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媽東有七個孩子,有文化的丈夫不給孩子們?nèi)∶郑瑓s讓沒有上過學(xué)的媽東給孩子們?nèi)∶?,冥冥之中,好像老天注定,媽東自己陪伴著孩子們成長。
媽東是壯族,孩子們的名字都是用壯話叫的,第一個女兒叫“垛東”;第二個女兒因為出生時很小,索性就叫“垛怋”,很小的意思;第三個女兒媽東砍柴回來在半路生的,生下來腿很有力地踢著媽東,所以就叫“垛嘎老”,腿粗壯有力的意思;第四個女兒又瘦又小叫“垛柳”;第五個女兒就直接叫“垛哈”,老五的意思;最后兩個是男孩子,起名“阿鴻”“阿贏”,是吉祥的意思。
媽東今年八十三歲。1979年,四十二歲的她,丈夫病逝,媽東的天塌了,那時的她全身無力,心胸沉重,腦袋發(fā)脹,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硬是被她收回。她不能哭,她要留精力來思考今后的日子怎么過。在人民公社、大隊、生產(chǎn)大集體的日子里,按勞分配,誰家勞動力多,所掙的工分多,分到的糧食等物資就多,媽東家人口多,勞動力少,工分就少,生產(chǎn)隊每次分糧食,孩子們和媽東高高興興地背著背簍、挑著大籮筐去排隊,結(jié)果是別人家分到的糧食多得拿不回來,而媽東家每次都是很尷尬地挑回不到半籮筐的谷子或玉米。五個女兒、兩個兒子七張口在等吃飯,豬圈里的三頭小豬也在猛烈地撞擊號叫,催促主人給它們喂食,它們焦躁不安 “嗚嗚、嗚嗚、嗚嗚”地叫個不停。
“垛嘎老”從記事起,她們家每年都要到山里借糧?!岸飧吕稀本拖衲赣H給取的名字一樣,雖然常常吃不飽,頭發(fā)像稻草一樣干而黃,臉色菜青,還長黃褐斑,但她的腿粗壯,能走路,母親去借糧總會帶著她。有一次,天還沒亮,“垛嘎老”就跟著母親在星星和月亮陪伴下翻山越嶺,走到山窩窩里的弄桃婆桐家。婆桐是一位慈善的老人,看到母女倆背著背簍到來,她善解人意地一邊熱情地招呼母女倆坐下,一邊忙碌著生火煮飯,圓圓的鼎罐在火灶邊轉(zhuǎn)呀轉(zhuǎn),很快香噴噴的米飯滿屋飄蕩。
吃飽飯,婆桐就把玉米、飯豆、南瓜先裝滿媽東的大背簍,到裝“垛嘎老”的小背簍時,她猶豫地對“垛嘎老”說:“你能背嗎?”“垛嘎老”點點頭,于是婆桐把小背簍也裝滿飯豆和玉米棒?!岸飧吕稀焙湍赣H也不多逗留,因為回去雖然是下山,但是背著糧食走山路會很慢,家里還有一幫人在等著米下鍋呢?!岸飧吕稀北持b滿糧食的小背簍,覺得很沉重,可是也舍不得把糧食卸下,她一邊艱難地走,一邊喘著氣問母親:“我們能在天黑前回到家嗎?”媽東果斷地回答:“能?!笨粗鴿M臉漲紅的女兒步履艱難 ,她快步地向前走,找一塊平的大石頭安頓好自己的背簍,再轉(zhuǎn)回來接下“垛嘎老”的小背簍?!岸飧吕稀备屑さ乜粗赣H,并小跑步追上母親,就這樣她們接力棒似的在夜幕降臨前趕回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生火煮飯。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媽東的娘家永遠是她的依靠。媽東經(jīng)?;啬锛遥看味际潜持鴥鹤訋е畠嚎帐秩?,一到娘家,母親、弟弟、弟媳婦就像迎接苦難歸來的親人一樣忙碌著。弟弟拿著漁網(wǎng)出去,一會兒回來就是一竹簍活蹦亂跳的河魚,油鍋嘶嘶響,香噴噴的魚端上桌子,讓姐姐和侄兒們吃。媽東的母親每次都在一旁憐愛地催著媽東:“你也多吃點吧。”弟媳婦也會拿出熱乎乎的木薯粑粑或者糯米飯讓姐姐和侄兒侄女們吃。每次回娘家都能讓孩子們開葷,吃飽,所以孩子們也特別喜歡跟著母親回外婆家。直到現(xiàn)在“垛嘎老”都還很懷念那時外婆家的種種美食。
