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有個觀點在我看來是老生常談了,但在大眾層面還是不夠普及——積極不應該只是心態(tài),積極是行動。
姑且用一個俗套的詞吧,奮斗。向著成功奮斗,這才積極。但是對于暫時沒有成功的人,站在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奮斗一定能保證成功嗎?不一定。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種不確定才是生命中最漫長的修行,我們需要在這樣一個狀態(tài)下,保持行動的動力。
那么我說,在這種狀態(tài)下,別逼自己。
逼自己沒有用。除了激發(fā)情緒性的痛楚,造成一系列生理損耗之外,它很難對現(xiàn)實處境帶來真實的改善,而反作用倒是不少。做不到的事,強求自己非做到不可,長此以往,人會陷入焦慮、擔憂、自我否定,繼而損傷創(chuàng)造力,損失健康,原本能做好的事反而做不好。
那怎么辦?辦法永遠是一句話: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就是行動,做正確的事。正確的行動是幸福人生的不二之選。
不逼自己做事,不等于不做事。
最低限度,一個人要活下去就要做點事,要維持基礎的生存。這近乎本性,不需要任何逼迫就可以。大多數(shù)人會在此基礎上做更多,比如,因為無聊,為了打發(fā)時間也要找點事做,有時候還會出于興趣、出于意義感做事。這些都不是逼出來的。
把躺平掛在嘴邊的人,很少真的躺平。有人擔心躺平了會不會一蹶不振?想多了,純粹地躺平是很難的。幾十年什么都不做,那要付出多大毅力才可以。多數(shù)時候只是失望之下的憤激之語:“不做了,什么都不做了!”因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這時候只要讓他們知道:你“可以”。
我們從過去的教育中習得了一種偏見,我們以為想要成功的人絕不能允許失敗,想一想都不許。不喪氣,成功就有指望,一喪氣你就完了。這想法背后暗含著一個假設:心念的強度至關重要,只有執(zhí)著地想贏,才有可能贏。
這個假設是有問題的。問題不在于想贏,而是“只能”贏。但是誰可以做到說不想就不想?越不敢想,越想,越可怕。
即便是對成功最孜孜以求的人,也無法避免午夜夢醒時的擔心:萬一這次失敗了怎么辦?對這種擔心最簡單的回應就是:是有這種可能,我接受,然后繼續(xù)做應該做的事,這就夠了。我接受輸?shù)目赡埽瑫r我也在為贏而努力。我爭取贏,也不代表我輸不起。
想贏,可以輸,兩件事不矛盾。
“可以”,想想你聽到這兩個字的感覺。你什么都不會失去,只是多出來一些許可。不會消磨你的志氣,更不是勸你躺平。你和之前一樣,該怎么奮斗還怎么奮斗。
多做點事。帶著“可以輸”的心態(tài)也可以做事,跟“必須贏”的做法不太一樣,這是全部的建議,不妨試試看。
(摘自《青年文摘》)