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場域理論為基礎,《紅高粱家族》葛譯本為研究文本,以修辭、習語翻譯為切入點研究小說的翻譯特點。發(fā)現(xiàn)葛傾向于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式。利用慣習、資本和場域來解釋翻譯特點的成因,認為與葛在學習和工作中形成的慣習、在各種場域中所擁有的資本和占據(jù)的位置有關。
【關鍵詞】 紅高粱家族;慣習;資本;場域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0-0125-02
葛浩文作為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譯者,翻譯了他十多部作品,是莫言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推動力,也成為國內(nèi)學者研究的重點。研究他的翻譯(胡安江[1];許多[2]),或?qū)⑸鐣W理論運用在翻譯領域(陸志國[3])。1993年《紅高粱家族》在美發(fā)行后,便在英語讀者中引起轟動并被評為年度最佳外文圖書[4]。本文將探討葛譯《紅高粱家族》的特點并運用布爾迪厄理論來解釋成因。
一、葛譯《紅高粱家族》的翻譯特點
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研究小說英譯本的翻譯特點(一)修辭翻譯。作者在小說中使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修辭的使用豐富了小說的語言形式,使語言表達更加多變。比喻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二)習語翻譯。莫言所寫的是發(fā)生在“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故事,文中出現(xiàn)大量習語。小說之所以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主要在于有多種修辭手法和獨特的語言風格,因此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對譯文特點進行考察。
(一)修辭翻譯
比喻是由客體、意象、意義三部分構(gòu)成[4]。Newmark解釋道,客體表示被形容的事物,意象表示所代表的事物,意義表示兩者存在共通之處[5]。據(jù)丁小芝統(tǒng)計,僅第一個章節(jié)中采用的比喻就有150多處[6],葛浩文主要采用保留和替換意象的方法。
1.保留意象
將原文意象對等的翻譯到譯文中,葛浩文在翻譯修辭手法時主要使用該技巧。
例1.杉木柵欄黑幢幢的,像個巨大的墳墓。
譯:The dark outline of the fir-stake enclosure was like an immense graveyard.
該處把“關押村民們的柵欄”比喻成“巨大的墳墓”來表現(xiàn)羅漢大爺?shù)目謶?,中西文化中都有此意象,因此葛保留了原文的表達方式。
2.替換意象
將原文意象替換成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
例2.奶奶在嗩吶聲中,像聆聽天籟一般。
譯:Grandma… at the sound of the woodwind, as though commended from on high.
“天籟之聲”表示的是美妙動聽,此處如按字面意思譯為“great musics”,會讓英語讀者覺得疑惑,葛浩文用“commend”來進行替換,使其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綜上葛在翻譯時對于兩種文化存在差異的地方,或是意譯或是改譯。對于兩種語言相類似的表達則保留其意象,保證譯文與原文的對等,使英語讀者更真實地感受小說語言形式的豐富多樣。
(二)習語翻譯
習語是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征的特殊表達形式,是某地區(qū)人民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7]。
1.成語翻譯
成語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產(chǎn)物,人們常用四字短語來概括某些冗長的表達。據(jù)單偉龍統(tǒng)計,小說中成語的數(shù)量是289個,約229個采用的是直譯法[8],可見葛浩文在英譯成語的過程中,有意保留漢語的文化特征,保證譯文忠實于原文。
例3. “這是‘圍魏救趙之計’吧”。
譯:“You could call that the classic ‘Encircle the Wei to rescue the Zhao’ ploy ”.
