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善
(江蘇宿遷 223800)
關壩臺,位于京杭大運河的中河宿遷城區(qū)段,北距祭祀水神的金龍四大王廟約500米,西鄰項王故里景區(qū)。這里史稱“東關口”或“東關”,現存遺跡為濱水而建的石筑踏步,南北長約30米。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雖被列為文物點,但記載簡單且略感牽強。筆者在查閱舊籍時通過對相關碎片性資料的梳理,發(fā)現“關壩臺”在中運河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必要追根溯源,并對其進行深入解讀,以豐富大運河的歷史,拓展大運河的文化。
我國古代交通主要是依賴縱橫交錯的河流而搭建的水上運輸網。打開中國歷史地圖,不難發(fā)現,在東部版圖上除長江、黃河、淮河等水運干線外,還有一條貫通南北的水運干線泗水。泗水,淮河的大支流,發(fā)源于山東泗水縣(古稱卞縣),流經山東、江蘇、安徽三省,全長近500公里,流域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河流之一?!睹献印る墓稀份d:“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淮泗”即淮水和泗水的合稱。泗水,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渡袝び碡暋酚忻鞔_記載:當時徐、揚二州的貢品都是由淮水和泗水運抵菏澤,然后轉運至國家統(tǒng)治中心。所謂“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薄端捱w縣志》也有記載:“揚徐二州貢道浮于淮泗,則自邳宿而西漕運之始也?!睎|晉時,隨著邗溝、鴻溝、汴水等運河的開通,淮北地區(qū)的泗水成了南方溝通中原和黃河下游的主要水道。歷史上的宿遷就坐落在泗水之濱。
宿遷早在春秋時屬鐘吾子國,戰(zhàn)國屬宋,秦置下相縣。應劭言“沛國有相縣,其水下流,又因置縣,故名下相也”。405年在泗水下游,距下相城約60里處,原厹猶縣治所置宿預縣,505年廢除下相縣,其地統(tǒng)歸宿預縣管轄。據《宿遷縣志》記載:宿預縣的治所自唐時起曾多次搬遷,但始終沒有離開泗水,宋元時期的宿遷城遷建于靈杰山,其西是流淌的泗水,明代的宿遷城遷建于馬陵山,仍然濱泗而建。
由于這座城是以泗水作為天然屏障,自然就成為中國歷史上戰(zhàn)略要沖,表現最為突出的則是南北朝時期?!餐巍场端捱w縣志》載:467年宋魏二國在此交戰(zhàn),南朝宋敗于魏,守將魯僧遵棄城而逃,宿預城被魏占領;481年,魏齊又在這里交鋒,魏敗齊勝,宿預城又被南朝齊國占領;505年,宿預城又被魏將邢巒攻破,守城南朝梁將張惠紹棄城而逃。宿預城復歸魏。其間宿預城多次被占領者易名:北魏改南徐州,南朝梁改東徐州,東魏改東楚州,南朝陳改安州,北周改泗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廢泗州,易名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下邳郡為泗州。
