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戩
摘要: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比》因其對主角巴特比的模糊處理使得評論界對文本主題研究和角色分析出現(xiàn)多種不同的解讀,至今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本文在形式主義的指導下,旨在通過對視角和象征的研究,討論小說是如何表達社會中不被理解甚至被踐踏的個人尊嚴這一主題。
關(guān)鍵詞:《書記員巴特比》 赫爾曼·梅爾維爾;形式主義;主題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所著的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比》并非一篇易于閱讀分析的作品。巴爾·塔帕在其文中寫道,這篇小說實際上是在取笑“自其出版以來的讀者和評論家,因為他們?nèi)晕催_成一致的觀點”。而這實際上概括了目前對這篇小說的研究狀況。小說的難點不在于結(jié)構(gòu),而在于對主人公巴特比的理解。作為敘述者“我”之外的中心人物,巴特比本應(yīng)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逐漸透露自己的信息。但是這個角色卻自始至終神秘而遙遠,無法滿足敘述者和讀者的好奇心。維蒂奇諾指出:“批評家一方面因傳記歷史中缺乏特定身份和普遍個性而沮喪,另一方面這恰好為填補梅爾維爾遺留的空白提供了多重解釋的空間?!币虼嗽谀撤N程度上,巴特比已成為一個讓讀者和評論家進行各種解讀的側(cè)寫象征。在我看來,他的消極抵抗代表了社會中個人脆弱的尊嚴。這種尊嚴無法被外人理解,有時甚至會遭受外部的暴力踐踏。本文將以形式主義方法為指導,從以下兩個角度——視角和象征——討論這篇短篇小說是如何傳達上述主題的。
一、視角
《書記員巴特比》是以第一人稱完成的短篇小說。布斯在其《小說修辭學》中提到,“一旦我們遇到‘我’,便會意識到這是一個擁有個體經(jīng)歷的心靈,而它對經(jīng)歷的看法將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理解?!边@意味著“我”的角色傾向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解釋事件和評論其他角色。韓禮德的文章中也存在類似的觀點。他寫道,語言具有概念功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象的體驗,也包括對自身內(nèi)部意識世界的體驗。因此,《書記員巴特比》中的敘述者“我”不僅講述著已有的故事,也在講述中經(jīng)歷著故事。換言之,“我”既是敘述者,也是具有特定背景的參與者。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并不具備全知視角,因此透過“我”的視角所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時,這個短篇小說中的“我”并不能被歸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不可靠敘述者。他是受人尊敬、通情達理的,對巴特比有一定的同情心。他的思想和行為并未違反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規(guī)則或道德。然而,在這篇短篇小說中運用第一人稱敘事并不是為了讓讀者討論“我”這個角色是否可靠。事實上,第一人稱敘事展現(xiàn)了人在敘述中的自我中心傾向——正是由于將個人的情感和經(jīng)驗等因素置于中心,這才導致了人們無法完全體諒他人。
