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代際公平的理論難題:分析方法與解決思路

      2021-11-05 02:08:46楊充霖
      關鍵詞:代際公平個體

      楊充霖

      一、代際公平的三大理論難題

      資源稀缺性約束下的代際公平能否及如何定義?是否及以何種方式存在?能否及怎樣踐行?這三組問題依次構成了代際公平的可定義性、存在性及實踐性問題,它們是代際公平研究需要解決的三組依次升級的理論問題。其中每前一級問題是后一級問題的前提與基礎,只要前一級問題無解,后一級問題便自動取消。反過來,每后一級問題的提出都意味著前一級問題有解,而后一級問題正是前一級問題的延伸與深化。對這三組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構成了代際公平理論的核心內容與代際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解決資源代際配置、可持續(xù)發(fā)展、代際信用與相關法規(guī)構建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等重大實踐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方法論依據(jù)及技術支持。

      代際公平在古代倫理學中通常是借助于形而上的天道(中國)或上帝的意志(西方)表達的某些道德直覺,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圣經(jīng)中的“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鄰人”。但以康德哲學為標志的近代認識論誕生后這種論證方法就缺乏說服力了。啟蒙運動后西方建立了以個體協(xié)商產(chǎn)生的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契約主義公平理論①Pellegrini-Masini,G.,Fausto Corvino,and Lars L?fquist,Energy Justice and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s,in Gunter Bombaerts,Kirsten Jenkins,Yekeen A.Sanusi and Wang Guoyu(eds.),Energy Justice Across Borders,Springer,Cham.,2020.,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海薩尼(Harsanyi)“機會均等”的期望效用公平①Harsanyi,J.C.,Cardinal welfare,individualistic ethics,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3,1955.、羅爾斯(Rawls)無知面紗后的“原初狀態(tài)”公平②Rawls,J.,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高塞爾(Gauthier)個體成本最小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最小最大相對退讓”性公平③Gardiner,S.M.,A contr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In A.Gosseries&L.M.Meyer(Eds.),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及斯坎倫(Scanlon)充分談判達成的“不可拒狀態(tài)”公平④Scanlon,T.M.,What we owe to each other,Cambridge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等等。這類公平思想最遲也可追溯到康德的道德律。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多這種公平理論因日益突出的全球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問題而被嘗試推廣到代際公平問題⑤Gardiner,S.M.,A contr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In A.Gosseries&L.M.Meyer(Eds.),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其中海薩尼的“機會均等”與羅爾斯的“原初狀態(tài)”論在代與代之間的“無知面紗”狀態(tài)下勉強可以被推廣到代際公平,高塞爾的“最小最大相對退讓”原則亦可推廣到代際交疊的代際公平。但前兩種推廣無法繞開而后一種推廣則直接受到大多數(shù)后代與當代不能生活于同一時期因而無法協(xié)商這個問題的困擾。至于離開代際交疊的高塞爾“最小最大相對退讓”原則、斯坎倫充分談判下的“不可拒狀態(tài)”及其他一切需要通過當事人談判而產(chǎn)生的公平,在推廣到代際公平時都面臨著嚴峻的本體論與認識論挑戰(zhàn)。

      與契約主義同時期出現(xiàn)的還有源自非洲班圖精神(Ubuntu),隨后在西方文化中發(fā)展起來的社群主義理論。它否認基于個體契約的代際公平,主張先代、當代與后代所有人都是一定自然、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傳統(tǒng)中形成的社群(community)中的一員。社群內部成員通過一定責任、義務與文化等同性聯(lián)結成社群,而不同社群成員之間則通過“人類性”(humanity)構成了人類完整過程。社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共同分享物(資產(chǎn)、文化、習俗、感情等)與不同社群成員之間分享的人類性構成了公平的本體論基礎⑥De-Shalit,A.,Why posterity matters: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future generations,London:Routledge,1995.。不同代人之間也存在共同的分享物,如自然、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因而存在著代際公平,特別地,當代從先代那兒繼承的資產(chǎn),如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屬于代際社群的共同資產(chǎn),因此只有留給后代才能保證代際公平⑦Behrens,K.G.,Moral obligations towards future generations in African thought,Journal of Global Ethics,8,2012.。顯然,社群主義代際公平的存在性論證更多是表達一種樸素的鄉(xiāng)村情感,既缺乏契約主義那樣的邏輯論證也缺乏生物社會學、文化遺傳論及實證經(jīng)濟學(行為經(jīng)濟學、實驗經(jīng)濟學與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那樣的經(jīng)驗依據(jù)。