孩子們都還小,大人的憂愁沒有能完全感知到,吃飽了就跑去跟表哥表妹們玩編花籃的游戲。“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面有小孩,小孩名字叫花籃,蹲下,起來,坐下,起來。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單腳站立,邊唱邊跳,弄得滿頭大汗才回家。
每次從娘家回來,媽東都會收獲一袋大米、一袋玉米和一捆干木薯。媽東背上背著兒子,肩上挑著糧食,女兒們每人背或挑一捆木薯,像一個運輸小分隊一樣一路走走停停,穿梭在羊腸小道上,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回到家,娘家暖暖的愛,滋潤著媽東一家的日子。
孩子們都在長身體,由于缺少油,孩子們的食量都比較大,缺糧,吃不飽一直困擾著媽東。媽東心里苦,可是她從來不哭出聲,她藏起她的憂愁,她說讓孩子看見她哭會擔(dān)心,會影響孩子們學(xué)習(xí)。
在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中,盡管媽東很賣力地勞動,無奈勞動力少,缺糧一直是家里最難以解決的事,孩子們最怕媽東說不給吃飯,或是說不給上學(xué)。
媽東在生產(chǎn)隊收工后,偷偷在傍晚摸到山上開荒種玉米或小米來填補缺糧,大女兒在外讀書,二女兒、三女兒常常跟著去做幫手。媽東和孩子們都很喜歡有月亮的夜晚,“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皎潔的月光會讓她們看清楚還有多少荒地的草沒有除,看到誘人的玉米棒在向她們召喚,照亮她們回家的路。
開荒種的玉米常常是沒能等到成熟就被媽東和女兒們掰下來,她們把嫩嫩的玉米一顆顆剝下來,用石磨子磨碎再揉團放到芭蕉葉上包成三角粑粑,等鍋里的水開了,再放到鍋里蒸。香甜的玉米粑粑讓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二
媽東一直都很忙碌,隊里的農(nóng)活一放工,就忙著織布或染布,手中的活路一件又一件,從來沒見她停下來歇息,她就像個鐵人。其實媽東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也有身體不舒適的時候,有一次,她把生姜埋在火灰里,焐燙后拿出來讓女兒幫她刮背,女兒用稚嫩的手學(xué)著母親平時幫她們醫(yī)治感冒的方法,幫母親刮背,看到被刮紅得發(fā)紫的背,她們知道母親生病了,可是第二天母親依然又忙著勞動,好像沒有生病的樣子。
窮人最怕的就是生病,有病沒錢醫(yī),孩子們感冒,媽東有一套土方子,那就是把生姜放到火灰里煨熱,破開拿來刮孩子的太陽穴、胸、背、雙手、雙手肘、雙膝關(guān)節(jié)等部位,直至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為止,再讓孩子喝一碗紅糖姜水,蓋上被子睡覺,捂出一身汗,孩子病就好了。孩子們肚子疼,媽東就用一個大海碗裝熱熱的火灰,撒上些許冷水,再用一塊土布包起來,敷在孩子的肚臍眼上來回按摩,直到孩子舒服睡覺,第二天起來就好了。孩子被蚊子咬,媽東就到山上采一把鬼針草,用石頭剁碎涂在蚊子叮的地方,或抹一點鹽巴,效果也很好。孩子撞傷,直接就讓孩子屙一泡尿,在傷腫處拍拍打打……
村頭有棵大榕樹,村里的婆婆、嬸嬸、姑姑們晚上常常聚在一起交頭接耳說著別人的閑話,可是從來沒有媽東的身影,媽東沒有時間光顧那個地方。媽東一直忙碌著,半夜還坐在織布機上織布,或者趴在縫紉機上“嗒嗒嗒嗒”地縫被套。
白天在生產(chǎn)隊勞動,大家中途休息的時候,男人抽煙,女人一堆堆圍在一起聊天,媽東就爬到山上去砍柴,一挑柴火一百斤才賣得一元錢,媽東砍十幾天柴火,才掙到十元錢。她買了三頭小豬,計劃一頭是要養(yǎng)過年的,一頭是要等大女兒考上中專請老師和親戚吃飯慶賀的,另一頭是要養(yǎng)做母豬,等母豬下崽,賣豬崽供孩子上學(xué)。