我國的稅關制度由來已久,從歷史文獻上看,我國海關的起源可以遠溯到約三千年前的西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古籍中已有許多關于“關”和“關市之征”的記錄?!瓣P市之征”,就是國家規(guī)定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和國內的“市”,要進行檢查和征收賦稅。據《漢唐關津問題研究》一文記載,唐代最重要的關有26個,其中6個上關、13個中關、7個下關,26關都是以當時最大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和洛陽來進行分布的。隨著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轉移,尤其是明代實行海禁后,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的京杭大運河便成為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干線。據《淮關統(tǒng)志》卷二載:宣德年間運河沿線開始設關征稅,“宣德四年,令南京至北京沿河漷縣、臨清、濟寧、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客商輳集處,設立鈔關,收船料鈔?!?/p>
宿遷作為運河沿線的歷史重鎮(zhèn)設關征稅是理所當然的,〔同治〕《宿遷縣志·關稅》有這樣的記載:“明時有中河工部分司征收”,這就說明宿遷早在明代已經設立榷關。那么明代宿遷榷關是賴何而設呢?就宿遷固有的水系而言當然是設于泗水之上,但由于黃河奪泗入淮,泗水在徐州和山東交會處被黃水截留后,徐州以下的泗水河床被黃水取代,自此泗水河流淌的遂是黃水。盡管取而代之的黃水不像泗水那樣安流運暢,但這條關乎中華帝國命脈的黃金水道,保漕濟運仍是歷代王朝頭等大事,康熙帝在議事堂明示的三件大事其中兩件都與“漕運”有關。因此,河道沿線設河工,立河堡,置關津。宿遷榷關就誕生于這一背景之下,據方志記載:地點就在宿遷城的西南方向約1.2公里處的黃河東岸。據考,明代全國主要有八大鈔關,從北至南依次為:崇文門(北京)、河西務(清代移往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城北)、北新(杭州)。其中七個設在運河沿線。
宿遷關為何不在其列呢?據考證,宿遷關雖設關較早,但歸屬變化頻繁。清〔同治〕《宿遷縣志》對其有明確記載:“明時有中河工部分司負責征收,國朝康熙五年歸淮揚道,七年歸徐屬河務同知,八年復歸中河分司,十七年歸淮徐道?!被葱斓辣臼墙浌芎庸ず訋斓?,讓其兼管宿關稅務,所謂“分司宿關稅務”,當時有許多官員對此不滿,最為不滿的則是曾任兩廣總督的孔毓珣,他串通其他河道總督同時上疏,請求就近委派賢員赴關管理。《淮關統(tǒng)志》卷二載:“雍正五年,準廣東總督孔代河道總督齊口奏,淮徐道有經管河工河庫之責,最為緊要,不能分司稅務?!庇赫迥辏?727)七月,皇帝準奏,將宿遷關的稅務交與淮關總管年希堯就近兼管。自此宿關正式納入淮關統(tǒng)管?;搓P是當時中國八大榷關之一,分管三關,即宿遷關、海州關和淮關。通過對宿遷關發(fā)展歷程的梳理,歷史上的宿遷關可能不是一個獨立的榷關,并且歸屬變化較大,這大概就是其不在獨立鈔關之列的主要原因。
被譽為人類偉大工程的中國大運河,最初是隋唐大運河,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臨安(今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華北、黃淮和長江下游三大平原,全長2700多公里。隨著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多次遷徙,運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后,運河則直接從河北入山東、江蘇到浙江杭州,全長縮至1700多公里。就整個運道來看,除徐州至宿遷段是“借河為漕”外,其余基本都是人工運河。這種“借河為漕”狀態(tài)最初還算良好,但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黃河“善淤、善決、放蕩不羈”的特性致使徐州至宿遷大約240公里“借河為漕”的運道經常出現斷流、斷航的現象,且越來越糟。