      理論經(jīng)濟學在歷史悠久的資源代際配置研究中默認前兩種理論,利用傳統(tǒng)效用論建立了以整代效用序列為基礎的代際選擇理論。具體分為代際偏好賦值選擇與代際偏好社會選擇兩大理論體系,前者在一系列嚴格假設下將整代效用序列上的代際偏好數(shù)值化為一個代際效用函數(shù),然后以各整代效用相等、交換先后代順序不影響代際效用等作為代際公平指標來求解代際公平與效率兼容的代際資源配置方式⑧Asheim,G.B.,International equity,The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2010.;而后者則因代際偏好連續(xù)性等假設過于嚴格而放棄了對代際偏好的賦值企圖,直接將代際選擇看成是具有自反性、傳遞性、完備性等傳統(tǒng)理性特征的各代際偏好之間的社會選擇,以無代際獨裁性⑨BossertW,Suzumura K.,Multi-profile intertemporal social choice:a survey,in Binder C.,Codognanto G.,Teschl M.and XuY.(eds.),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Springer,2015.、代際偏好逐代不變[10]Cato,S.,Quasi-stationary social welfare functions,Theory and Decision,89,2020.或交換先后代順序不影響代際社會偏好[11]Cato,S.,The possibility of Paretian anonymous decision-making with an infinite population,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53(2019).等作為代際公平標準來證明代際公平與效率的兼容性。兩種研究傳統(tǒng)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出現(xiàn)了大量文獻,澄清了很多問題,至今仍然有很多學者專注于此。

      中國學界對代際公平理論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①甘紹平:《代際義務的論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但總的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國際研究對話不足、理論建構基礎較為薄弱、研究方法缺乏綜合創(chuàng)新且開放意識不足。今后研究應該從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構建新的理論體系、采用新的研究視角、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等方面展開”②吳太貴:《回顧與展望:國內發(fā)展倫理學研究述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輯刊)2013年。。

      然而,關于代際公平問題的上述理論卻共同面臨三大難題。一是代際公平與效率的不兼容選擇問題③楊充霖:《跨代公平與效率的兼容性選擇:不可能性及其出路》,《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找不到與代際效率兼容且滿足特定理性選擇條件的代際公平定義。具體表現(xiàn)為代際偏好賦值選擇理論面臨的BFL(Basu-Fleurbaery-Lauwers)不可能性相關問題④Zame W.,Can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be operationalized?Theory of Economics,2,2007.與代際偏好社會選擇理論面臨的阿羅(Arrow)不能性相關問題⑤Sen,A.K.,Social choice theory:A re-examination.Econometrica,45,1977;Rizza Davide,Arrow’s theorem and theory choice,Synthese,2014.。關于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文獻依然在不斷出現(xiàn),但往往是舊的不可能性問題沒有解決,新的不可能性又出現(xiàn)了。由于代際效率是資源代際有效配置實踐的必備要求,所以兼容性選擇問題決定了代際公平理論是否具有可實踐性。二為代際公平的存在性證明問題⑥Pellegrini-Masini,G.,Fausto Corvino,and Lars L?fquist,Energy Justice and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s,in Gunter Bombaerts,Kirsten Jenkins,Yekeen A.Sanusi and Wang Guoyu(eds.),Energy Justice Across Borders,Springer,Cham.,2020.:代際公平三大基本理論無一給出了有說服力的代際公平存在性證明。契約主義與社群主義證明不僅都缺乏個體與社群行為的實證依據(jù),而且前者難以解決多數(shù)后代無法與當代通過協(xié)商博弈來制定代際契約這個現(xiàn)實問題,后者繞不開消除代內貧困與維護代際公平之間的嚴重沖突。代際選擇理論只是在社群主義和契約主義的存在性論證前提下,專注于代際公平與效率及其兼容性選擇的研究而不關注代際公平本身的存在性問題。三為不可證定義問題:代際公平被定義為整代之間的公平因而缺乏可驗證的個體行為依據(jù)。具體地,雖然大多數(shù)文獻將代際公平樸素理解為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但在具體分析中幾乎所有文獻卻將它定義成整代與整代之間的公平,并未將代內個體及其與所屬整代的關系內生化在整代之中。這樣定義的代際公平不僅因缺乏個體行為依據(jù)致使非兼容選擇與存在性證明兩大問題難以驗證與解決,而且歸根到底還無法徹底解決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這個代際公平的根本問題。