如前所述,根據(jù)韓禮德的觀點,在現(xiàn)實世界中,語言可以表現(xiàn)說話人的內(nèi)在和外在體驗。當這一原則應(yīng)用于文學時,便成了一種與現(xiàn)實中這一現(xiàn)象相類似的現(xiàn)象,即文學文本中特定人物的語言應(yīng)該與其背景設(shè)定一致。因此,這篇短篇小說中的敘述者“我”也須遵守同一規(guī)則。或者說,這個原則正是從以“我”的視角所敘述的故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敘述者開頭的自我介紹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刻畫出一個職業(yè)生涯比大多數(shù)人好得多的成功白人形象。他年輕時就堅信“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盡管他是一名職業(yè)律師,卻“從來沒有遭受過這種侵犯我和平的痛苦”。一句話,“我”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沒有野心的律師”,而關(guān)鍵的晉升是“授予”他的。通過這些描寫,一方面,敘述者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善良平和的形象;另一方面,他的語言有意模糊了讀者應(yīng)該記住的關(guān)于他身份背景的某些要點?!拔摇币簧鷮推降男拍钍加谇嗄陼r代,這實際上暗示了其良好的出身,因此不需要為個人生存而奮斗。他的業(yè)務(wù)涉及“富人的債券、抵押貸款和產(chǎn)權(quán)契約”,這沒有審判那么激烈,但也需要同等的謹慎和耐心。而這項業(yè)務(wù)的關(guān)鍵正是可以為敘述者帶來足夠的金錢和聲譽。因此,在理清上述要點之后,敘述者事實上從故事的一開始就暗示讀者,他是一個富人,有著良好的背景和規(guī)劃好的職業(yè)策略?!拔摇焙桶吞乇仁翘觳畹貏e的,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與為人處世全無一致?!拔摇笔枪椭?,而巴特比是普通雇員;“我”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師,事業(yè)成功,而巴特比不過無名小卒而已。隨著故事的展開,后續(xù)情節(jié)越發(fā)表明“我”和巴特比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這使得“我”不可能完全理解巴特比的為人。
除了言外之意,還需注意的另一點則是敘述者的心理活動。第一人稱敘事為個人的所思所想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尤其是在沖突場景中,讀者只能從敘述者的角度得知“我”的想法以及巴特比的反應(yīng)。這說明“我”和讀者對巴特比的想法實際上一無所知。這種再現(xiàn)與現(xiàn)實中人們只能感知自己如出一轍。與此同時,當“我”試圖更多地了解巴特比的個人生活時,他的回答卻簡短冷淡,他拒絕滿足“我”和讀者的好奇心。再加上缺乏心理描寫,在這個第一人稱敘事中,巴特比變成了一個非人的遙遠角色,只留有外表和行為等基本的外部描述,而缺乏與其他角色的深層次互動。巴特比的冷漠是一種抵抗。在這種被動的抵抗和無法接近他的內(nèi)心想法的情況下,“我”無法完全理解他。第一人稱敘事實際上強化了這種無力感,也與“個人無法被理解的尊嚴”這一主題暗合。
二、象征
在討論前景化時,韓禮德認為,如果在他所做的選擇出現(xiàn)了意外的頻率分布模式,且被證明是有意為之,那么這種現(xiàn)象便有顯著性。在這句話中,韓禮德強調(diào)了模式設(shè)計是否重要的兩個要點,一個是動機,另一個是頻率。在《書記員巴特比》中,有一句話被重復(fù)了很多次,直到它被虛構(gòu)的角色和現(xiàn)實的讀者銘記在心——“我寧愿不”(“I would prefer not to.”)。從形式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句重復(fù)的話成為一種象征,它不僅僅是一種拒絕的表態(tài),還與故事的主題密切相關(guān)。
“當一個圖像(或一個事件或其他離散項目)的意義超出其客觀自我時,它就進入了符號的領(lǐng)域。”“我寧愿不”是巴特比被動抵抗的直接宣言,因為他的抵抗只包括這種溫和的宣言和拒絕執(zhí)行指定的任務(wù)安排。羅森布拉特形容他“反應(yīng)多于行為”,而韋納則評論說“律師的變動與活力撞上了巴特比的不變和停滯。巴特比挫敗了他的激情。”當敘述者告訴他進行核對時,巴特比以“非常溫和的聲音”拒絕了,并繼續(xù)原先的工作。后來,當他被禁止待在辦公室時,他順從地服從了命令,在大樓里閑逛。最后,他被警察拖進了名為“墳?zāi)埂钡谋O(jiān)獄,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巴特比從不激烈地反抗別人。事實上,他選擇了一種被動的方式來抵抗他們。那么問題是,他抵制的是什么?