媽東家門口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有一只大木桶,里面放著媽東染土布的藍靛水,木桶口橫放兩根木棍,木棍上有一個竹筐,里面經(jīng)常放著已經(jīng)染過藍靛但還沒滴干水來不及拿去曬的土布。女兒們一放學(xué)就會挎著竹籃到菜園,把滴干水但是沒有曬干的藍色土布鋪到籬笆上,把整個菜園圍成藍藍的圍墻,菜園周圍都飄散著藍靛的味道。再跑回來用空的已經(jīng)被藍靛染成藍色的雞籠放到木桶里用力地上下抽打,直到木桶里泛起紫藍色的泡泡,才走進屋里,這些是媽東交代女兒這樣做的,據(jù)說這樣染出來的土布才藍得好看。
一匹白顏色的布要染好能拿出去賣,需要很多工序,先是用藍靛染七八次,再用樹皮染幾道,用牛皮、豬血煮,曬干,捶打再用蒸桶蒸出來的布是上等布,這樣的布看起來紅、黑、藍色彩豐富,這樣的布做成的褲子,走起來會“唰唰”生風(fēng),很好看。這些布匹一部分是孩子們過年的新衣服布料,大部分拿去賣。
三
1981年,對于媽東來說,是個“天開”的喜慶年,這一年分田到戶,媽東家八口人,分到八份水田,十幾畝水田啊,媽東家的女兒們個個成了勞動力。每當(dāng)媽東和她的女兒們出工時,村里的人都說媽東家的生產(chǎn)隊來了。媽東像愛她的兒女一樣愛她家的水田,她說要讓水田產(chǎn)糧,就要先把水田養(yǎng)肥,于是她把家里的豬糞、雞糞都背到田里,還上山要各種各樣的樹葉放到田里漚,讓水田又肥又松軟。插秧、耘田她們很用心去做,秋天是收割的季節(jié),媽東家的稻田金燦燦的,收回的谷子堆滿她家的堂屋,媽東家終于告別了缺糧的日子。
媽東打聽到是一位叫鄧小平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把田分給農(nóng)民,她說如果能見到這個領(lǐng)導(dǎo),她要給他磕頭跪謝。每年交公糧,媽東眼睛眨都不眨,專門挑選好的糧食上繳國庫,殺年豬時把大的一半拿去交派購,她說公家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報恩。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都不用碓子舂米了,而是挑著谷子到幾公里遠的床屯碾米,那里有一個大水碾,聽說是用水來推動石磨子碾米,比人力舂米好。于是四面八方的人都挑谷子往那里排隊碾米,從汾州到床屯的路并不好走,坑坑洼洼不說,最難的是要上三個連環(huán)陡坡。那時候最厲害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垛嘎老”的三叔家有一輛自行車,有一次,三叔從床屯用自行車馱著三嬸回來,三叔的自行車像駿馬奔騰一樣起伏狂奔連下三個陡坡,嚇得他大氣都不敢出,直到自行車騎至九洞屯路段比較平的地方才松口氣,回過頭要跟三嬸講話,卻發(fā)現(xiàn),不知道啥時候三嬸已經(jīng)掉下車了。下坡掉老婆或掉東西是常有的事,要是走路遇上有車子來,也會噴你一身一臉泥灰。
開學(xué)的時候女兒們都要上學(xué),媽東就成了唯一的勞動力,兒子還小,沒有到上學(xué)的年齡,有時候媽東會用背帶背著兒子勞動,有時候是女兒們背著弟弟上學(xué)。
為了孩子們的學(xué)費問題,媽東常常睡不著覺。很多好心的鄉(xiāng)親、親戚都勸媽東不要送女兒上學(xué),媽東的弟弟也專程走幾十公里的山路來勸媽東:“姐呀,不要送女孩子讀書了,女孩子是幫人家養(yǎng)媳婦,讓她們回來幫幫你吧?!眿寲|沒搭理,媽東決定了的事,一根筋堅持到底,有時開學(xué)了,孩子們的學(xué)費還沒有著落,她就挨家挨戶到親戚家借錢。她從來沒有讓女兒放棄讀書回來幫她勞動的念頭。她說自己沒得讀書很吃虧,斗大字一個都不認識。她堅信送孩子讀書就是最可靠的投資,不能讓孩子們因為沒有文化被人家欺負。
