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夏林蘋 周九陽
摘? 要:在一些突發(fā)的事件中,公民的應急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公民對于事件的看法,影響著事件發(fā)展的趨勢,應急科普對于提升公民應急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常識問題。該文通過個別實際情況對具體相關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簡述了應急科普對提高公民應急素質的意義和應急科普宣傳現(xiàn)狀問題,并提出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多維互動實踐模式,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以期為應急科普宣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應急科普? ?教育宣傳? ?互聯(lián)網(wǎng)?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31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7(b)-0004-03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WANG Yang? ?XIA Linping? ?ZHOU Jiuya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065201? China)
Abstract: In some emergencies, citizens' emergency awareness determines citizens' public opinion on the ev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vent.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on sense problem for improving citizens' emergency awareness.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rough specific individual situ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practice mode of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backgroun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uthor's personal view and for the innovation of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Emergency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Internet; Innovates
1? 應急科普對提高公民應急素養(yǎng)的意義
應急科普的意義,是通過科普教育活動,使公民在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有一定的準備。當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后,相關人員運用相關專業(yè)的手段和方法對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向公民傳授專業(yè)的應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舒緩公共情緒,這也是在發(fā)生公共事件或重大事件后處置的一個重要手段。以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為例,2020年年初,我國爆發(fā)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使得每個人都陷入了恐慌當中,百度App顯示每天超過10億人通過百度搜索了解疫情,這就說明了人們對于科普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應急科普的重要性。應急科普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應對措施都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所以應急科普對于提高公民應急素養(yǎng)有很重要的作用,使人們能夠在危險發(fā)生時知道如何處置,在危險環(huán)境中保證自己的安全[1]。在一些事件發(fā)生時,信息不透明的危機很容易引發(fā)公民的緊張心理,如果相關知識缺乏,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那么就會導致一些謠言的傳播,出現(xiàn)人人恐慌的情況。所以,應急科普是對于突發(fā)事件中打破謠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應急科普內容上,必須要科學準確、邏輯清晰,同時應急科普具備的前瞻性使人們能夠對于潛在的可能發(fā)生的危險有一定的準備,例如:對于預測地震、臺風、洪災等自然災害,人們通過獲得的應急知識做出一定的應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危險發(fā)生時的損失,降低危機事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緩解因為危機事件產生的不安情緒和心理危機。
2? 應急科普宣傳現(xiàn)狀問題
2.1 應急科普宣傳現(xiàn)狀
我國在應急危機的宣傳教育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從2008年“5·12”地震之后,將每一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震減災日,并且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多次舉辦宣傳教育工作,在一些危機時間相關的知識上做出了專業(yè)的普及給公民提供了一定的應急措施,這些活動都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使得公民在面對存在的風險時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一些學校也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和主題活動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發(fā)生災害時如何逃生,很多學校都開展了校園知識安全大會等,這些都是我國在應急科普宣傳教育中取得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2 應急科普宣傳存在的問題
2.2.1 公民在應急科普活動中參與度低
大部分公眾都缺乏應對危機的意識,任何一個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社會公民都是這些事件的主要承受者,同時也是事件的預防和處置者。從實踐結果來看,面向全社會的應急科普安全防范教育和培訓工作做的遠遠不夠,即使部分地區(qū)開展了相應的活動,也缺乏一定的考核結果,對結果難以評估[2]。在舉辦這些活動時,公民參與度較低。這也是由于各地區(qū)在應急管理宣傳教育中,缺乏整體思路的原因,尤其是對于農村到城市的務工人員來說,這些宣傳教育活動的參與度是極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