清康熙時,朝廷不得不把治河之事放在比“平藩”更重要的位置,康熙皇帝五次更換河道總督均無濟于事??滴跏辏?677),在時任河道總督王光裕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康熙帝啟用了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帶著康熙帝“務為一勞永逸之計”之使命來到治河一線,這時,宿遷皂河段的漕運情勢十分嚴峻:明代萬歷年間為“避黃行運”而開挖的泇河南段被沖毀,皂河西直河口淤廢,漕船被迫由皂河東董口、駱馬湖口和陳口取道駱馬湖,但由于湖中運道“纖無所施”,漕船行走艱難??滴跏四杲o組織民工開挖舊時曾通舟之皂河,全長40里,次年春皂河開通。漕船自皂河口轉入皂河北上,“漕運便之”。但由于新開挖的皂河和黃河落差較大,黃河水倒灌致使皂河口淤塞,靳輔按改造南運口的做法自皂河口“迆東二十余里張家莊”開挖一條“支河”,并將支河與黃河的連接段開挖成人字形運口,名“張家莊運口”。由于“其地形卑于皂河口二尺余……以皂河地高之水下注二十余里地卑之張莊口迅流足以敵黃,于是運河常通永無淤塞之患?!保ā洞笄逡唤y(tǒng)志》)。至此,運河全線只剩下張家莊運口至南運口(入淮口)之間的約90公里“借河為漕”了。
總河靳輔此時認為“務一勞永逸之計”時機已經成熟,于是上奏康熙請開中河,即“自張莊運口(支河口),引駱馬湖水,由縷、遙二堤之內,歷經宿遷、桃園、清河三縣,至清口對岸七里仲家莊出口,避黃河一百八十里之險”。方案得到了康熙的批準,康熙二十四年(1685)開始施工,至二十七年中運河全線竣工。自此,漕運船隊出了清口,在黃河中航行3.5公里后進入90公里的中運河,沿途順風順水,當時有“如過枕席”之說。
其后,康熙南巡看到漕運大通,河水安流,百姓樂業(yè)的景象,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下旨表揚靳輔:“靳自受事以后,斟酌事宜,相度形勢,興建堤壩,廣疏引河,排眾議而撓竭精勤以自效,于是淮黃故道次第修復,而漕運大通,其一切經理之法具在,雖嗣后河臣互有損益,而規(guī)模措置不能易也,至于創(chuàng)開中河避黃河一百八十里波濤之險”,御旨全文記錄于宿遷大王廟的碑刻上。
中運河開通后,原來的黃河運道并沒有斷航,這樣一來運河宿遷段就形成了雙河并航的局面。前文所說的設于黃河東岸的“宿關”對新開的中運河無法實施管控,于是經上疏朝廷批準又在中運河上設了第二關,史稱“宿遷東關”;原設于黃河上的“宿關”就改為“西關”?!痘搓P統(tǒng)志》載:“東關坐落宿遷縣東運河堤岸之上。距上關二里,住官房二十三間。該口河身寬闊,向未設有浮橋。乾隆九年始,經奏明設立牽纜,上系巡船,挨次稽查,以杜偷漏。”從上述記載看,宿遷東關開關收稅當始于乾隆九年(1744)。
文中所提之“上關”,即對東、西二關實施管理的機構,史稱“上關”?!吧详P”的主要職能就是收錢。凡黃、運兩河貨船過宿遷東、西二關,經二關人員(時稱丁役)扦查見數,驗明應納稅銀或錢糧后,發(fā)給印簽,納稅人持印簽赴上關繳納稅銀,而后憑完稅證明開關放行。當稅銀不足一兩者,即由二關直接征收,但每日匯總后必須上繳上關。為了東、西二關交稅方便,上關設在宿遷縣南門外,居東、西二關之中,距東、西二關各二里。東關在上、下游分別設有兩處卡口,上游設于六塘河,下游設于孫家塘,每當夏秋盛水期,六塘河和黃河相通時,北方貨船需轉入六塘河,或六塘河的貨船需轉入黃河北上,無須經過東關時,東關則派出差役前往扦查,核定銀兩后,仍需赴上關繳納;西關在其下游設有一處卡口,即陳家道口。收稅方法與東關相同。這應當是中國較早的票款分離制度。除此之外,位于徐州境內的“徐關”也歸宿關管理?!餐巍场端捱w縣志》載,(宿關)分設三處,一在徐州,一在宿遷城外運河西岸,一在宿遷城外黃河東岸。