塔帕借阿爾都塞的理論,論述道“這部小說揭示了巴特比如何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反抗,從而強化了斗爭的動力,使我們從資本主義的束縛中覺醒。”塔帕認為巴特比不僅試圖脫離社會現(xiàn)實,而且通過這種脫離抵制將自己變成“商品”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塔帕解讀的啟發(fā)性正在于其集中于資本主義制度對人的影響之上。資本主義制度無視人的內(nèi)在情感,機器的發(fā)展驅(qū)使人們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但是這篇小說的優(yōu)秀不應(yīng)局限于人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其主題應(yīng)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性。因此,在我看來,巴特比的反抗代表了他對抹殺他個人尊嚴和意志的社會的反抗。
梅爾維爾表現(xiàn)抵抗的方式是極端的。如果故事按時間順序發(fā)展,那么郵局裁員將是一切的起因。但是“我”只是聽說了這次裁員,“聽說”便意味著不準確性,意味著巴特比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是一個無人在意的無名小卒。這條只占了整個故事三行的“聽說”沒有透露任何他為何被突然撤職的詳細緣由,只是進一步表明侵犯巴特比的權(quán)益無須承擔任何法律和道德懲罰。這一事件實際上完美地表明了社會對巴特比個人尊嚴的漠不關(guān)心,并將他視為不再有用的廢物。因此,當巴特比得到書記員的工作時,他的消極抵抗對這個角色變得尤為重要。從拒絕核對開始,以一種極端甚至是瘋狂的方法,他的抗拒逐漸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溫和的“我寧愿不”和他逐漸擴大的抵抗形成了對比:他的外表依然冷淡,但他的內(nèi)心欲望一步步地超越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界限。然而,無論巴特比多少次重復(fù)他的態(tài)度或決心,敘述者、他的同事和其他律師依然選擇了無視他。他們無法理解他用來表達自己微不足道的意志的瘋狂方式。他的尊嚴被忽視了。而當巴特比被強行拖進監(jiān)獄時,他的尊嚴也因暴力而死。他不斷重復(fù)的宣言成為代表這篇小說主題的象征。尤其在一個利潤至上的社會中,社會是無法充分理解和保障個人尊嚴的。
三、結(jié)語
本文主要從視角與象征的角度探討了短篇小說如何傳達主題。作為第一人稱的短篇小說,文學文本呈現(xiàn)為個人經(jīng)驗和理解的產(chǎn)物,它無形中為理解其他人物設(shè)置了障礙,同時強調(diào)了敘述者的立場。同時,由于缺乏對巴特比的心理描寫,人物形象模糊不清,缺乏特性。又因讀者只能了解“我”的感受,而對巴特比的深層心理一無所知。當涉及文本時,重復(fù)的語句“我寧愿不”成為揭示主題和解釋人物的象征。這一溫和的宣言不僅代表了巴特比的消極抵抗,而且與巴特比內(nèi)心擴張的、無人能理解的尊嚴欲望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反抗代表了社會中個人無法被別人理解甚至會被外部暴力踐踏的脆弱的尊嚴。
參考文獻:
[1]Thapa,Bal Bahadur.Resistance to ideologies:A study of Melville’s “Bartleby the Scrivener”[J].Bodhi: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Vol.4,No.1,2010,223-232.
[2]Verdicchio,Massimo.“Bartleby the Scrivener”:An Allegory of Reading[J].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Vol.45,No.3,2018,438-448.
[3]Booth,Wayne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M].US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4][6]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M],1971,88-125.
[5][10]Melville,Herman.Bartleby the Scrivener:A Story of Wall Street.Ed.Dan McCall.Melville’s Short Story[C].New York:Norton,2002.
[7]Guerin,et 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7.
[8]Rosenblatt,L.The Limits of Pity in Bartleby and Moby Dick[J].Med Humanities,Vol.34,2008,59-63.
[9]Weiner,S.Bartleby:Representation,Reproduction and Law[J].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Vol.17,No.2,1994,65-74.
[12]董學文主編.西方文學理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3]孫書文.文學張力論綱[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2(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