      本文首先分析上述難題解決的本體論基礎、認識論依據(jù)與實證科學方法,然后以此為據(jù)分別給出三大難題的解決思路。

      二、難題的本體論、認識論及實證科學分析

      本體論基礎可以從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與內在結構兩方面展開分析。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人類是地球-太陽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長期進化而來的最先進物種,其生存、發(fā)展與可持續(xù)時間都依賴于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及其包含的各種資源狀態(tài)。人類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地球-太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資源稀缺性約束。從內在結構來看,人類是由先代、當代與后代所有代人在時間維度中展開,通過血緣和種族紐帶聯(lián)結而成,生活于一定地域、經(jīng)濟、法政、文化與社會傳統(tǒng)中的完整過程,不妨稱之為人類共同體(human community)⑦此概念最早起源于Daly,H.E.and John.B.Cob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Boston,MA:Beacon.,1989.。人類共同體中“代”的劃分指標可以是純時間意義上的共時性、生物學意義上的血緣關系,經(jīng)濟-法政意義上的制約關系或社會-文化意義上的范式,等等,通常是多個指標交織而成的指標體系。但代際公平理論中“代”的劃分以共時性與血緣關系為基本依據(jù),這是因為代際公平理論研究和解決資源配置上有參與權的當代與無參與權的后代之間的公平問題,其他各種劃代指標之間的關系可以根據(jù)代際公平理論的具體內容進一步展開。人類共同體首先可按照共時性被劃分為先代,當代,后一代,后二代,等等。每一代又可按照血緣關系劃分為父輩、子輩與孫輩。同一代內部各輩之間存在共時性,不同代各輩之間不存在共時性,代與代之間存在代際交疊。

      具體地,如果當代和末代分別用t到T表示,則人類共同體的代際時間結構可表示為一個整數(shù)標號集? ={…,t-1,t,t+1,…,s,…T},其中t-1和t+1分別表示先一代和后一代。其它類推。代際公平理論主要研究當代-后代共同體,其時間結構可表示為起始于t的非負自然數(shù)集t?T={t,t+1,…,s,…,T},其中s∈t?T為代標號,其具體結構可表示為從t到T的代序列:

      其中i為個體標號,ms為第s代個體總數(shù),(is)表示第s代個體i,(is)ms×1=(1s,…,is,…,mss)T表示第s代社會整體或社會向量,從而當代-后代共同體即為從當代到末代的社會向量序列。

      人類共同體的每一代個體都生活于他們所在的那一代社會群體中,其個體行為不僅相互影響,而且也與其所屬代整體的社會行為相互影響并通過本代社會行為影響著其他各代的個體與社會行為。當代個體的資源需求通過當代資源總需求影響后代的總資源及后代個體資源。在不同代個體通過各自所屬的代整體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如果將每一代看成是其代內個體行為與其代整體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考慮這個代整體與其它代整體之間的行為關系,則這種行為就是代內(intra-generation)行為,具體由代內個體行為與代整體行為兩個方面構成;如果以整代為基本單位來分析整代與整代之間的行為關系而不考慮每一整代與其內部個體之間的行為關系,則這種行為就是代際(inter-generation)行為,具體可被抽象為不同整代行為的時間序列;如果考慮到代內個體與其代整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時來分析不同代人之間的行為關系,則這種行為即為跨代((trans-generation)行為,具體可被抽象為包含代內個體與代整體兩個方面的代內行為矩陣的時間序列。代內、代際與跨代行為的關系如圖1:

      圖1 代內、代際及跨代行為關系

      在代內、代際和跨代行為的這種關系中,代內行為是代際與跨代行為的前提與基礎,代際和跨代行為分別是代內整體行為與包含整體與個體兩個方面的代內行為在時間維度中的延伸,因而分別受到代內整體行為及代內行為的決定與制約。就代內行為本身來看,代內個體行為是代整體社會行為形成的基礎與決定因素,又受到代整體社會行為的制約;代整體社會行為通過一定方式(如民主決策)建立在代內個體行為基礎之上,又通過一定方式(如獨裁)制約著代內個體行為。就代際行為與跨代行為的關系而言,代際行為僅僅是整代行為在時間維度中的展開,而跨代行為則包括了不同代的個體與整體行為兩個方面。代際行為是跨代行為在不考慮代內個體與整體的相互作用時的特例,而跨代行為則是代際行為加入了代內個體與整體相互影響時的推廣。正因為如此,跨代分析才可能把傳統(tǒng)代際分析那種只包含代內整體的分析方法擴展到從代內整體、代內個體及其關系三個方向做深化分析。