村里不少人說媽東傻,甚至看到她就指指點點,竊竊私語:“喏,就是那個人,家里一大幫孩子,飯都吃不上,還送女兒讀書,白白浪費勞動力,真傻?!?/p>
媽東的女兒們愛上學(xué),她們也知道別人家有父有母都不讓女孩子讀書,她們的同學(xué)有好幾個都是為了幫家里做農(nóng)活,整天背著背篼去割馬草或上山打豬菜或者下田勞動而耽誤上學(xué),最后輟學(xué)。
媽東的女兒們最擔(dān)心媽東不讓她們上學(xué),除了在學(xué)校認真讀書,她們一放學(xué)就主動做家務(wù),不用母親安排,幾姐妹自己商量好誰負責(zé)煮飯、煮菜、打豬菜、喂豬等,這些家務(wù)事基本不用媽東操心。
“垛嘎老”因為比較壯實,在家主動承擔(dān)喂豬的工作,每天放學(xué)就拿著背簍往山上爬去打豬菜,或挑著籮筐到田里去要浮蓮喂豬。人都吃不飽,豬難免也沒有油水,每天放學(xué)回來,豬圈里的豬都叫個不停。村頭村尾各有一個公共廁所,“垛嘎老”的“肥水”從來都不流到廁所里,她叫母親幫做了一把竹篙,“垛嘎老”負責(zé)督促姐妹們大便要留到家屙,拿著竹篙到豬圈里蹲“喂”豬。大姐因為受不了豬搶“食”的場面,經(jīng)常跑到村頭廁所解決問題,因為這事,姐妹倆還吵過架。
媽東家的母豬是一頭很漂亮的陸川豬,“垛嘎老”對它特別優(yōu)待,每次喂豬都多撒一把米糠給它,它一年生兩窩白顏色的豬崽,有時一窩生十頭豬崽,有時生十五頭,豬崽胖嘟嘟的很可愛,可是不管怎么呵護它們,最終成活的都是七頭豬崽,豬崽滿雙月可以賣錢的時候,正好是準備開學(xué)的時候。
在商品匱乏的年代,買布要布票,于是聰明的壯族婦女們就自己種棉花,紡線織土布。農(nóng)閑的時候,媽東就挨家挨戶上門去收嬸嬸、姑姑、婆婆們的土布,沒有本錢,都是先借布,挑到偏遠的山村去賣。每一次,天還沒亮,公雞一報曉,媽東就挑著一擔(dān)二十幾匹的土布,大概有百來斤重的擔(dān)子行走在山路間。作為女人,媽東也害怕,有時候她就叫“垛嘎老”一起去,路上有個伴。母女倆走幾個小時的泥濘、陡峭山路才到達伶站街,不是圩日的時候就挨家挨戶去串門賣土布,天黑了就在農(nóng)家借宿,哪家有飯就在哪家吃。農(nóng)村人都很熱情,媽東走到哪家都有人喊吃飯,這樣一挑土布一般也要一個星期才賣完,一回來就先把本錢交到嬸嬸、姑姑、婆婆們的手中,每趟回來都有幾十元的收入。媽東很感恩,誰給她飯吃都認作老同,因此,媽東就有很多老同,她們來汾州趕圩,媽東也熱情地招呼她們到家里坐,讓子女倒茶水給客人,還煮飯給她們吃。
有一天,媽東笑瞇瞇地叫孩子們過來圍著桌子坐,然后她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布袋,揭開一層層包布,露出一沓錢。她把錢推到三女兒“垛嘎老”面前說:“數(shù)數(shù)看看。”“垛嘎老”一邊吐口水放右手的食指和拇指,一邊認真地一張張數(shù)著,一共有四百六十元。燦爛的笑彌漫整個屋子,一家人都笑得合不攏嘴。上世紀80年代初有幾百塊錢,對于媽東家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錢,四女兒“垛柳”細聲細氣地說:“媽媽,我們有錢了,能買點豬肉吃嗎?”媽東笑著說:“我們要買一臺縫紉機,以后自己縫被套賣就能掙到更多的錢,過年給你們都買新衣服。”那年頭,買縫紉機也要排隊,媽東專程到百色找在百色工作的姑姑幫忙,等了一個多月,一臺嶄新的蝴蝶牌縫紉機成了媽東家最貴重的固定資產(chǎn)。
媽東家的縫紉機跟媽東一樣忙,孩子們回家,沒到家就能聽到“嗒嗒嗒嗒”的縫紉機聲音,這種美妙的聲音像是母親在召喚兒女們回家的樂章,孩子們回家的腳步就會更加飛快。
