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茂蘭
你經常出現(xiàn)鼻子不通氣、流清涕、鼻腔發(fā)癢等癥狀嗎?這是怎么回事?又該如何緩解呢?
人的鼻腔黏膜供血豐富,下鼻甲和中鼻甲有許多海綿狀血竇組織,這種組織對物理、化學刺激特別敏感,可迅速收縮和擴張,從而影響鼻子的通氣功能,當鼻腔遭受刺激時可引起諸多反射。當人體處在生理周期的轉折時,如青春期、更年期時也會出現(xiàn)上述反應??梢?,鼻塞不通并非都是病引起的。
普通的傷風、感冒引起的鼻塞,藥物干預下一般2~3周能恢復。但是,如果鼻塞遷延不愈,超過2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就要格外重視了,有可能是下列3種疾病所致——
慢性鼻竇炎:主要癥狀為交替性或持續(xù)性鼻塞,伴流黏膿涕、頭痛、嗅覺減退甚至喪失,嚴重時可以伴發(fā)中耳炎、咽炎、支氣管炎等。
鼻息肉:這是黏膜炎癥性反應引起的腫塊,與慢性鼻竇炎包括過敏性鼻竇炎密切相關。
鼻咽部腫瘤:是我國較常見的腫瘤之一。由于其發(fā)病以單側為多,因此,一側鼻子出現(xiàn)異常時尤其要高度重視。比如,一側鼻子經常出血或鼻涕帶血,呈暗紅色血絲,特別是早上起床時鼻咽分泌物帶血絲或小血塊;單側鼻子堵,鼻塞持續(xù)兩周以上,且進行性加重;單側鼻子異物感,覺得“長了東西”等。此外,出現(xiàn)持續(xù)性單側頭痛,頸部側上方或頸后三角區(qū)有淋巴結腫塊,不明原因的耳鳴、耳朵堵、聽力下降等,也要懷疑是否有鼻咽癌的可能。
對于非病理性因素引發(fā)的鼻塞,大家可試著按以下方法解決——
揪后脖頸:從經絡看,后頸部主要有足太陽膀胱經脈,是人體抵御外邪的“籬笆”。揪痧則是利用外力的夾、壓、擠,將皮下毛細血管夾破,使血液滲到組織間,造成局部淤血,刺激經脈,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具體方法是,兩手拇指伸直,四指并攏伸直,一上一下放在后脖頸處,用手指指腹以一定的力度由兩側風池穴(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的凹陷中,基本與耳垂齊平)向下提捏兩條大筋,到大椎穴(低頭,頸椎最高骨下),重復10次,以局部皮膚溫熱、輕度疼痛為宜;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蘸冷水后,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節(jié)側面,由上到下夾揪皮膚,發(fā)出“嗒、嗒”的響聲,夾揪時要注意隨夾隨擰,繼而馬上松手,一般以局部夾揪20次左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印痕為度。
由于夾揪作用對皮膚有較強的牽引力,局部毛細血管破裂,造成淤血,我們稱為“出痧”。揪紅出痧后,即可感到鼻部暢通、頭目清爽。但需注意,有心臟病、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的人,不宜揪痧。如需再次揪痧,要等上次的紫紅色印痕消失才能操作。
穴位按摩:按摩迎香穴,可讓你從難受和狼狽中解脫出來。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鼻唇溝中部,可用食指或中指先重力按揉該穴3~5分鐘,然后由下往上從迎香穴朝鼻根方向摩擦,再由上往下從鼻根摩向迎香穴,如此反復50~100下(約1~2分鐘)。最后再捏揉雙手合谷穴(虎口)2~3分鐘。
蒸汽熏蒸:如果出現(xiàn)鼻塞癥狀,可以接上一盆熱水,頭上圍條毛巾保護頭部,頭部俯在水盆之上,然后深呼吸水蒸氣,這樣能有效暢通阻塞的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