      代內、代際與跨代行為及其關系的上述本體論特征決定了對代際行為的認識論分析不是像某些道德家或經(jīng)濟學家所做的那樣,將不具備共時性因而無法直接相互影響與制約的后代與先代整體并列在一起做某種一般性判斷——這樣的判斷即便合理,也需要事先經(jīng)過更有說服力的論證——而是首先將僅適合整代行為的代際分析擴展到包含代內個體與代整體行為兩者,因而更加全面的跨代分析,再從跨代行為中更基本、更有決定性且更容易獲得實證資料的當代個體行為出發(fā)分析代內、代際及跨代行為。如果是這樣,那么當代個體行為以及基于個體行為的社會選擇方式就成了代內、代際與跨代分析的出發(fā)點。不是存在某種離開個體行為的形而上的代際或跨代行為準則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遵守,而是需要通過對個體行為的實證分析來判斷個體行為是否包含以及包含什么樣的公平及代內、代際或跨代公平偏好,再從個體的這些公平偏好系列歸納出一般的代內、代際與跨代公平。

      雖然在對個體行為的實證研究文獻做出全面考察以前,很難對個體的公平偏好系列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但上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行為經(jīng)濟學、實驗經(jīng)濟學、特別是世紀之交誕生的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neuroeconomics)及其他實證研究取得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給個體公平偏好系列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證資料和研究方法。通過對這些資料和方法全面、深入和系統(tǒng)的分析、概括和總結,可以對現(xiàn)有公平偏好系列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檢驗、修正、發(fā)展、完善、創(chuàng)新并探索其實踐運用的途徑。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研究成果如對顯示偏好、理性選擇及期望效用等基本個體行為假設的實驗結論①Climcher Paul W.and Ernst Fehr,Introduction:a brief history of Neuroeconomics,in Climcher Paul W.,Colin F Camerer,Ernst Fehr and Russell A Poldrack(eds.),Neuroeconomics,2nd ,edn.Elsevier,2013.,通過頂層皮質、多巴胺等可觀測性神經(jīng)生理狀態(tài)對個體偏好與涉他(other-regarding)偏好的測量②Fromell Hanna,Daniele Nosenzo and Trudy Owens,Altruism,fast and slow,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and a new experiment,Experimental Economics,23,2020.,通過信任博弈實驗與公共物品博弈實驗等對利他偏好與互惠偏好等行為的分類與建模研究③Fehr,Ernst and Colin Camerer,Social neuroeconomics:the neural circuitry of social prefer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1(10),2007.陳葉烽、葉航、汪丁丁:《超越經(jīng)濟人的社會偏好理論:一個基于實驗經(jīng)濟學的綜述》,《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11年第5期。,以及對親社會性(prosocial)與親環(huán)境性(pro-environmental)④Carlsson Fredrik,Social prefer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02422,2021.等個體代內、代際和跨代公平直接相關行為的驗證都給個體公平系列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科學依據(jù)。此外,與行為經(jīng)濟學同期誕生發(fā)展起來的生物社會學(sociobiology)⑤Becker Gary S,Altruism,egoism,and genetic fitness:economics and sociobiolog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4,1976;Fisher Arthur,Sociobiology:Science or ideology?Society volume,29,1992.對人類行為生物學基礎的研究,還有基因-文化聯(lián)合進化論(Gene-culture coevolutionary theory)發(fā)現(xiàn)的人類文化與基因共同進化的現(xiàn)象⑥Feldaman M.W.and Laland K.N.,Gene-culture coevolutionary theory,Ecology&Evolution,11(11),1996;Cliquet Robert and Avramov Dragana,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rality,in Evolution Science and Ethic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Challenges and Choices for Humankind,Springer,2018.及其他相關研究都從各自的角度對人類利他行為及代際公平偏好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些實證研究成果的分析、綜合與概括,可以建立一個科學依據(jù)比較充足的公平與代內、代際及跨代公平理論體系。

      弄清了代內、代際與跨代公平的本體論基礎、認識論依據(jù)與實證科學方法,再看代內、代際與跨代公平,發(fā)現(xiàn)它們無非分別是“公平”這個主體的一般行為特征——盡管具體形式可能不同——在代內、代際與跨代三種不同時間-條件組合下的具體表現(xiàn),因而被“公平”這個一般特征的表現(xiàn)形式、“代內、代際與跨代”所反映的時間結構及限制條件所導致的可驗證性三個要素完全決定。代內公平即代際與跨代影響既定時同代個體行為體現(xiàn)出的公平。因為代際與跨代影響既定,故不能進行先后代行為的比較分析,這可以從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效用函數(shù)中不包含后代變量這一點清楚地看出來;又因為同代個體之間具有共時性,所以公平既可以通過個體之間的博弈行為,又可能通過神經(jīng)生理、生物遺傳、文化遺傳或其它行為方式產(chǎn)生。還因為是個體行為的公平,所以代內公平具有個體行為的可驗證性,其產(chǎn)生方式及具體形式可通過實證檢驗來確定。