四
“垛嘎老”初三那年,有一次,媽東趁著其他孩子不在家,偷偷塞給她一瓶魚肝油,那是一個挺大的玻璃瓶,里面的魚肝油金亮金亮的?!岸飧吕稀蹦弥鬃樱苄⌒牡貜钠孔永镆ǔ鲆恍∩?,放到嘴里,甜絲絲的,很好吃。她把勺子喂到母親嘴邊,說:“很好吃,你也吃?!蹦赣H用手推開勺子,說:“你快大考了,用腦多,要補補營養(yǎng)?!闭f著用她那雙被藍靛染得發(fā)藍的手輕輕撫摸著“垛嘎老”的頭。接下來的日子,“垛嘎老”經(jīng)常得開小灶,比如骨頭燉首烏。那年頭骨頭比肉便宜,他們家常常買不到豬肉,只能買羊下水或羊肉,每次出門,都被同伴們嫌棄,說臭羊臊。
后來“垛嘎老”才知道,不光是她享受畢業(yè)班的家庭伙食優(yōu)待,妹妹們畢業(yè)班時,母親也會偷偷地給她們買雞蛋等補品。媽東的母愛很細微,滋潤著兒女們的心,在貧窮的日子里,她們得到的是母親滿滿的愛,她們的童年充滿著陽光。
媽東沒上過學(xué),她也不會拿大道理來教育子女,但是她有她的一套方法,那就是用她的勤勞和樸實的認知影響著孩子們。有一次賣豬,地質(zhì)隊的工人來她們家買豬,一頭大肥豬本應(yīng)是三百五十元,可是買豬人走后,“垛嘎老”把錢遞給媽東,小聲說:“一共是四百塊,多了五十塊?!眿寲|二話沒說,直接抽出一張五十元,叫“垛嘎老”跑去追,把錢還給人家。媽東常說“勤不富也飽,懶不死也餓”“該是我們的東西,跑也跑不掉,不是我們的東西不能拿” 。
臨近春節(jié),是媽東最為繁忙的時節(jié),她要掙錢買年貨,又要走村串巷賣土布,這個時候人家置辦年貨,土布也很好賣,還會比平時賣得好價錢,媽東恨不得自己能多變出幾只手腳?!岸飧吕稀焙俚臅r候成了媽東的好幫手,一起陪著母親,晚上縫被套到半夜,第二天天沒有亮就挑著土布,走山路到伶站趕圩賣土布。媽東的妹妹嫁到伶站的平蘭村,那個地方離公社遠,悄悄開荒種糧,糧食比較豐富,他們都很憐愛自己的姐姐,每到圩日總會用芭蕉葉包著糯米飯,糯米飯里還埋著臘肉或雞肉特意拿來給姐姐和侄女們吃。
五
過年,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日子,有豬肉、雞肉、粽子、米花、麻蛋等很多好吃的東西,還有過年的新衣服。媽東家養(yǎng)成守年的習(xí)慣,年三十晚,媽東把孩子們的新衣服疊好放到孩子們的床頭,按照習(xí)俗,孩子們都不出去玩,他們圍坐在燒得旺旺的火塘旁邊烤火邊看書、寫字。他們都相信母親的話,大年三十看書到凌晨,這樣的孩子聰慧,讀得書,學(xué)習(xí)成績才會好?;鹪罾锘鸩幌?,火旺來年一切都旺盛。到了凌晨公雞喔喔打鳴聲響,他們立刻爭搶在大門外燃放一掛長長的鞭炮,放完炮,媽東和孩子們就挑著空桶,到河邊插上三炷香,朝著河里拜三拜并念著“取乖水”的歌謠,一邊念一邊從河里舀一瓢水喝,再舀一瓢水回家,另一只手還拿著一塊石頭或提著一個裝著石頭的雞籠或豬籠,一邊念著“咕咕、嘰嘰、喔喔”招豬、雞回家,這樣把全家的福氣運氣全招回家,寓意來年孩子就更乖巧伶俐,一家人無病無災(zāi)大吉大利。
“垛嘎老”是媽東家第二個考上中專的孩子,那年八月份,她收到來自南寧的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寫明要交糧食到當(dāng)?shù)丶Z所獲取糧證,再拿糧證和錄取通知書到學(xué)校開學(xué)。她連續(xù)三天天還沒亮就到糧所操場曬谷子,把曬干的谷子交到糧所。收糧的糧所工作人員看著“垛嘎老”挑著曬干的谷子來交,他不緊不慢地用手撈籮筐里的谷子,從籮筐底抓一把谷子用手一捏,然后打開,一粒粒谷子像剛剛綻放的金花,在他的手掌上慢慢舒展開來,他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夾著其中的一粒谷子慢悠悠地送到嘴里,用他那被香煙熏得又黃又黑的門牙把谷子“哐”的一聲磕成兩半,才“嗯”的一聲,慢慢過秤。交了一百五十斤谷子,終于拿到一個上面寫著糧證的小紅本子。