據《中國八大鈔關之淮安關》載:“清代前期淮安商業(yè)進一步發(fā)展,乾隆年間淮安關每年征收關稅在30萬至40萬兩,僅次于滸墅關,在運河七關中位居第二。”再來看看嘉慶皇帝給淮安關欽定的稅銀指標:“嘉慶四年三月,欽定淮安關盈余十萬一千兩,海關盈余二千二百兩,宿關盈余七千八百兩?!睆纳鲜鰞山M數據看,宿關雖然不是一個獨立的榷關,但征收的稅額僅次于淮關,而淮關在運河七關中又位居第二,宿關征稅額度如此之多,折射出宿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黃河“善決、善淤”的特性,經常導致主河宿遷段出現斷流、斷航現象。據相關史料記載,自大清康熙至咸豐年間,黃河臨時改道達數十次之多: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黃河在河南武陟決堤,河水從大清河入海,“宿遷河涸”,一年后決口堵塞,河復故道(《續(xù)行水金鑒》)。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黃河在儀封考城決堤奪渦水入淮“正流淤涸”,至四十五年(1780)二月大學士公阿桂等奏請批準后堵塞,河復故道(《南河成案》)。嘉慶二十四年(1819)九月黃河在河南武陟北岸決堤,河水從張秋東北入?!八捱w河涸”,至二十五年三月決口才被堵住,河復歸故道(〔同治〕《宿遷縣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在祥符南岸決堤,河水從鳳穎奪淮,“宿遷正道涸”,至二十二年正月決口才被堵住,河復故道(〔同治〕《宿遷縣志》)。咸豐元年(1851)黃河在碭山北岸兵三堡決堤,河水從宿遷運河灌入駱馬湖。這次決堤所造成的后果,影響之大是歷史上所沒有的,長達五年尚未堵住。至咸豐六年七月,正當數千名役夫在碭山北兵三堡處堵塞決堤時,黃河又在上游的銅瓦廂決堤,決堤后的河水一股勁地涌入張秋大清河而后入海。這次改道后的黃河再也沒有回歸故道,結束了長達728年(1128—1856)的“奪泗入淮”歷史。宿遷從此告別了黃河,告別了水災之苦。
黃河航運功能的逐步喪失,使宿遷東西二關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因這時的黃河多半處于斷航狀態(tài),設于黃河上的西關被迫于同治元年(1862)改為旱關。而設于中運河上的東關則呈現出越來越興旺的景象:河面上常常是舶艫相接、帆檣林立。河岸邊搬運工、裝卸工來往穿梭,這時的東關口常常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出口貨物集散地。高峰期,每日收繳關稅可達5萬兩紋銀。盡管如此,每逢運輸旺季,還會有大量船只排隊等候驗關。滯留的船只需要補給,靠岸的船民需要購物,因此東關的商鋪漸漸增多,不久就形成了一條商業(yè)街,史稱“關口街”,這是關口街成為宿遷最繁華街道的重要原因。
隨著東關的不斷興盛,管理東關的部門也不斷增加人手,增建房舍。據《淮關統(tǒng)志》介紹,宿遷東關開始只“建有官房二十三間”,而至清代其管理用房則增加至近百間,且宏偉壯觀。整體建筑坐西朝東,面向運河。大門為三間鎖形建筑,中間凹進為大門,南間為號房,北間為書房。一進院內中間為儀門。穿過儀門為二進院,院內有三間大堂,內設虎頭牌和刑杖,為官員執(zhí)法場所。三進院為上下各五間的二層大樓,上層置神龕及河神塑像,下層為官員辦公、會客和起居之地。大堂南北另有配房各三間,北為辦公用房,南為倉庫和生活用房。大門前為石壘壩臺,臺上有高大拱形頂棚,壩臺前是伸入運河中的石筑大壩,壩的沿邊有石柱木欄。大壩前端聳立五丈多高的旗桿,桿頂懸掛有“宿關”字樣的大旗。東關人員有書辦、繕書、算手、值堂、承差、旗牌、聽差、槍手、更夫、纜夫、水夫、火夫、刷印匠等。