      代際公平為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既定時不同整代行為之間的公平。作為不同整代行為之間的公平,代際公平包含了代與代之間的先后時間結構,使得以共時性為前提的代內公平未必能通過不同代之間的協(xié)商博弈產(chǎn)生,只能以神經(jīng)生理、生物遺傳、文化遺傳或其他行為方式得以傳承或演化。但由于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既定,所以幾乎所有文獻都將整代行為抽象成一個僅作為分析基元的整代效用。這就使得整代行為的產(chǎn)生、表現(xiàn)形式及其與代內個體行為的相互關系無法得到深入考察和驗證,不同代個體之間的公平只能以整代為中介或通過代內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間接體現(xiàn)出來。歸根到底連整代之間的公平也無法得到可檢驗性分析,只能表現(xiàn)為代際偏好社會選擇中的“代獨裁”那樣抽象的代意志或代際公平理論家的意志,除了用復雜的數(shù)學工具證明了“當代獨裁性”這樣一個常識性結論外,很少包含其他有用的信息。

      跨代公平是考慮到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時不同代與代之間的公平。首先,跨代公平與代際公平完全一致的是它們都反映不同時期生活的人類之間的公平。其次,跨代公平與代際公平都以代整體為分析對象,但二者的代整體卻是不同的。跨代公平的代整體為“代”,它與其代內個體處于相互作用中,因而隨代內個體行為的變化而變化;而代際公平中的代整體為“整代”,它的代內個體及其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定,因而整代可以不隨代內個體行為的變化而變化。最后,也最關鍵的是跨代公平的“代”在其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的相互作用既定時就變成了代際公平的“整代”,這意味著跨代公平包含了代際公平。另一方面,當考慮到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的相互影響時跨代公平又擴展了代際公平,使它不僅真正體現(xiàn)了“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這個代際公平的精神,而且可通過代內個體行為的實證研究解決其不可證性定義問題,進而為解決代際公平的理論難題打開大門。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不可證定義問題的解決是代際公平三大理論難題解決的第一步和關鍵。下面就從這個問題開始,系統(tǒng)分析并分別給出這三大難題的解決思路。

      三、難題的解決思路

      1.不可證定義問題:代際公平擴展為跨代公平

      首先,前面的分析表明:代際公平擴展為跨代公平可以解決不可證定義問題。這是因為跨代公平是考慮到代內影響時不同代整體之間的公平關系。它在代內影響既定時即為代際公平;在代內影響變化時擴展了代際公平——擴展到既包含代際又包含代內公平,從而可從代內公平、代際公平及其相互作用中分析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問題。但無論代內影響既定還是變化,跨代公平都包含了代內個體及其與代整體的相互影響,從而可以通過對代內個體行為的實證研究來解決代際公平的不可證定義問題。

      其次,代際公平擴展為跨代公平后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應該相應地用擴展名“跨代公平”而非“代際公平”表示。本文從現(xiàn)在開始,除非必須使用代際公平都使用跨代公平這個擴展名。但是代際公平這個概念依然可以保留下來,專門用來表述跨代公平分析中代內影響既定時不同整代之間的公平問題,與不同整代之間的影響既定時的代內公平一起作為跨代公平分析的兩個不同維度,達到以整代為中介或通過代內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不同代個體之間的公平這個最終目的。

      最后,代際公平如何擴展為跨代公平?這是一個技術性很強因而離開模型沒法準確分析與表達的問題,下面必須詳細論述其具體步驟:

      第一,構造當代-后代共同體(is)ms×(T-t+1)的代內個體資源狀態(tài)xis=(xi1s,…,xijs,…xinss)、代總資源狀態(tài)、代際資源狀態(tài)sxT=(xs,xs+1,…,xT)、代內資源狀態(tài)Xs=(xijs)ms×ns及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Xs,Xs+1,…,XT),其中j和ns分別表示資源標號與第s代資源總數(shù)。這兒代內個體資源狀態(tài)xis即第s代個體i在資源代際配置中得到的ns種資源構成的向量,代總資源狀態(tài)xs即第s代所有個體獲得的ns種資源的總量構成的向量,代際資源狀態(tài)sxT即代總資源狀態(tài)從當代到末代的時間序列,代內資源狀態(tài)Xs即s代所有個體的所有資源構成的矩陣,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即代內資源狀態(tài)矩陣Xs從當代到末代的時間序列。由于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為代內資源狀態(tài)矩陣Xs的時間序列因此可進行代內分析。另一方面,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中每一代代內資源狀態(tài)Xs的行向量相加之后便得到了代際資源狀態(tài)sxT,故也可進行代際分析。此外,跨代資源狀態(tài)還可以寫成sXT=(Xi°t+X?i°t,t+1XT)的形式,其中