接下來,每年媽東家都有一個女兒初中畢業(yè)并考上中專,每年都要挑兩擔(dān)谷子到糧所交糧,這就意味著媽東每年都有一個女兒走出家門,去吃公糧了。
六
媽東的孩子們領(lǐng)工資了,過年的時候媽東收到兒女們用大紅紙精心包制的紅包,還有過年的新衣服。媽東看著兒女們的禮物,無比感慨地說:“送兒女讀書,只是想讓你們認識字,有文化,不被人家欺負,沒想到你們還能領(lǐng)工資,成國家干部,值了!”感覺這就是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收到的最好回報。
媽東的女兒接過母親的接力棒,送弟弟上學(xué)。弟弟們考上大學(xué),工作后把錢寄回來建樓房,媽東家告別了滴答漏雨的瓦房。
自從國家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媽東家的孩子們也投入到脫貧攻堅的隊伍,“垛嘎老”幫扶聯(lián)系的貧困戶是背隴瑤族, “垛嘎老”把她家小時候的情況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命運。瑤族同胞的兒女們享受國家的教育補貼政策,生活越來越好,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媽東叫女兒“垛哈”開車帶她去看望當(dāng)年賣土布時住的東家媽勤,水泥路通到媽勤家門口,媽勤家的樓房很漂亮。兩個老人聊得很開心,她們聊起以前怎么過苦日子。她們說,沒想到還能活到今天,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路也修好了,孩子們還有私家車,去哪都方便,什么吃的都有,只是老啦,吃不了那么多東西。
兩個老人笑著說,我們苦過來了,現(xiàn)在能過上好日子,子女孝順每個月都給發(fā)“工資”,國家也給“工資”,每個月都有高齡補助。媽東說:“現(xiàn)在國家搞精準扶貧,公路修到家門口,不愁吃,不愁穿,生病住院得報銷?!眿屒谡f:“小孩上學(xué),國家給教育補助,還發(fā)雞蛋和牛奶。”媽東說:“房子不好,國家有危房改造補償,水龍頭安到家里頭,不像我們以前,天沒亮就去挑水?!眿屒谡f:“最厲害的是交通很方便,去廣東,上車睡一覺就到了。”媽東說:“兒子前天來電話說,要讓女兒帶我坐飛機去玩,我有點害怕沒答應(yīng)。”媽勤開心地說:“去呀,坐飛機,不用害怕,去年我兒子帶我坐飛機去北京,那個飛機呀,它先在大大的操場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見我們老人不暈機,才起飛向天的,很快就到北京了,不用怕?!眱蓚€老人說著笑個不停。
夕陽斜影里,媽東臉上寫滿滄桑歲月的皺紋越發(fā)細密發(fā)亮,撲面而來的是夕陽余暉下的那一抹亮色,柔和、舒坦和溫暖。
【李彩蘭,壯族,廣西凌云人,現(xiàn)供職于凌云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廣西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有散文《醉美浩坤湖 魅力浩坤屯》《過年習(xí)俗趣事》《悠長緩慢的傳統(tǒng)手工藝人生》發(fā)表在《三月三》等刊。出版有《凌云山情水意古府游》《凌云傳統(tǒng)技藝金魚帽虎鞋》等專著?!?/p>
責(zé)任編輯? ?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