此成語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該處葛浩文采用的是逐字翻譯法,雖也表達了完整的結(jié)構(gòu),但英語讀者不能理解其中真正的文化內(nèi)涵。
2.俗語翻譯
俗語產(chǎn)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中,通過某些修辭手法而獲得意義。據(jù)單偉龍統(tǒng)計,俗語大約38個,葛浩文在翻譯時,一半以上都是直譯的[8]。
例4.“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面看水面?!?/p>
譯:“If not for the sake of the monk, stay for the Buddha. If not for the sake of the fish, stay for the water. ”
該俗語指看在第三者的情面幫助或者寬恕某一個人?!吧妗⒎鹈妗本隽吮A?,使英語讀者明白羅漢大爺對于“我”家而言,是僧與佛、魚與水的關系,互相離不開,不可分割。
葛浩文在翻譯習語時多使用直譯法,保留原作中的語言形式和表達習慣,使英語讀者能真實感受到莫言的寫作風格。
二、葛譯《紅高粱家族》特點的成因分析
利用布爾迪厄場域理論中的慣習、資本、場域來解釋其原因。
(一)慣習
慣習是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獲得,反過來又具有指導作用,隨著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慣習是通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的翻譯題材、翻譯方法與策略、譯者主體性等因素而在翻譯場域中外顯出來的翻譯風格[9]。葛浩文翻譯了該小說,為了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葛浩文對原著中的許多地方作了改寫和刪減,但仍遵循忠實性原則。他也曾表示翻譯的過程就是重寫的過程[10]。
葛浩文在翻譯小說的過程中做過段落的調(diào)整、語詞的刪減,以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他也最大限度地保證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對具有濃郁中國文化色彩的語言進行直譯,使英語讀者更真實的感受中國文化。
(二)資本
資本是人們在各種場域活動中互相爭奪的目標、競爭的手段。關于資本的分類,布爾迪厄劃分了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象征資本[11]。莫言1986年發(fā)表該小說后,迅速引起轟動。次年,張藝謀便將該小說改編成了電影《紅高粱》,在國內(nèi)反響強烈,于1988年獲得了柏林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獲得的榮譽轉(zhuǎn)變成了經(jīng)濟資本增加了作家的收入,也增加了該小說的象征資本。葛浩文本身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社會和象征資本。他學習中文研究中國文學和文化,這都為葛浩文能翻譯莫言寫作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翻譯莫言作品前,他多次翻譯了蕭紅、畢飛宇的作品,為他贏得了出版社和編輯的認可,帶來了一定的象征資本。
(三)場域
場域本身占有一定的社會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有各種關系,他們要按照規(guī)則來進行活動。場域內(nèi)部的各種競爭關系是由資本的數(shù)量來決定的,資本不與其所在的場域結(jié)合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11]。小說英譯本于1993年發(fā)行,當時美國表現(xiàn)反諷、黑色幽默、具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廣受歡迎。鑒于此,葛浩文優(yōu)先考慮翻譯《紅高粱家族》。因為該小說的主角是具有叛逆和追求自由精神的英雄形象,這符合美國對個人英雄主義追求的興趣。同時,翻譯作品的發(fā)行量與可接受性受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等多種場域的影響[12]。出版社是譯文作品能否發(fā)行的決定性因素,譯文作品是否成功取決于讀者是否感興趣,學者們和評論家也是譯文作品發(fā)行量和可接受性的影響因素。
三、結(jié)語
本文從修辭、習語翻譯兩個方面分析了小說英譯本的翻譯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葛傾向于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利用場域理論對成因進行解釋,發(fā)現(xiàn)葛長期以來所內(nèi)化的慣習、所擁有的各種資本以及所在的各種場域都會影響譯者的翻譯。
參考文獻:
[1]胡安江.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方法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J].中國翻譯,2010,31(06):10-16+92.
[2]許多.翻譯理念、翻譯方法與傳譯路徑——關于《葛浩文翻譯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06):90-98+148.
[3]陸志國.布迪厄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回顧與反思[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43(02):51-58+84.
[4]邢杰,陳俊娜.場域理論視閾下葛譯《蛙》翻譯方法解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02):59-67.
[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J].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丁小芝.語言前景化與比喻修辭翻譯——試析《紅高粱家族》比喻辭格英譯策略[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7(02):53-57.
[7]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J].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8]單偉龍.基于語料庫的葛浩文習語翻譯研究——以《紅高粱家族》和《變》為個案[J].外語電化教學,2017,(01):83-89.
[9]邢杰.譯者“思維習慣”——描述翻譯學研究新視角[J].中國翻譯,2007,(05):10-15+95.
[10]Goldblatt Howard, The Writing Life[N].The Washington Post,2002-04-28(BW10).
[11]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146-150.
[12]吳娟.布迪厄社會學視角下《紅高粱家族》英譯本研究[D].寧夏大學,2017.
作者簡介:谷樂樂,女,山東萊陽人,魯東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