      分別表示當代個體i的個體資源狀態(tài)矩陣和代內其他個體的資源狀態(tài)矩陣,這樣通過sXT還可以進行當代個體的自利偏好、對當代其他個體的偏好以及對所有后代個體偏好的分析,從而為利用矩陣進行跨代公平分析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這兒不同位置上的0表示相應位置的個體資源向量為0向量。

      第二,分別在代內個體資源狀態(tài)xis、代總資源狀態(tài)xs、代際資源狀態(tài)sxT、代內資源狀態(tài)Xs及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上定義個體自利偏好Ris(xis)、個體整代偏好Ris(xs)、個體代際偏好Ris(sxT)、個體代內偏好Ris(Xs)及個體跨代偏好Ris(tXT)。顯然,個體偏好類型是由其偏好對象的類型所決定的。具體地即個體的自利偏好Ris(xis)僅僅是個體對它自己資源狀態(tài)的偏好,而不考慮代內外其他個體與整體的資源狀態(tài)。個體整代偏好是個體對他所屬代整體的資源總量的偏好,個體代際偏好即個體對各代資源總量序列的偏好,個體代內偏好即個體對代內包括自己的所有個體資源的偏好,個體跨代偏好即為個體對包括自己在內的當代-后代共同體代資源的偏好。除個體自利偏好之外的所有其它四種偏好均為個體的涉他偏好。自發(fā)的個體行為未必明顯包含涉他偏好,但通過個體行為的實證考察和一定的邏輯方法可以顯示這類偏好,所以涉他偏好是個體代際公平產(chǎn)生的源泉。同時,如果個體的代際偏好與跨代偏好分別包含了個體代際公平與個體跨代公平,則它們就分別成了代際公平與跨代公平的個體行為依據(jù)。比方說,若當代個體i的跨代偏好Ris(tXT)可數(shù)值代理為uit(tXT)=vit(Xi°t)+αiv?it(X?i°t)+βivit+1(t+1XT)(βi≤αi≤1),則αi和βi的大小關系就可反映是否存在跨代公平。如果βi=αi=1,則個體i的跨代偏好Ris(tXT)就包含社會福利平均分配意義上的跨代公平。當然這只是個說明性例子,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

      第三,通過個體整代偏好Ris(xs)、個體代際偏好Ris(sxT)、個體代內偏好Ris(Xs)及個體跨代偏好Ris(tXT)的社會選擇得到相應的整代偏好Rs(xs)、代際偏好Rs(sxT)、代內偏好Rs(Xs)及跨代偏好Rs(tXT)。這是一個從個體涉代選擇獲得社會涉代選擇的過程。這個選擇過程將代際公平存在性問題的解決轉化為個體代際公平的存在性問題與個體涉代偏好的社會選擇問題兩大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二無法繞開社會選擇阿羅不可能性問題的困擾,其解決思路在本文最后一部分做進一步分析。環(huán)節(jié)一則已有了可喜的研究進展:將社會涉代偏好建立在相應的個體涉代偏好基礎之上后,跨代公平問題本身的解決就由原來抽象空洞的純理論分析建立在個體行為基礎之上了。繼續(xù)以上面可數(shù)值代理的個體跨代偏好Ris(tXT)為例。如果社會選擇行為是功利主義的,則跨代偏好就可表示為。在β=α=1時,當代偏好就包含了社會福利平均分配意義上的跨代公平。

      2.存在性證明問題:純理論分析轉向對跨代公平行為的實證研究

      將代際公平擴展為跨代公平不僅解決了代際公平的不可證定義問題,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對跨代公平所包含的代內個體行為的實證研究來解決跨代公平的存在性證明問題?;咀龇ň褪菑拇H公平原來那種信息量極少的純理論分析與規(guī)范論證轉向對跨代公平的實證研究,通過對代內個體與整體行為兩方面的實證研究,最終得到符合代內個體與整體行為的公理化體系及相應的跨代公平理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達到:

      首先,通過深入系統(tǒng)的總體性分析,揭示跨代公平理論的起源、發(fā)展脈絡、演化邏輯及面臨的問題。進而對人類需求的性質、范圍及結構理論,還有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與存在形式的構造等基本理論進行深入考察,弄清這兩大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與存在的問題,為跨代公平的實證考察與存在性證明做好準備。

      其次,搜集、匯總、分析和提煉有關人類需求行為的實證研究資料,通過實證研究檢驗、選擇、修正、發(fā)展或創(chuàng)新個體需求行為理論,獲得關于人類需求性質、范圍及結構更為客觀合理的知識,結合這些知識及其他相關學科如環(huán)境科學、生物科學的知識,弄清人類資源狀態(tài)集的內涵、外延與結構及相應代內個體資源狀態(tài)xis、代總資源狀態(tài)xs、代際資源狀態(tài)sxT、代內資源狀態(tài)Xs及跨代資源狀態(tài)sXT的相關屬性及相互關系,為跨代公平的存在性證明奠定資源狀態(tài)基礎。這是因為:雖然資源的物理屬性是客觀的,但它們能否作為資源則取決于人類需求行為。離開了人類需求的內涵、外延與結構就很難分析資源的內涵、外延與結構。所以必須把人類需求行為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分析。

      第三,結合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的理論研究,對其實證資料做文獻研究、典型考察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弄清行為經(jīng)濟學、實驗經(jīng)濟學、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生物社會學及文化遺傳論等領域對個體顯示偏好及其所包含的理性選擇、期望效用、時間偏好、利他行為、親社會性及親環(huán)境性等跨代公平基礎行為的實證研究成果,從個體行為的自利-涉他偏好二重性出發(fā)分別分析個體資源狀態(tài)集、代總資源狀態(tài)集、代際資源狀態(tài)集、代內資源狀態(tài)集及跨代資源狀態(tài)集上的個體整代偏好Ris(xs)、個體代際偏好Ris(sxT)、個體代內偏好Ris(Xs)及個體跨代偏好Ris(tXT),從中概括出個體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的科學依據(jù)與方法,根據(jù)這些依據(jù)與方法提供有說服力的個體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完成整個證明工作的關鍵一步。

      第四,從個體跨代偏好Ris(tXT)中包含的個體跨代公平出發(fā),通過個體偏好的社會選擇來證明跨代偏好Rs(tXT)之間或跨代偏好流tRT(tXT)上存在的跨代公平,建立科學的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理論體系,為整個跨代公平理論奠定基礎。這是證明過程的第二步,其關鍵是社會選擇的阿羅不可能問題。但正如前面不可證定義問題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樣,存在性證明從純粹的理論分析轉向對個體跨代公平行為的實證研究后,原來跨代公平的存在性問題實際上分解為個體跨代公平的存在性這個可通過對個體行為的實證研究解決的問題和純社會選擇的阿羅不可能性問題兩個環(huán)節(jié),而阿羅不可能性問題已被阿瑪?shù)賮?森(Armartya Sen)證明可通過一定信息集上的局部人際比較法來解決,而且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使這一方法獲得了越來越廣的應用空間和越來越好的信息科學條件①Fleurbaey Marc,Suzumura Kotaro,Tadenum Koichi,The informational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air allocation,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24,2005.。這說明阿羅不可能性問題是一個可通過實證研究來解決的問題。總之,實證法方法可以解決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從而是解決整個存在性證明問題的可行途徑。

      3.不兼容選擇問題:代際社會的不兼容性選擇轉向個體跨代兼容行為的社會選擇

      本文開頭已表明不兼容性選擇問題有代際偏好賦值選擇的不可能性與代際偏好社會選擇的不能性兩種形式。賦值選擇的不可能性問題意味著各整代效用相等、交換代順序不影響代際效用等代際公平標準與帕雷效率標準及代際偏好的連續(xù)性、可構造性、完備性等理性選擇標準之間存在內在矛盾。這些矛盾可以通過放棄不切實際的連續(xù)性甚至可構造性假設等方式得以克服②Bossert W,Suzumura K.,Multi-profile intertemporal social choice:a survey,in Binder C.,Codognanto G.,Teschl M.and Xu Y.(eds.),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Springer,2015.。但放棄了連續(xù)性假設后代際偏好因無法被賦值而變成了代際偏好社會選擇,這樣一來又墜入到代際偏好社會選擇的不能性問題中。當代際偏好擴展為跨代偏好后,雖然不兼容選擇問題并未解決,但因為跨代偏好包含了代際偏好與代內偏好兩者,所以也包含著通過個體行為的實證分析解決不兼容性的可能。下面做深入分析:

      跨代偏好社會選擇有兩類基本要素:一為跨代偏好所包含的跨代社會選擇相關要素如阿羅的無限制定義域、無關選擇獨立性、帕雷特有效及無獨裁性等①Arrow Kenneth J.,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New York,Wiley,1963.,二為其時間結構分析所必須的駐點性、時間可分性,特別是反映跨代公平的無代際獨裁性和有限匿名性等等②Ferejohn,J.A.,and Page,T.On the foundation of intertemporal choi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0,1978.。在跨代社會選擇過程中,這兩類要素結合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更多更為復雜的不兼容性問題,如駐點性、后瞻偏好與弱帕雷特有效不兼容③Bossert W,Suzumura K.,Multi-profile intertemporal social choice:a survey(2015),in Binder C.,Codognanto G.,Teschl M.and Xu Y.(editors),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Springer.,無代際獨裁性與傳遞性、弱帕雷特有效、無關選擇獨立性及駐點性不兼容④Packel,Edward,Impossibility results in the axiomatic theory of intertemporal choice,Public Choice,35,1980.,有限匿名性與無限制定義域、無關選擇獨立性及強帕雷特有效不兼容等等都體現(xiàn)了這兩類要素之間的典型組合。從1978年開始到現(xiàn)在的43年研究歷史中,從普通研究者到世界一流到的很多經(jīng)濟學家、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長期卷入,大量研究文獻和不兼容性不斷涌現(xiàn),其中呈現(xiàn)出的趨勢之一是阿瑪?shù)賮?森等通過局部人際比較法取代無關選擇獨立性來克服阿羅不可能性取得了較大成功而且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趨勢之二是發(fā)現(xiàn)當代獨裁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跨代選擇中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所以跨代公平理論要做的不是通過公理化和規(guī)范方法追求跨代民主、跨代匿名或其他脫離實際的跨代公平理想,而是正視當代獨裁這類事實,從跨代偏好的社會兼容性選擇轉向尋求代內個體的跨代兼容性偏好,然后通過其社會選擇的兼容性來解決跨代公平與效率的不兼容問題。

      個體跨代兼容性偏好的研究思路與跨代公平的證明的思路基本一致,但具體方法要復雜得多,這是由個體跨代公平與效率兼容性選擇的性質所決定的。跨代公平的存在性證明第一步是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跨代公平行為以便給跨代公平的存在性證明提供依據(jù),個體兼容性選擇的第一步也是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跨代兼容性行為以便給跨代兼容性選擇提供依據(jù)。但個體跨代兼容性行為的實證研究卻不僅需要給個體跨代公平行為提供存在性證明,更重要的還有跨代公平與效率同時存在于個體行為的實驗設計、實驗實施與實驗結果。這類研究的現(xiàn)成資料比較缺乏,而且還因跨代公平和效率定義的多樣性、多樣性定義導致的不兼容類型的復雜性,特別是跨代不兼容性問題轉化為個體跨代兼容性行為證明的困難性等原因而顯得比較麻煩,因而構成了跨代兼容性選擇問題的一個難點。

      個體跨代兼容性行為的兼容性社會選擇是一個標準的代內社會選擇問題。其中前一兼容性是個體行為中包含的跨代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兼容,它可以通過上述個體跨代兼容性行為的實證研究得以確證或否證。而后一兼容性是被實證研究證明為存在或不存在跨代兼容性的個體行為在普通社會選擇中的兼容性,這個兼容性的證明與跨代公平存在性證明過程的第二環(huán)節(jié)一樣受到單純阿羅不可能性問題的困擾,但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一問題可以用阿瑪?shù)賮?森基于狀態(tài)信息集的局部人際比較法來解決⑤Sen,A.On Weights and Measures:Informational Constraints in Social Welfare Analysis,Econometrica ,45(7),1977;D'Aspremont Claude and Gevers Louis,Equity and the Informational Basis of Collective Choice,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4(2),1977.。

      猜你喜歡
      代際公平個體
      不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公平比較
      家族企業(yè)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珠海市| 松江区| 潍坊市| 兴城市| 永年县| 峨边| 浏阳市| 郴州市| 高雄市| 会泽县| 洪泽县| 琼结县| 长葛市| 石台县| 樟树市| 称多县| 平原县| 南城县| 沐川县| 宜兰市| 易门县| 丹东市| 泾川县| 瑞安市| 佛冈县| 广安市| 隆德县| 铁力市| 博野县| 宜君县| 十堰市| 文登市| 资兴市| 任丘市| 琼结县| 开鲁县| 皋兰县| 永顺县| 老河口市| 鄂温|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