”,離別詩一直是古代詩詞中占比較大篇幅的一類,古人有感于分離,創(chuàng)作了大量涉及鴻雁意向的離別作品。不管是征夫遠離妻子戍卒關邊從軍服役,還是游子羈旅漂泊暫別家鄉(xiāng)求于學仕,又或是官員辭別親友聽從調遣四處赴任,“鴻雁”都是他們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審美意象。而且“鴻”這種意象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不僅僅在于悲傷的主觀情韻,更在于它對離人愁緒的具象化的綿延性表達,“剪不斷理還亂”,纏綿萬里,意境高遠卻凄涼慘淡,更具韻味。
同時,“鴻”作為禽鳥,一旦雌雄雙方確認配偶,便是終生的伴侶,如此忠貞不渝被古人視為烈鳥節(jié)禽。古代歷史上也有許多關于鴻雁雙方為了對方雙雙殉情的記載,如《寧波府志》記載:“王義官駢云:龍舌朱家, 畜一雌雄, 家童執(zhí)雁足, 招雄鵝與之會, 既已, 雁遽狂跳,觸地而死”。由此可見,“鴻”表達戀人之間忠貞不渝的其情是有著一定現實基礎,并被大眾廣而接受的。
于是,對于中國古代善于觀察生活并抒發(fā)感慨的詩人們來說,“鴻”的情感與行為自然又引發(fā)了詩人們(特別是女性詩人)對于婚姻愛情的思考與感慨,對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女性來說,最重要的無非是覓得一個良婿,建立一個溫暖幸福的和睦家庭,并與其長相廝守。但由于各種世事紛雜,天災、人禍、國事、學仕、戰(zhàn)亂、徭役等一系列原因,他們不得不忍受各種各樣的分離,但又由于女性天生的細膩內斂,他們對于情感的表達不可能像男性一般直白,那么帶有強烈情感意象的“鴻雁”便由此作為一個媒介出現在了她們的詩文中,聊表內心幽深纏綿的相思。她們把“鴻雁”作為最貼近自身情感的寄托,盼望在其振翅南飛的同時給心上人帶去自己相思相戀的濃濃愛意。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閨怨》:“別日南鴻才北去, 今朝北雁又南飛。春去秋來相思在, 秋去春來信息稀?!北闶墙琛傍櫻恪钡囊庀髞肀磉_自己對于心上人能夠多寄書信來的渴望,其內心相思之深切也由此體現。
除此之外,“鴻”的名詞性釋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形容詞性的影響,其作為形容詞時的“大”與“杰出”在適當延伸后變成了一種最原始的宏大境界,即用來形容天地尚未開辟時的混沌景象,如:“鴻洞(混為一體。指宇宙虛無原始的混沌景象)”,“鴻墐(天地最初時的渾沌元氣)”。
并且,因為其作為飛禽能夠自由地翱翔于廣闊而高深的天空,所以自然也代表著從低位走向高位的喻意,如“鴻漸(鴻鳥飛翔由低處逐漸進于高位。比喻官職升遷或漸入佳境)”“鴻飛(仕途像鴻鳥一樣飛向高空)”;還有杰出或者志向遠大和有福富貴等吉祥意義上的應用,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鴻騫鳳立(鴻鵠高飛,鳳凰挺立。比喻超群杰出)”和“鴻運當頭”“鴻福滿堂”等。
同時,在古代,“鴻”與“洪”也是經?;煊玫?,如“鴻運”和“洪運”,“鴻水”和“洪水”等等。
二、現代文學作品及生活中“鴻”的意義及運用
雖然“鴻”意象在經過之前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已經有了獨特豐富的內涵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思國懷鄉(xiāng)的傳統(tǒng)鄉(xiāng)愁文化和離別文化的具象化的代表,但是在人們現代的日常生活中,“鴻”身影的出現卻再也不像古代那么的頻繁了,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對于現代社會交通工具的進步與發(fā)展,再加上通訊手段的出現與普及,人們之間的離別時間大大地減少,異地之間的溝通在有了微信視頻以后也日益方便,鮮少再出現要用生于北方卻不得不奔赴南方的“鴻”來寄托離愁思鄉(xiāng)之情的需要了。
(二)時代潮流的新陳代謝愈發(fā)的快速化,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頻率越來越快,很少有時間再掏出紙筆,耐心而又深情地寫一封家書寄給遠方的親友,就連偶爾的懷想也被笑稱之為一種回不去的情懷,那么“鴻雁傳書”的意象也由此可見一斑。
(三)至于其他的一些在古代本來就不太常用的意象,如之前提到過的代表“洪水”的“鴻水”,以及除了本意以外還有著《封神演義》中“鴻元老祖”身份的“鴻鈞”等詞和其代表的含義,都在歷史滾滾長河的淘洗中失去了蹤跡。
至于現在語料庫中還存在的作為“鴻”本意或者意象內涵的身影,則多是一些文學作品中涉及的與“鴻”有關的成語,如“雪泥鴻爪”和一些與“飛鴻”等鴻鳥生活習性或者飛行特征等相關的一些比喻了。但所幸的是“鴻”作為“盛大”“杰出”“福氣富貴”的形容詞性含義還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出現,如“鴻運當頭”和“鴻篇巨著”等等。
由于其被歷史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意象內涵在當今時代潮流無法再大肆宣揚及運用,而一些較為冷門的含義又早已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銷聲匿跡,“鴻”字的發(fā)展其實與日常生活中,在一定層面上走的是下坡路。
總的來說,雖然“鴻”在人們口中的出現頻率較之古代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在書面形式上的文學作品中,其背后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意象還是比較活躍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希望“鴻”字的傳統(tǒng)離愁思鄉(xiāng)文化和其他深厚的意象內涵能夠在現代社會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付春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雁意象[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12).
作者簡介:江明蔚,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