流傳至今的“打蠻船”故事就發(fā)生在東關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湖南道運糧官羅恒太,從江南押運皇糧走大運河水路進京,返程途中,經山東臨清州時,正值該地區(qū)慘遭旱災,土地顆粒無收,災民被迫流浪乞討,賣兒賣女。貪戀錢財的羅恒太遂起發(fā)財之心,買了八船女子準備運至江南賣錢,劉奉先的妹妹劉瑞蓮也被賣至船上。羅恒太的八條裝滿北方女子的船自臨清行至宿遷東關口時天色已晚,于是就將船??吭跂|關口碼頭過夜。劉瑞蓮的哥哥劉奉先12年前去湖南販賣焦棗謀生,聽說老家受災嚴重,兄弟三人乘船返鄉(xiāng)。當船靠宿遷東關口,劉奉先聽到船上不斷傳來啼哭聲,便至船上追問,羅恒太如實相告,并說只要劉奉先愿意,八船女子可隨便挑選。劉奉先聽著其中夾雜耳熟的聲音,隔窗看到妹妹劉瑞蓮正坐在船艙里抽泣。劉奉先向羅恒太提出就要劉瑞蓮。羅恒太想劉瑞蓮是他花大價錢買來的,怎能舍得放手,便有意為難劉奉先:“你若有心帶她走,先到你銀鋪看一看。不管你銀錢有多少,先得陪俺過三年。”劉奉先弟兄三人商量后,便找到在京城因打抱不平出了人命而在宿遷躲避的王三愣。王三愣招呼手下弟兄數千人把羅恒太的船團團圍住,鐵錘、斧子齊上陣,沒有家伙的就拿起船上的竹竿。一陣橫掃過后,船上空無一人。劉奉先救出了妹妹劉瑞蓮和八船女子,羅恒太只身潛水逃跑,回到京城告了劉奉先一狀,劉奉先被發(fā)配云南。清同治年間,民間藝人將這一發(fā)生在宿遷東關口的真實故事編成《打蠻船》(宿遷人將南方人叫蠻人,把南方駛過的船稱蠻船),以民間說唱的形式傳演至魯南、皖北、蘇北等地,宿遷東關口也隨之蜚聲大江南北。
清康熙二十年(1681),朝廷廢除海禁,實行河海并運,原有南北水路運輸僅靠運河的局面被打破,這是中國內河榷關逐步走向衰敗的開始。到了民國20年(1931),國民政府財政部實行貨物就廠征稅,取消了內地關卡,輝煌一時的宿遷鈔關就此降落大幕,遭到徹底裁撤。宿關裁撤后,東關口小學把這里作為臨時辦學點,大約兩年時間學校遷出后,這里成為宿城救火會和關口會的活動地點,救火會相當于現在的消防大隊,整個宿城無論哪里出現火災,都由這里派出救火隊前往救火;關口會是民間文藝團隊,每年春節(jié)大一點的自然村都要以出會的形式相互拜年,關口會是宿城的大會之一,不僅要出會拜年,每年端午節(jié)還在東關口組織龍舟賽。“小的時候,常聽老輩人講起東關口看龍船的事:每年端午日,宿城人中午吃過粽子,喝過雄黃酒,扶老攜幼到東關口看賽龍船?!边@是一個74歲宿遷老人的講述。
東關口景觀式壩臺
民國時期,全國各地紛紛建設中山堂,宿遷受這股風潮的影響,在一無資金二無材料的情況下,采用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先后拆除城隍廟和東關,將可用材料用于中山堂的建設。自此,東關地面以上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僅剩深入運河內的石筑大壩,這個大壩原有長度約130米,民國蘇北運河局進行了一次大修,2010年中運河整治時地方水利部門進行再次重修,遺憾的是,這次維修改變了原來的長度,將原來130米縮短為60米。2014年,地方政府為發(fā)展旅游業(yè)以東關口為歷史背景建造東關口公園,在對東關口進行大面積環(huán)境整治的同時,在大壩遺存處建造了一個景觀式壩臺,使東關口成為整個公園的景觀之一,這樣一來,這處運河上的重要遺存得到了應有的保護。盡管公園內所展示的文化大多與東關并無關系,但這一保存并展示的運河印記則以實物形式詮釋著中國運河以及榷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